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古村入畫 古村如畫(藝術改變鄉村)

發布時間:2023-05-08 14: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起寫(xie) 生驛站、舉(ju) 辦藝術畫展、發展研學村落,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澤城村彌漫著藝術氛圍。近兩(liang) 年,左權縣選定澤城、桐峪、老井3個(ge) 片區,用藝術元素改造鄉(xiang) 村,吸引許多學校師生與(yu) 藝術家前來寫(xie) 生采風,探索特色文旅產(chan) 業(ye) ,圍繞藝術經濟發展出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

  太行崖壁挺拔陡峭,莽莽綠意沿著山脈蜿蜒起伏。在晨曦的浸染下,在此起彼伏的鳥鳴聲中,澤城村“醒”了。

  這裏是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的一個(ge) 普通小村。來自太原市交通學校的一群學生背著畫板,穿過一排排稻草泥牆麵的房屋,在一處岔口的大柳樹下停了下來。“同學們(men) ,就在這兒(er) 。”指導老師李瓊招呼大家坐下,這裏是師生們(men) 的寫(xie) 生點。

  近兩(liang) 年,左權縣選定澤城、桐峪、老井3個(ge) 片區,用藝術元素改造鄉(xiang) 村,打造“中國北方國際寫(xie) 生基地”。來自中國戲曲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市交通學校等省內(nei) 外學校的師生與(yu) 藝術家紛紛到來,村子變得格外熱鬧。

  古老村落變身寫(xie) 生基地

  架起畫板、鋪平畫紙,水彩班的學生趙昌高宇開始調顏料。這個(ge) 時節,村裏的每一個(ge) 角落,都是一幅戶外風景的“寫(xie) 生作品”。

  生活與(yu) 藝術,在這幅鄉(xiang) 村圖畫中交融。路旁,不時有村民走過。兩(liang) 名路過的村民停留在趙昌高宇的畫前,仔細打量。“奶奶,覺得我畫得怎麽(me) 樣?”趙昌高宇出聲詢問,老人笑意盈盈:“好呢,畫得像!這個(ge) 顏色,以前都沒發現這麽(me) 好看。”

  “綠水青山,民俗古樸。守著這麽(me) 好的景色,不做些文章太可惜!”澤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富生仍記得,幾年前一名來村裏旅遊的背包客說過這樣的話。

  老村求新,何去何從(cong) ?2021年,左權縣提出要變“山水”為(wei) 產(chan) 業(ye) ,打造“中國北方國際寫(xie) 生基地”,讓古老村落變成彌漫著藝術氛圍的寫(xie) 生打卡地。澤城村建起寫(xie) 生驛站、引進文旅公司,對村裏的老屋子進行修補改造,開發運營逐漸成熟。“我們(men) 改造老屋不用水泥白牆,而是用稻草泥這樣的傳(chuan) 統材料,完整保留鄉(xiang) 村韻味。”趙富生說。

  “這裏的古村風貌保存得非常好,老樹、幹柴、石頭都很有特點,非常適合繪畫寫(xie) 生。”李瓊第一次來村裏,就被這裏充沛的寫(xie) 生資源所吸引。“寫(xie) 生是一種主觀的構圖、造型及色彩賦予。要找到‘自然物象’轉換‘藝術形象’的規律,對其進行詮釋。”李瓊說,“選擇左權縣作為(wei) 寫(xie) 生點,更多是看重這裏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完備的基礎設施,同學們(men) 可以在這裏‘還原’大自然的美。”

  豐(feng) 富業(ye) 態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

  在村裏的寫(xie) 生驛站見到趙霞時,如果不經人介紹,很難想象她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

  趙霞穿著一身西裝,顯得尤其幹練。不時有旅客來辦入住手續,她微笑著詢問:“想住民宿小院還是驛站宿舍?”

  像趙霞這樣在寫(xie) 生驛站工作的本地村民有40多人,有的在後廚、有的做保潔、有的當銷售,實現了本地就業(ye) 。還有不少村民在政府補貼支持下,把小院收拾出來開起了民宿。整個(ge) 村莊,圍繞“寫(xie) 生”服務做起了文章。

  寫(xie) 生驛站4層高的主樓與(yu) 裙樓相連,每一層都有向外延伸的露天陽台,可以眺望整個(ge) 村莊,也可供師生曬畫、寫(xie) 生。“驛站具有住宿、餐飲、展覽、會(hui) 議等多種功能,可以容納500多人同時入住。”左權文旅運營管理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立明介紹。

  不僅(jin) 如此,村裏各個(ge) 寫(xie) 生點附近,都配備了公共衛生間、零售小商店等設施;沿途修建了公交站點,免費的寫(xie) 生巴士往來穿梭,讓師生們(men) 自由采風;為(wei) 了保障寫(xie) 生過程中的安全,村裏在道路上安裝了攝像頭等設備。村裏打造起完備的寫(xie) 生基地,為(wei) 外出采風實踐、古村探訪等活動提供各方麵的管理與(yu) 服務。

  學生們(men) 上午的寫(xie) 生結束後,回到驛站準備用餐。一樓大廳,是文創與(yu) 寫(xie) 生工具商店,不少學生正在挑選物品。還有些學生帶回畫完的作品,放在走廊裏晾曬。空閑的時候,趙霞喜歡去看看這些色彩斑斕的作品,“這些山山水水,都是我從(cong) 小生活的地方,本來很熟悉,可他們(men) 這一畫,感覺自己也仿佛生活在畫裏。”

  在不遠處的寫(xie) 生基地服務中心,二樓有一條畫廊,牆上掛著許多不同風格的畫作,有水墨、速寫(xie) ,也有水彩畫,有近景特寫(xie) ,也有遠景風光,這是去年山西師範大學和太原師範學院組織寫(xie) 生的作品。20多天的寫(xie) 生結束後,村裏布置了這場畫展,集中展示藝術創作成果。

  “我們(men) 打造寫(xie) 生基地的目標,就是為(wei) 畫者提供專(zhuan) 業(ye) 的服務。”王立明說。

  特色文旅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穿過幾條小巷,遠遠看到了一棵老樹。400多年的國槐,枝丫交錯,其中一側(ce) 的樹枝不斷伸展,“指向”樹下的網紅打卡點——“老樹咖啡”。

  這是澤城村的熱門打卡地,也是村裏打造的寫(xie) 生基地相關(guan) 業(ye) 態之一。樹前,幾位老人坐在石頭上曬太陽,不時給來往遊人指引:“老樹就在這兒(er) ,人多得很。”

  郝會(hui) 明是澤城村的村民,也是“老樹咖啡”的店員,此時正在忙著取咖啡豆和封裝紙杯。至於(yu) 咖啡的衝(chong) 泡,卻是由一台咖啡機器人操作——機器人兩(liang) 臂旋轉扭動,磨豆、衝(chong) 泡、過濾,不時發出語音提醒,隨之而來的是撲鼻的咖啡香味。

  “這兒(er) 特別受學生們(men) 歡迎,人多的時候都忙不過來。”郝會(hui) 明指了指咖啡店的一麵留言牆,隻見上麵密密麻麻,記錄了師生們(men) 的體(ti) 驗感受。走近看,上麵寫(xie) 道:“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裏。弓兒(er) 似的新月,掛在樹梢。”有學生用冰心散文《笑》中的片段,形容他眼中的澤城村。而另一張留言,則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沒想到在如此古樸的村莊,能有如此的驚喜!”

  如今,隨著前來寫(xie) 生的人越來越多,老村裏業(ye) 態逐漸多了起來:石頭小街、各色民居、咖啡店、寫(xie) 生驛站,點綴出鄉(xiang) 村的美感;畫材店、文創店、VR體(ti) 驗館、寫(xie) 生郵局,新業(ye) 態散發出時尚氣息。“寫(xie) 生郵局舉(ju) 辦了一係列設計比賽,把學生們(men) 的作品製成明信片,供遊客購買(mai) 。”王立明介紹,截至目前,寫(xie) 生基地已與(yu) 85所省內(nei) 外學校簽署合作協議。

  澤城村與(yu) 附近的幾個(ge) 片區,如今正在逐步連為(wei) 一體(ti) ,發展出一條圍繞“藝術經濟”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為(wei) 期21天的學生寫(xie) 生線路和為(wei) 期7天的藝術家寫(xie) 生線路,吸引各地的寫(xie) 生團隊及藝術愛好者;定期舉(ju) 辦大型比賽、畫展、攝影展、藝術家講座、開設藝術教育課程,帶旺鄉(xiang) 村人氣。

  澤城村所在的麻田鎮,有八路軍(jun) 舊址與(yu) 紀念館;不遠處桐峪鎮的上武村,圍繞紅色舊址開發文旅產(chan) 業(ye) ;坐落在太行群山的拐兒(er) 鎮老井村,突出影視特色,打造光影展播廳,供更多藝術院校師生前來采風……“目前左權縣保存完整的紅色文化遺址有269處。”左權縣文旅局局長路俊華表示,縣裏正在利用自身優(you) 勢發展紅色旅遊,在保留曆史遺址基礎上打造特色文旅。

  目前,寫(xie) 生基地的3個(ge) 片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寫(xie) 生、研學藝術村落,各地通過引入精品民宿、建起服務站等,把寫(xie) 生與(yu) 旅遊相結合。“今年3個(ge) 片區將全部投入運營,包括澤城村在內(nei) 的更多村落,將迎來一條更明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路俊華信心滿滿。

  製圖: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8日 1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