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化學家”帶來科研新範式
作為(wei) 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趨勢,國際學術界已對“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形成共識:人工智能將帶來科研範式的變革和新的產(chan) 業(ye) 業(ye) 態。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裏,化學與(yu) 材料科學學院的一群科研人員正積極投身這項實踐:深耕精準智能化學領域,推動科研範式變革,並取得了一係列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機器化學家”展現出智能新範式的巨大優(you) 勢
如何創製一款芬頓催化劑?在中科大“機器化學家”實驗室裏,大量瓶瓶罐罐的實驗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科研人員無需試來試去,整個(ge) 過程簡單而高效。
記者在實驗室看到,科研人員在人工智能程序中輸入問題:什麽(me) 類型的非貴金屬元素常用於(yu) 芬頓催化劑?很快,程序就會(hui) 給出答案。程序提供的答案來自自主研發的文獻機器閱讀係統,它能迅速讀取海量文獻,基於(yu) 統計數據分析,幫助科研人員選擇最佳的元素組合。接下來,就可以調出“機器化學家”平台中保存的芬頓催化劑實驗模板,根據人工智能推薦的元素組合編輯液體(ti) 進樣站的參數,並讓名為(wei) “小來”的“機器化學家”平台幫助進行實驗驗證。這樣,“小來”便可以開始它的芬頓催化劑創製之旅。
“實驗數據經處理後,輸入‘小來’獨有的計算大腦中,產(chan) 生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優(you) 化實驗方案。”中科大化學與(yu) 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江俊告訴記者。
“小來”等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是中科大化學與(yu) 材料科學學院江俊團隊的研發成果。其中,人工智能程序由化學數據驅動,並結合人類化學家的知識進行機器學習(xi) 訓練,能夠針對使用者提出的問題給出初步的實驗建議。“小來”則是團隊自主開發的集閱讀文獻、自主設計實驗、材料開發於(yu) 一體(ti) 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台,它能夠從(cong) 數以億(yi) 計的可能組合中找到最優(you) 解,進而加快材料研發。
實驗室裏,由“小來”驅動的機械手臂伸縮自如,精確抓取配製試劑。
“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台到底有多強大?以潛力巨大的高熵化合物催化劑為(wei) 例:獲得最優(you) 配方需要測試極其龐大的化學配比組合,如果依賴傳(chuan) 統研究範式,這一過程可能需要1400年,而“機器化學家”發揮數據驅動和智能優(you) 化的優(you) 勢,從(cong) 55萬(wan) 種可能的金屬配比中找出最優(you) 的高熵催化劑,僅(jin) 需要5周時間。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種“機器化學家”的研究工作擺脫了傳(chuan) 統研究範式的限製,展現出智能新範式的巨大優(you) 勢。
利用人工智能將科學知識數字化、代碼化
猜測、嚐試、糾錯,再猜測、再嚐試……在過去150多年裏,傳(chuan) 統的化學研究範式深度依賴“試錯法”,其局限性使得物質創製的周期長、成本高,難以實現高效、節能。
此後,由量子力學發展而來的量子化學,成為(wei) 化學家使用的工具。化學家們(men) 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實驗來驗證某個(ge) 理論,大大提升了效率。然而,化學研究對象日益複雜化、高維化,麵對龐大的化學空間,配方和工藝的搜索常常止步於(yu) 局部最優(you) ,無法進行全局探索。
在計算化學領域有過10年研究經曆的江俊感慨:“我們(men) 的化學體(ti) 係非常複雜,超算雖然進化很快,但還是無法應對它的複雜度。”
怎麽(me) 辦?必須找到新的方法。
和江俊一樣,中科大教授李震宇也一直在關(guan) 注和思考這個(ge) 問題。
“精準化是所有化學家的一個(ge) 夢想。我希望把這個(ge) 東(dong) 西放進去,想讓它轉化成什麽(me) 就能百分百轉化成什麽(me) ,過程中還不會(hui) 產(chan) 生任何另外的東(dong) 西。”李震宇說,“這就要求整個(ge) 化學研究能做到精準的設計、表征、製備和調控,要求整個(ge) 過程是透明可控的,裏麵的機理也是清楚的。要實現這個(ge) 目標,整個(ge) 研究範式必須改變。”
逐漸興(xing) 起並快速迭代進化的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技術,讓江俊和李震宇看到了解決(jue) 這些難題的希望。
江俊認為(wei) ,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把科學知識數字化、代碼化,並進行遷移。“也就是說,我們(men) 隨時調用優(you) 秀研究者發明的代碼。他們(men) 的智慧結晶,隻要我用一個(ge) ‘子函數’就能調用過來。如果隻靠人腦來學習(xi) 、實踐和訓練的話,整個(ge) 過程就會(hui) 很漫長,知識的遷移就會(hui) 變得低效。”
於(yu) 是,江俊心中萌生了一個(ge) 想法:是否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一種新工具?在他的構想當中,這個(ge) 工具能夠幫助科學家突破思維局限,利用數據建立有效的複雜模型,從(cong) 而指導化學實踐。
2014年,江俊團隊提出“機器化學家”概念並開展相關(guan) 科研工作。經過8年攻關(guan) ,團隊通過開發和集成移動機器人、化學工作站、智能操作係統、科學數據庫等技術,在2022年成功研製出數據智能驅動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
“機器化學家”助力催生化學研究新範式
如今,“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科大鄒綱團隊篩選光學活性薄膜材料時,為(wei) 找到目標材料,需要混合多種分子來控製薄膜厚度、應力、灰度等工藝條件,其可能性有上百萬(wan) 種。團隊努力了10年,終於(yu) 將不對稱因子提高到了1.2,但離理論極限2.0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借助“小來”,他們(men) 在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找到了不對稱因子1.95的工藝條件,高度逼近理論極限。
江俊成功走出了第一步,讓化學科學家們(men) 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化學科研範式變革的決(jue) 心。
今年1月,中國科學院精準智能化學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建設,李震宇擔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主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如何改變化學研究範式這一關(guan) 鍵科學問題,探索建立化學研究的精準化、智能化雙驅動模式。”李震宇介紹。
李震宇認為(wei)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yu) 化學研究最大的困難和挑戰來自數據。“已有的大量數據來源複雜,質量參差不齊。這些數據混在一起,讓人工智能去學習(xi) ,很可能會(hui) 學到一些錯誤的知識。所以,我們(men) 希望發展一些新的技術,能夠進行一些更高精準度的表征,同時還能夠形成一套數據標準,在這個(ge) 基礎上去做數據驅動的智能化學。”
“機器化學家”的出現,讓化學家們(men) 解放了雙手。也有人擔心:未來化學家們(men) 可能會(hui) 無事可做。江俊表示不用為(wei) 此多慮:“一個(ge) 好的技術工具出來,也會(hui) 賦予更多的可能性,讓科研人員做更多的事情,發現更多的前沿理論。”
“機器化學家”的出現,推動化學研究範式的改變,也對未來的化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江俊說,比如,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既需要具備紮實的化學基礎,還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善於(yu) 、敢於(yu) 學習(xi) 各種新知識。
未來,江俊希望建成一個(ge) “機器化學家”大科學裝置:在一整棟大樓裏,布置上百個(ge) 機器人、上千個(ge) 智能化學工作站。基於(yu) 這樣一個(ge) 大平台,各個(ge) 課題組的實驗數據可以交匯、共享,產(chan) 生海量數據,自動提煉出數字化的知識圖譜和人工智能的模型,進而指導機器人自動優(you) 化生產(chan) 更好、更高效率的化學品或新材料,實現數據智能驅動的化學研究新範式。
對於(yu) 精準智能化學重點實驗室的首個(ge) 重點應用研究,李震宇和同事們(men) 目前有了一個(ge) 明確的目標:基於(yu) 精準化、智能化雙驅動的化學研究新範式,對現有氮資源轉化相關(guan) 反應進行全麵評估,提出綠色低能耗轉化新路徑,創製新型催化體(ti) 係,在氮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實現突破。
李震宇說:“氮資源高效轉化是一個(ge) 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希望新的研究範式能夠給我們(men) 帶來幫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