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在博物館邂逅優質文化資源(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 2023-05-18 10:39:00 來源: 人民日報

  作為(wei) 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不僅(jin) 是曆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人們(men) 借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場所

  首次24小時“不熄燈”,讓觀眾(zhong) 領略“博物館奇妙夜”;臨(lin) 時擴大行李寄存處,為(wei) 外地觀眾(zhong) 提供方便;與(yu) 上海大劇院聯動,推出觀展專(zhuan) 場活動……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上海博物館舉(ju) 辦的藝術嘉年華活動,吸引了許多觀眾(zhong) 前往看展。這是“博物館熱”的一個(ge) 生動縮影,也是博物館順應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個(ge) 具體(ti) 案例。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一器一物濃縮文化,方寸之間解碼文明。作為(wei) 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不僅(jin) 是曆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人們(men) 借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場所。展現燦爛文明的曆史博物館、講述紅色故事的革命紀念館、展示特色文化的民俗博物館……近年來,我國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基本形成,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更為(wei) 多樣的文化選擇,為(wei) 美好生活提供著豐(feng) 厚文化給養(yang) 。

  從(cong) 線下展覽到網上展廳,從(cong) 文物“微課堂”到文創產(chan) 品,如今,博物館離人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近,逛博物館越來越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人們(men) 或是與(yu) 三兩(liang) 好友在館中遊覽,或是在“雲(yun) 端博物館”漫遊,或是參與(yu) 研學活動、學習(xi) 相關(guan) 知識。文博事業(ye) 的發展,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博物館熱”的持續,又推動博物館“解鎖”更多創新的可能性。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博物館與(yu)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良性互動,將為(wei) 美好生活注入新的動能。隨著博物館深度融入公眾(zhong) 生活,博物館也承載著更多期待。

  激發博物館的活力,需要用“一方水土”滋養(yang) “一方空間”。浙江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在遺址上打造沉浸式體(ti) 驗,以原貌、原尺度立體(ti) 標識展示,讓宋韻走進尋常百姓家;山東(dong) 青州博物館邀請剪紙、泥塑等非遺傳(chuan) 承人,根據館藏文物和青州文化中的典型元素進行創作,並邀請觀眾(zhong) 參與(yu) 互動;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結合地方獨特環境資源,打造延伸至40米深長江水下的“時空隧道”,獨特場景讓人流連忘返……各地博物館聚焦特點、做強特色,使博物館成為(wei) 不同年齡觀眾(zhong) 的“打卡地”。這啟示我們(men) ,依托獨特資源形成新優(you) 勢、開辟新路徑,就能靠“別具一格”匯聚起更多人氣。

  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才能“火起來”。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比如,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探索“無圍牆”博物館,將展覽延伸到大街小巷、學校課堂、大山深處,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文物的魅力。又如,陝西曆史博物館以大量高精度數據為(wei) 基礎,依托虛擬現實技術、視頻切片技術、H5技術打造虛擬展覽,將韓休墓考古現場完整呈現。從(cong) 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到開發文創產(chan) 品,再到運用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技術提升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堅持守正創新,拉近觀眾(zhong) 與(yu) 博物館的距離,才能讓博物館煥發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期待各地博物館繼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人與(yu) 優(you) 質文化資源相遇。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