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永和縣:萬畝荒坡變梯田 高效農業鋪就致富路
層層疊疊上遠山,蜿蜓逶迤繞雲(yun) 間。立夏時節,地處山西省臨(lin) 汾市的永和梯田,阡陌縱橫,綠意盎然。
遠望,蜿蜒的梯田如同萬(wan) 級銀梯,依著山勢,扶級而上。俯瞰,層層的梯田阡陌縱橫,線條優(you) 美流暢,風景盡收眼底。
這是永和縣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後的壯美畫麵,也是該縣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生動實踐。
一座座村居亮麗(li) 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chan) 業(ye) 生機盎然……展開這張融合萬(wan) 千氣象的時代畫卷,永和縣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樣板縣’,建設有機旱作特色農(nong) 業(ye) ‘示範縣’,建設全省新型能源工業(ye) ‘領跑縣’,建設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品牌縣’”為(wei) 目標,圍繞“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實現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
荒坡地變高產(chan) 田 增糧又富民
地處呂梁山南麓、黃河東(dong) 岸畔的永和梯田裏,一台台農(nong) 機來回穿梭。
“你們(men) 想象不到,這裏曾經到處是光禿禿的荒坡。”在永和縣芝河源頭,望著鬱鬱蔥蔥的萬(wan) 畝(mu) 梯田,縣水利局局長王濤感慨道。
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全縣35萬(wan) 畝(mu) 耕地基本分布於(yu) 丘陵山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麵積達30.77萬(wan) 畝(mu) 。
早在2010年起,永和縣便在芝河源頭的高山上開始了“坡改梯田”,通過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昔日貧瘠的山坡地變成了高產(chan) 田、生態溝、風景區。
根據統計,永和縣先後投資1487萬(wan) 元,實施了白家崖、劉家莊兩(liang) 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完成坡改梯建設1.25萬(wan) 畝(mu) 。在單一的坡耕地治理基礎上,逐步探索出了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理模式。
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來,永和縣改造機修梯田7.7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控製後,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全縣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wan) 噸。同時,坡改梯改善了耕作條件,農(nong) 民收入隨之增加,治理後的坡耕地每畝(mu) 可增加收入1000元—1300元。
“過去基本農(nong) 田種植效率低,一家種百十畝(mu) 地,靠著人力和畜力,也得種一個(ge) 月。改成梯田後,就是一半天的事情。”永和縣水利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永和縣在309平方公裏的芝河源頭,先後投入1.8億(yi) 元,依山就勢,機修梯田6.7萬(wan) 畝(mu) ,壩灘聯治5000畝(mu) ,建成淤地壩57座,營林造林10.8萬(wan) 畝(mu) ,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有效解決(jue) 了丘陵山區農(nong) 機下田難、作業(ye) 難等問題。
如何利用好梯田,給農(nong) 民帶來更多收益?
“通過多方調研了解、請教農(nong) 業(ye) 種植方麵的專(zhuan) 家,我們(men) 引進了‘晉糯三號’高粱種子,開始推廣種植高粱。”永和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晉糯三號”高粱品種十分抗旱,長勢旺盛,同時高粱還能作為(wei) 釀酒企業(ye) 的原材料。“這個(ge) 高粱品種不僅(jin) 抗旱,價(jia) 格賣得還高,產(chan) 量高、效益好,農(nong) 民種植的積極性非常高。現在每年可銷售5萬(wan) 至6萬(wan) 噸高粱。”
靠著好口碑,永和縣的高粱種植麵積已超10萬(wan) 畝(mu) ,華北地區最大的永和梯田,如今被打造成萬(wan) 畝(mu) 優(you) 質高粱園區。下一步,將著力打造黃土高原有機高粱種植示範基地和醬香型白酒原料供應基地。
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 省心又省力
唯有良田方有糧倉(cang) ,惟有倉(cang) 實方可糧安。
“小、短、陡、彎、碎”的耕地條件嚴(yan) 重製約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械化發展。瓶頸何以突破?改地勢在必行。
“針對丘陵山區耕地地塊小而散、生產(chan) 成本高、勞動力短缺、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我們(men) 持續探索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新路子。”永和縣委書(shu) 記高永賢說道。
據介紹,自2021年年底,永和縣被確定為(wei) 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項目試點縣後,該縣便啟動了大規模丘陵山區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工程。兩(liang) 年來依山就勢累計改造完成3220畝(mu) ,農(nong) 田地塊實現了“小並大、短變長、陡變緩、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有效解決(jue) 了丘陵山區農(nong) 機“下田難”“作業(ye) 難”等問題,耕地利用效率明顯提升。
小田變大田,坡地變良田。2022年,永和縣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試點項目總投資680萬(wan) 元,在望海寺鄉(xiang) 白家腰村、李家垣村的3000餘(yu) 畝(mu) 集中連片細碎農(nong) 用地裏實施。目前,這裏已經被改造成為(wei) 2500畝(mu) 適宜全程機械作業(ye) 的水平條田。
“這下改造的大型機械都能進到地裏,都有路,路方便,機械耕地也方便,種糧食我們(men) 更有信心。”李家垣村村民賀讓紅高興(xing) 地說。
宜機化改造不僅(jin) 整合了農(nong) 田,還為(wei) 永和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宜機化改造後,有效耕地麵積增加,作業(ye) 效率提升,改造田實現全麵托管。去年秋天,改造田內(nei) 種植的玉米、高粱等農(nong) 作物畝(mu) 均增產(chan) 30%以上,戶均增收2000元。
從(cong) 前“扶犁揚鞭”,如今“鐵牛翩翩”。目前,永和縣改造田能滿足大中型農(nong) 業(ye) 機械作業(ye) 要求。“宜機化改造有力提高了我們(men) 的農(nong) 機裝備水平,全縣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累計總麵積已達80萬(wan) 畝(mu) 。”永和縣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縣新購置農(nong) 機具500餘(yu) 台,農(nong) 機保有總量達2500餘(yu) 台,改造後的區域綜合機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了85%。
截至目前,全縣參加農(nong) 業(ye) 產(chan) 生托管的農(nong) 戶達到10147戶,占到擁有耕地總戶數的80%以上;托管地塊畝(mu) 均增產(chan) 33%,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土地小塊變整塊,直接增加播種麵積1萬(wan) 餘(yu) 畝(mu) 。
高永賢相信,進入“丘陵山區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托管”的新階段後,這種雙重探索將進一步促進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業(ye) 增效。
如今,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宜機化改造將徹底補齊永和縣丘陵山區農(nong) 業(ye) 實現全程全麵機械化發展的短板,以此為(wei) 依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高質量發展的“永和模式”將持續發力。
村美民富幸福來 鄉(xiang) 村繪新景
鄉(xiang) 間道路交錯縱橫,房前屋後幹淨整潔……這樣的美麗(li) 景致隨處可見。這是永和縣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的直接呈現。
近年來,永和縣按照“規劃先行、設施完善、提檔升級”的工作思路,加快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2022年,完成20個(ge) 村莊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製工作,建設3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省級示範村、兩(liang) 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市級示範村。實施道路改造工程7.9公裏,改造農(nong) 村低壓線路長度為(wei) 481.34公裏,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穩步推進農(nong) 村飲水安全向農(nong) 村供水保障轉變。
洗滌歲月的春風,伴隨艱辛的汗水和花香,這一路收獲滿滿,感動滿滿。
全長36.9公裏的南莊至閣底段被評為(wei) “十大最美農(nong) 村路”,貫穿起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軍(jun) 東(dong) 征永和紀念館等景區,為(wei) 沿線4個(ge) 鄉(xiang) 鎮44個(ge) 行政村注入了發展新動能。
如今在永和,以紅軍(jun) 東(dong) 征永和紀念館為(wei) 重點的紅色文化旅遊,以黃河乾坤灣為(wei) 重點的黃河風情旅遊,以綠色產(chan) 品采摘為(wei) 主的綠色生態旅遊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幹淨衛生的標準化羊舍裏,羊兒(er) 一邊聽著舒緩的音樂(le) ,一邊悠閑地吃著自動化設備投喂的“特色紅棗顆粒飼料”……
位於(yu) 望海寺鄉(xiang) 紅崖渠村的美洋洋牧業(ye) 舍飼圈養(yang) 羊養(yang) 殖場裏,2000多隻存欄湖羊膘肥體(ti) 壯。
2022年4月26日,總投資3300餘(yu) 萬(wan) 元、占地麵積32畝(mu) 的永和縣萬(wan) 隻湖羊養(yang) 殖基地投入運營。此舉(ju) 被視為(wei) 永和縣向“晉南肉羊產(chan) 業(ye) 發展樣板縣”、全省養(yang) 羊大縣第一方陣邁出的堅實一步。
據介紹,該基地以養(yang) 殖羊和育肥羊為(wei) 主,羊存欄量可達5000隻以上,年出欄量達到1萬(wan) 隻以上,年產(chan) 值達到2000餘(yu) 萬(wan) 元,年利潤約300萬(wan) 元,可以帶動7個(ge) 村集體(ti) 每年共增收30萬(wan) 元,輻射帶動周邊10個(ge) 養(yang) 羊合作社和358戶養(yang) 羊戶發展舍飼圈養(yang) 羊產(chan) 業(ye) ,帶動周邊群眾(zhong) 500餘(yu) 人種草、務工,每年人均增收約3000餘(yu) 元。
圍繞“穩糧、興(xing) 牧、強特色、促融合”農(nong) 業(ye) 發展思路,永和縣加快養(yang) 羊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和培育,推動羊飼養(yang) 量達到30萬(wan) 隻以上,叫響“永和肉羊”品牌。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wan)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鍵。
去年以來,永和縣將縣、鄉(xiang) 、村三級主體(ti) 平台作為(wei) 推動集體(ti) 經濟發展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市場化的主抓手,係統謀劃、同步推進,以此打通鄉(xiang) 村與(yu) 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架設起小農(nong) 戶連接大市場的橋梁。
2022年3月28日,永和縣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作為(wei) 縣屬國有獨資企業(ye) ,主要負責全縣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項目、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整合、農(nong) 村資源開發等方麵投融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承擔著對外融資、對內(nei) 資金撥付、對下產(chan) 業(ye) 扶持的三重任務。業(ye) 務範圍涵蓋項目融資、產(chan) 業(ye) 投資、資產(chan) 運營、項目建設、市場營銷、對外合作等6大板塊83項業(ye) 務。
“2022年,我們(men) 謀劃儲(chu) 備村集體(ti) 項目80個(ge) ,總投資達5.28億(yi) 元,集中開工項目35個(ge) ,總投資2.18億(yi) 元。”永和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呂曉強介紹,全縣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2016年的164萬(wan) 餘(yu) 元增長到2022年的2608萬(wan) 元,65個(ge) 行政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wan) 元。”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時不我待。放眼永和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村子更美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了,村民富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夢想正在腳踏實地的探索與(yu) 實踐中一步步成為(wei) 現實。(圖片由永和縣委宣傳(chuan) 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