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一池雪”到“七彩光”

發布時間:2023-06-06 15:22:00來源: 山西日報

 

  “冬天出硝、夏天產(chan) 鹽”,運城鹽湖位於(yu) 中條山北麓,素有“千古中條一池雪”的美譽。山西運城,因鹽而興(xing) 、因鹽建城、因鹽得名,一池湖水蘊含著這座城市的曆史密碼。 近年來,從(cong) 產(chan) 鹽池、工業(ye) 區到旅遊打卡地、生態保護區、科研基地,運城千年鹽湖在轉型發展中迎來新的機遇,實現從(cong) “一池雪”到“七彩光”的華麗(li) 變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山西運城鹽湖考察時指出,鹽湖的生態價(jia) 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曆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逐步恢複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

  從(cong) “用鹽”到“看湖”,千年鹽湖轉型新功能

  初夏的鹽湖,三五成群的反嘴鷸舒展著翅膀,掠過湖麵。中條山、藍天白雲(yun) 倒映在湖麵,與(yu) 七彩鹽湖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水圖景。 在攝影愛好者張衛平眼中,鹽湖每個(ge) 季節都有不同的美。但他獨愛盛夏的鹽湖,七八月份的鹽湖色彩更加亮麗(li) ,站在高處遠遠望去,紅似綢緞、碧如翡翠……一望無垠的鹽湖就像是大地的一塊調色板。

  “湖中鉀、鈉等成分濃度不同,加上鹽藻、鹵蟲的繁殖,在高溫和強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鹽湖’的奇觀。”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yu) 開發中心主任孫冬青說。

  與(yu) 現在不同,運城鹽湖過去是食用鹽、無機鹽的產(chan) 地。有著4600多年采鹽史的鹽湖,位於(yu) 中條山下,麵積132平方公裏,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nei) 陸鹽湖之一。

  曆史上,人類在產(chan) 鹽過程中把鹽湖隔成一畦一畦,這些大小、形狀不一的小湖,分布在鹽池當中,星羅棋布。

  隨著海鹽、井鹽的大量開發,從(cong) 20世紀80年代開始,千年鹽湖逐步停止生產(chan) 食用鹽,轉向開發芒硝、無水硫酸鈉等化工產(chan) 品。在“80後”運城市民張凱的記憶裏,兒(er) 時的鹽湖周邊有許多鹽化老廠,冬天的時候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在鹽湖灘上產(chan) 硝,湖麵像下雪一樣白茫茫的,感覺這就是一個(ge) 工業(ye) 生產(chan) 基地。

  按照“生態優(you) 先、保護為(wei) 主、適度開發”的原則,2020年9月,運城市全麵停止鹽湖範圍內(nei) 的工業(ye) 生產(chan) 活動。近年來,千年鹽湖正在向生態保護、風貌重塑、產(chan) 業(ye) 轉型、全域旅遊的“綠色發展”轉變,加快建設全國知名文旅康養(yang) 示範區和國際旅遊目的地。

  鹽湖北岸的濱湖大道,曾經的鹽化廠房如今被“鹽化工業(ye) 遺址”六個(ge) 彩色大字裝點,背後的煙囪和廠房顯得格外有年代感。粉刷過的外立麵,木質棧道、涼亭、綠地,訴說著鹽湖的“綠色新生”。

  從(cong) “髒亂(luan) 差”到“打卡地”,千年鹽湖呈現新麵貌

  位於(yu) 跨湖大道的中段,是鹽湖的一處觀景平台。市民在這裏休閑納涼、唱歌跳舞。鹽湖風吹波浪,遊客多會(hui) 拿出手機拍照。 沿著濱湖大道行進,在鹽湖東(dong) 段的小公灘處,數台挖掘機正在進行堤墊加固作業(ye) 。負責鹽湖生態修複項目的運城市水務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素平說,過去這些堤墊有的垃圾成堆、雜草叢(cong) 生,有的損毀嚴(yan) 重、高低不平,存在垮堤危險。

  “此次修複,依照鹽湖原有軸線進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墊的走向和紋理不變,通過綠化進一步保濕保溫、防止衝(chong) 刷。”楊素平介紹說,開工一年多來,已修複堤墊80公裏,完成一期工程的40%。

  從(cong) 2021年開始,當地啟動鹽湖生態修複工程,進行堤墊整治、江道疏通、垃圾清理等,讓鹽湖恢複應有的生態麵貌。

  與(yu) 此同時,通過製定出台《鹽湖生態保護與(yu) 修複規劃》《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當地持續加大鹽湖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力度,減少工業(ye) 開發、礦產(chan) 開發,大力恢複“湖”的本來麵貌。

  距離小公灘幾公裏外的東(dong) 郭鎮蚩尤村,在修複好的堤墊和舊運硝路上,一條嶄新的“彩虹路”延伸開來,不時有騎行和自駕遊愛好者經過。

  對於(yu) 鹽湖生態環境的變化,沿岸的村民更是深有感觸。“過去鹽化工開采嚴(yan) 重的時候,遇到刮風天氣,沿湖的住戶都不敢開窗戶,芒硝的白色粉末隨時就吹到屋裏了。”蚩尤村村民曹涑盛回憶說。

  如今在鹽湖周邊村莊,泥濘的土路改造成了幹淨整潔的綠道,不少人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飯店、采摘園,吸引過路的遊客駐足停留。

  “傍晚時分,吹著南山的風,靜靜遠眺五彩斑斕的鹽湖”……一個(ge) 個(ge) 活潑動感的短視頻獲得了成千上萬(wan) 的點讚,讓鹽湖周邊的小村莊在網上吸粉無數。

  運城市有關(guan) 部門的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和“五一”期間,有70多萬(wan) 遊客來鹽湖觀光遊覽,旅遊綜合收入1800餘(yu) 萬(wan) 元。

  運城市副市長刁海鵬說,近年來通過舉(ju) 辦池鹽文化旅遊周、環湖自行車賽等活動,鹽湖逐漸成為(wei) 市民親(qin) 山親(qin) 水親(qin) 自然的好去處和打卡地。

  從(cong) 曆史文化到科研價(jia) 值,千年鹽運文化注入新內(nei) 涵

  緊鄰鹽湖北岸,嵌入古城牆的河東(dong) 池鹽博物館頗具特色。館長潘海珍說,博物館利用了修複後的鹽池中禁門遺址牆體(ti) 空間,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麵展示古老池鹽文化的專(zhuan) 業(ye) 博物館。2021年11月開館後,伴隨著鹽湖生態修複,看鹽湖、參觀博物館成了很多遊客的必遊路線。

  這座濃縮了運城4000多年鹽文化的展館,吸引著不同年齡的遊客到訪。正在館內(nei) 參觀的市民郭亞(ya) 琴曾經是原鹽化局彩印廠的一名保管員,從(cong) 小和父輩在這一片區域生活,她見證著這裏從(cong) 工廠到博物館、景區的變遷。“我第三次來博物館參觀了,這次兒(er) 子從(cong) 外地回來,帶他來看看這裏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講講過去的故事。”

  幾千年鹽運曆史造就了豐(feng) 富的池鹽文化,留下了以鹽池禁牆、虞阪古鹽道、池神廟等為(wei) 代表的文保單位;傳(chuan) 承千年的五步產(chan) 鹽法已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項通過口傳(chuan) 心授、代代傳(chuan) 承的技藝,如今隻有少數老工人掌握。”孫冬青說,當地正在計劃重拾這一古法製鹽技藝,讓這項寶貴技藝傳(chuan) 承下去。

  運城鹽湖不僅(jin) 積澱了厚重的曆史和文化遺產(chan) ,也承載著極高的科學研究價(jia) 值。5月下旬,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深入鹽湖腹地,采集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數據樣本。據專(zhuan) 家介紹,此次采集分析,目的是研究運城鹽湖中微生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的保護與(yu) 應用開發。

  “近些年,中條山和鹽池豐(feng) 富的動植物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高校、科研團隊的到訪。”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yu) 開發中心副主任關(guan) 妍說,如今,運城市鹽保中心設立了5位博士的工作室、3個(ge) 野外觀測點,開展了鹽湖環境科學鑽探項目和微生物、大氣氣溶膠、古環境與(yu) 古氣候、鹽湖水生生物等多項科學研究。

  一幢建築物也是千年鹽湖文化內(nei) 涵變遷的見證物。位於(yu) 鹽池北岸的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yu) 開發中心,是在原鹽化局彩印廠的舊址上改建而成,這幢建築的功能也從(cong) “生產(chan) ”變為(wei) 了“保護”。走進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展館,這裏收集了中條山、鹽湖的動植物等標本數百種。

  關(guan) 妍說,這裏不僅(jin) 僅(jin) 是研究基地,還要開展鹽湖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增強全民守護鹽湖生態意識。我們(men) 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生態鹽湖造福子孫後代。(新華社太原6月5日電)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