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吊裝重器 領先全球(深度觀察·重大技術裝備這樣攻關①)

發布時間:2023-06-07 14: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強化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

  全地麵起重機、大型盾構機、“深海一號”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近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ye) 捷報頻傳(chuan) 、成果豐(feng) 碩。這些“國之重器”是如何誕生的?達到了怎樣的水平?研發生產(chan) 人員付出了哪些努力?下一步怎麽(me) 走?今天起,本版推出“重大技術裝備這樣攻關(guan) ”係列報道,展示“國之重器”的風采,講述關(guan) 於(yu) 研發生產(chan) 的奮鬥故事。

  ——編 者

  

  2017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時,饒有興(xing) 致地登上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的XCA220型全地麵輪式起重機駕駛室。

  總書(shu) 記指出,裝備製造業(ye) 是製造業(ye) 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製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wei) 現代裝備製造業(ye) 大國。

  2023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一個(ge) 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來自徐工集團的單增海代表給總書(shu) 記帶來一個(ge) 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時乘坐的220噸全地麵起重機,關(guan) 鍵指標已達到全球第一,國產(chan) 化率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予以肯定,指出“我們(men) 還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們(men) 高質量發展要體(ti) 現在這裏”。

  從(cong) 2017年到2023年,徐工集團將全地麵起重機的最大起重能力從(cong) 1200噸提高到全球最大的2600噸,吊裝高度從(cong) 100米提高到160米,主要性能指標排名全球第一。

  徐工起重機憑什麽(me) 領先全球?研發過程中突破了哪些技術難點?記者進行了采訪。

  勇闖“無人區”

  “從(cong) 提出想法,到變為(wei) 圖紙,每一步都是全球的第一步,所有的技術都是第一次摸索”

  清晨,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後旗,茫茫戈壁,長風獵獵。萬(wan) 裏晴空下,臂展長173.5米的“超級大力士”——徐工2600噸全地麵起重機(以下簡稱“XCA2600”)格外亮眼。

  高度到位、角度到位、配重到位、風速8米/秒……“啟動!”7點整,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起重機開始運行,隨即將總重達128噸、葉片長97米的風機葉輪緩緩吊起。葉輪升至110米高後,起重機帶著它整體(ti) 旋轉,56顆螺栓精準插入機艙輪轂預留的小孔。

  百米高空,上演精準對接,力拔山河的XCA2600亮出“繡花”功夫。這樣一個(ge) 全能“大力士”,代表中國起重機再次刷新世界紀錄,被人們(men) 稱為(wei) “全球第一吊”。

  “從(cong) 提出想法,到變為(wei) 圖紙,每一步都是全球的第一步,所有的技術都是第一次摸索。”設備總設計師李長青感慨。

  近年來,我國風電行業(ye) 蓬勃發展,風機功率持續升級,葉輪直徑、風機重量隨之上升。不少吊裝公司向徐工提出,希望能夠生產(chan) 一款吊裝更穩、高度更高、吊裝重量更大又兼具靈活性、能實現快速轉場的起重機。

  市場有需求,企業(ye) 有反饋。研發一款起重能力更強的新產(chan) 品被提上日程。“曾有國外企業(ye) 認為(wei) ,2000多噸全地麵起重機是不可能實現的。”李長青說,此前,徐工已將全地麵起重機的起重能力極限推到了2000噸,“我們(men) 決(jue) 定再闖一回。”

  最大起重噸位從(cong) 2000噸增至2600噸,最大起吊能力從(cong) 140米吊165噸升至160米吊173噸,表麵看,XCA2600升級幅度不大。但在極限噸位情況下,每增加一點吊裝高度,都對產(chan) 品綜合技術實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第一個(ge) 難關(guan) ,臂架結構設計。臂架是起重機最重要的受力結構,決(jue) 定著最終的起吊能力。在臂架所用原材料不變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讓臂架有更強的承重能力?答案是從(cong) 結構設計入手。李長青團隊將XCA2600的臂架設計成一個(ge) 擁有複雜立體(ti) 結構的“超級魚竿”。

  “超級魚竿”,顧名思義(yi) ,起重機臂架可一節節伸縮,最上端的節段最細。“這種結構有個(ge) 弱點,最後一節臂的截麵非常小,與(yu) 風電臂的連接處十分薄弱。”李長青說,這個(ge) 問題解決(jue) 不了,就無法造出更大噸位的產(chan) 品。

  為(wei) 此,研發團隊專(zhuan) 門設計了一個(ge) 拉撐結構——通過上麵拉、下麵撐,提高臂架的強度。看似簡單的“一拉一撐”,背後卻是上萬(wan) 次試驗。僅(jin) 設計方案,前後就變更了幾十次,每變更一次就要重新進行一次仿真實驗。僅(jin) 攻克這一項難題,團隊就花費了4個(ge) 月。

  不僅(jin) 如此,徐工重型的全地麵起重機研究所還專(zhuan) 門為(wei) XCA2600研發了“超起一鍵定長張緊”功能。XCA2600搭載的係統,可根據環境和工況變化,精確調整兩(liang) 側(ce) 鋼絲(si) 繩的拉力,隨時調整臂架的側(ce) 向變形,使大臂始終處在筆直狀態,擁有最好的起吊能力。

  第二個(ge) 難關(guan) ,底盤設計。相同結構設計下,起重機自重越輕,則起重量越大。減自重這一“重任”,落在了底盤身上。

  行業(ye) 內(nei) 有一句話,底盤每減重1千克,相當於(yu) 上部結構減重5千克。徐工零部件技術專(zhuan) 家胡小冬介紹,為(wei) 了兼顧起重性能和產(chan) 品的機動性、靈活性,XCA2600用上了徐工自主研製的獨立懸架係統,並且采用了斷開車橋,能夠實現載重300噸轉場。

  車橋,又稱車軸,通過懸架與(yu) 車架相連,兩(liang) 端安裝車輪,以維持車輛正常行駛。以往的起重機,配備的是整體(ti) 車橋。“整體(ti) 車橋自重更重,過坑能力、抗顛簸能力也不強。”胡小冬說,采用斷開車橋,即使XCA2600的左、右側(ce) 車輪高度相差30厘米,依舊可以保持車身平衡。

  此前,斷開車橋隻能依靠進口,一根售價(jia) 高達15萬(wan) 元。2013年起,徐工下定決(jue) 心研發斷開車橋。經過近10年持續努力,徐工研製出斷開車橋,不僅(jin) 成本更低,且比進口車橋輕8%;不僅(jin) 完成減重重任,還保障了良好的爬坡能力,目前已逐步應用到超大噸位起重機上。

  升級產(chan) 業(ye) 鏈

  “XCA2600的成功是從(cong) 發動機到液壓油缸,從(cong) 硬件到軟件全麵升級的成果”

  性能全球領先的XCA2600,代表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集體(ti) 躍升。它全身上下1萬(wan) 多種、超10萬(wan) 個(ge) 零部件,國產(chan) 化率接近90%。

  液壓係統,被視作起重機的“心髒”,決(jue) 定著“超級大力士”力量有多大。液壓油缸,負責把液壓能轉換成機械能,是液壓係統的重要部件。而超大噸位起重機的液壓油缸,缸壁必須做到又薄又硬,既實現輕量化,又具備高強度,對基礎原材料、加工工藝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此次為(wei) XCA2600配套的圓柱形液壓油缸,總長超過10米、圓筒外徑0.54米、內(nei) 徑0.5米,尺寸精度達到0.01毫米。”徐工液壓技術專(zhuan) 家張青山說,為(wei) 此,徐工液壓準備了近20年。

  以原材料為(wei) 例,2010年,當徐工決(jue) 定開發400噸以上超大噸位起重機時,找遍國內(nei) 原材料牌號,沒有一種能夠滿足大噸位起重機液壓油缸的性能要求。唯一找到的國外材料,又麵臨(lin) 交貨周期長、後期加工難度大等問題。

  麵對困境,徐工決(jue) 定聯合國內(nei) 鋼管企業(ye) 自主研發。“那個(ge) 階段,國內(nei) 鋼材產(chan) 品供不應求,很少有廠商願意開展小眾(zhong) 、新型特種材料的研發。”張青山說,徐工足足花了兩(liang) 年時間才找到合作夥(huo) 伴,2014年,合作開發出徐工專(zhuan) 用的XG係列新材料,材料強度提升一倍以上。

  解決(jue) 了原材料問題,還要克服加工工藝難關(guan) 。鋼管公司提供的無縫管坯料壁厚偏差達正負8%,徐工得找到適合的加工手段,將無縫管坯料拉長、變薄、變致密,使鋼管滿足設備需求。

  當時,國內(nei) 基礎工藝技術缺乏,甚至都沒有缸筒“冷拔”概念。張青山說:“同樣強度的產(chan) 品,我們(men) 采用傳(chuan) 統機加工出來的缸體(ti) 又重又笨,而國外先進產(chan) 品壁厚隻有一半。”

  困難麵前,徐工再次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啃下“冷拔法”這個(ge) 硬骨頭。這一步一踏出,又是一次漫長的攻堅。

  整整花了8年時間,徐工液壓終於(yu) 成功掌握冷拔技術的係列參數,並聯合國內(nei) 企業(ye) 生產(chan) 出首台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冷拔機。“不同規格的產(chan) 品,需要匹配不同的冷拔速度。光研究這個(ge) 技術參數,我們(men) 就花了兩(liang) 年,用廢了近百噸鋼管。”張青山說。

  2018年,亞(ya) 洲自動化程度最高、行程最長的冷拔機在徐工液壓建成投產(chan) 。設備最大冷拔長度可達18米,拉拔力可達600噸,相當於(yu) 22輛50噸的重卡同時拉著鋼管前行。通過內(nei) 外環模具的同時擠壓,冷拔機可以像“拉麵條”一樣拉鋼管,使其強度提升30%。

  為(wei) 了研製出滿足大噸位起重機要求的液壓油缸,徐工液壓還聯合上下遊企業(ye) 研發了20米長的國內(nei) 最長移動退火爐,全國首創開發的大噸位兩(liang) 輥校直機,近100種粗鏜、浮鏜、珩磨加工磨具……“圍繞液壓油缸生產(chan) ,我們(men) 已擁有材料開發、機加工、試驗設計等國際專(zhuan) 利。”張青山說,這種積累讓徐工液壓生產(chan) 出高性能的液壓油缸,助力XCA2600順利問世。

  發動機,來自濰柴;高強度板材、管材,來自寶鋼;液壓係統,來自徐工……在XCA2600身上,可以清晰看到我國工業(ye) 基礎水平的提升。“可以說,XCA2600的成功是從(cong) 發動機到液壓油缸,從(cong) 硬件到軟件全麵升級的成果。”李長青說。

  值得一提的是,XCA2600還擁有國產(chan) 化的“大腦”。徐工自研的起重機智能控製係統,是XCA2600具備“繡花”功夫的關(guan) 鍵所在。

  XCA2600幹活有多精細?在徐工試驗場,它曾用軟繩成功吊起紅酒瓶,並將紅酒一滴不漏地倒入玻璃杯中。徐工控製係統技術專(zhuan) 家柴君飛介紹,這背後源於(yu) 算法的精準控製,讓起重機即使在百米高空,也能擁有極致的微動性,以2毫米/秒的速度精準移動。

  突破新工藝

  “再複雜的‘大國重器’,也要從(cong) 造好一顆‘螺絲(si) 釘’開始”

  能想象嗎?XCA2600這樣的“大家夥(huo) ”,曾一度因為(wei) 一根小小的螺紋軸而中斷研發。

  2015年,根據設計圖紙生產(chan) 的第一批產(chan) 品,在極限試驗中屢次發生斷裂。經過數十次失敗,用上所有方法分析斷裂截麵,研發團隊發現,問題出在承重部件的一根螺紋軸上。

  關(guan) 鍵時刻,公司“000001”號特級技師孟維挺身而出,“螺紋軸之所以容易斷裂,是因為(wei) 軸上的異形螺紋加工精度不夠,所以連接處不夠順滑、受力不均,加工工藝需要改進。”

  刀具,打磨精密零部件的工具。孟維提出,想提升異形螺紋的加工精度,還得從(cong) 刀具入手。然而,螺紋軸零件自重就達139千克,市麵上並沒有適配的刀具來加工。

  此前,孟維團隊用18把非標刀具拚接成新刀具來加工螺紋軸,可惜沒有成功。怎麽(me) 辦?孟維團隊反複試驗,先後推翻了20多種方案,最終研製出了一套精確到微米的專(zhuan) 用刀具。

  “第一批,我們(men) 隻成型了20根螺紋軸,成功率還比較低。”孟維說,後來經過持續優(you) 化,成功率一點點提升,逐步適應了批量化生產(chan) 要求。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XCA2600的生產(chan) 過程,凝結了眾(zhong) 多工匠的技藝。

  走進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焊接車間,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台激光複合焊接專(zhuan) 機正在緊張作業(ye)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yu) ,當設備在鋼板外部焊接時,鋼板內(nei) 部也在火光四濺,一次作業(ye) 兩(liang) 麵焊接。這克服了普通電弧焊隻能焊接鋼板外部、內(nei) 部需要人工焊接的短板,極大提升了焊接效率。

  然而,即使有了激光複合焊接專(zhuan) 機的助力,在XCA2600的生產(chan) 過程中,麵對複雜的超級起重機結構件,依舊有超過50%的焊縫需要人工焊接。電焊工張懷紅告訴記者,留給人工焊接的往往是一些異形、隱蔽的焊縫,“以XCA2600最大截麵的起重臂為(wei) 例,需要9名高技能焊接工人協同作業(ye) 15天,才能完成焊接。”

  焊接工作十分辛苦。為(wei) 了保證焊縫平滑、不開裂,每次焊接前,都要將鋼材預熱至100攝氏度。身穿10多斤重的隔熱焊服,趴在100攝氏度的鋼板上,一幹就是4個(ge) 小時,還要保證手一點都不抖,焊接工人每次下工都會(hui) 渾身濕透。

  XCA2600起重臂的焊接,是工匠精神的極致體(ti) 現。張懷紅介紹,2600噸的起重臂焊接量較大,80%的位置都需要多層多道焊接。“多層多道焊接時,每焊接一層,都要進行層間打磨清理,才能焊接下一層。”張懷紅說。

  “焊接是個(ge) 技術活,也是個(ge) 良心活,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把每一層、每一道焊縫按照精品的標準來焊接。”張懷紅說,一個(ge) 小小的焊接裂紋,都有可能造成嚴(yan) 重的事故。正是所有焊接工匠的努力,才造就XCA2600的優(you) 異性能。

  龐然大物的研發製造,會(hui) 卡在一條螺紋上;每條焊縫的設計,都需要設計師與(yu) 工匠多次溝通、修改。李長青感慨:“再複雜的‘大國重器’,也要從(cong) 造好一顆‘螺絲(si) 釘’開始。”

  對XCA2600的探訪接近尾聲,好消息仍在不斷傳(chuan) 來:

  在內(nei) 蒙古烏(wu) 拉特後旗吊裝現場,3天一台風機的高效安裝讓XCA2600贏得了客戶點讚:“吊裝完成得相當漂亮,將超大型陸上風機安裝效率提高了30%。”

  在徐工超大設備調試場,兩(liang) 台全新的XCA2600已整裝待發。自去年底上市以來,XCA2600已銷售10餘(yu) 台,訂單仍在不斷增加。

  平均每兩(liang) 年,就有一款刷新全球吊載能力的起重機產(chan) 品下線;產(chan) 品係列橫跨8噸至2600噸,施工領域覆蓋市政、化工、風電等多個(ge) 場景;300噸以下產(chan) 品全部實現國產(chan) 化,所有產(chan) 品零部件國產(chan) 化率達到91%……作為(wei) 全球最大起重機製造商,徐工仍在奮力前行,不斷創造新佳績。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7日 1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