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老手藝綻放新魅力

發布時間:2023-06-11 11:55: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傳(chuan) 統工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批手藝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帶動農(nong) 民結合實際開展民間手工藝創作生產(chan) ,將紡染織繡、編結紮製、雕刻堆塑等“指尖技藝”轉化為(wei) “指尖經濟”,實現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與(yu)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同頻共振、活態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交織共生。

  結合前不久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共同發布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本報記者深入探訪五地依托傳(chuan) 統美術類國家級非遺項目設立的非遺工坊,多角度展示傳(chuan) 統工藝新活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麵貌。

  ——編者

  陝西西秦刺繡——

  針下錦繡 指上乾坤

  人民日報記者 龔仕建

  走進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閆家村的農(nong) 家院落,一幅“鳥銜櫻桃花,此時刺繡閑”的畫卷鋪展開來——梧桐樹下,婦女們(men) 或兩(liang) 兩(liang) 相坐,或三五圍群,隨著手中上下翻飛的銀針,簸箕裏的彩線化成了布緞上的圖案。你繡耳朵,我繡麵,你裁四爪,我點睛,籮筐裏堆著剛完工的一隻隻或威猛、或呆萌的“小老虎”。

  這就是“西秦刺繡”,一項傳(chuan) 承於(yu) 陝西省寶雞市的巧奪天工的民間繡活。有別於(yu) 蘇繡、湘繡等四大名繡,西秦刺繡散發著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造型上有平麵、立體(ti) 、浮雕等形式,技法上有平繡、懸繡和拚縫等工藝,形態簡潔誇張,色彩明快熱烈,2008年被確定為(wei)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考古學者們(men) 曾在寶雞的西周井姬墓葬中發現有刺繡遺跡,一脈飛針,千年相傳(chuan) 。西秦繡娘們(men) 大多自幼受到祖母、母親(qin) 的手教,或是親(qin) 戚鄰居中技藝高超者的傳(chuan) 授,目前仍活躍在寶雞北部塬區千陽、鳳翔、隴縣等地的農(nong) 村地區。

  千陽縣太陽鳥工藝品非遺工坊帶頭人李惠蓮,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繡娘。今年62歲的她,從(cong) 小就學做布藝刺繡的基本技巧。30年前,她把香包、十二生肖等刺繡產(chan) 品,挑到城裏小學、幼兒(er) 園門口出售。如今,她用上了電動縫紉機、繡花機和電商平台,開發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繡、擺件玩具、兒(er) 童服飾、保健養(yang) 生五大係列200多個(ge) 刺繡新品,帶領繡娘年製作刺繡產(chan) 品80多萬(wan) 件,產(chan) 值1500多萬(wan) 元,帶動幾千人就業(ye) 。

  李惠蓮所在的非遺工坊,有上千名繡娘。大家沒有嚴(yan) 格上下班時間,一聲“訂單來了”,繡娘們(men) 就三五結伴來到工坊,有滿頭銀發的老奶奶,也有剛過門的媳婦,她們(men) 或就地而坐,飛針走線;或拎一包經過機器裁剪加工的小配件回家,閑來縫製。一批訂單下來,繡娘們(men) 能拿到幾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報酬。

  刺繡讓農(nong) 村婦女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ye) 增收,照顧老人、子女教育等農(nong) 村“三留守”問題順勢化解。婦女們(men) 在刺繡協作中,結成深厚情誼,更彰顯了鄉(xiang) 村文明新氣象。看到這一“蝴蝶效應”,千陽縣順勢推進產(chan) 業(ye) 化開發非遺項目,引導上萬(wan) 名群眾(zhong) 通過刺繡就業(ye) 創業(ye) ,把非遺傳(chuan) 承拓展為(wei) 大眾(zhong) 文化技藝,並引入四大名繡技法和現代時尚元素,讓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生活接軌,綻放更加燦爛的光彩。有賴於(yu) 工坊帶動下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chan) 和電商營銷,全縣年銷售產(chan) 品680多萬(wan) 件,產(chan) 值達8600萬(wan) 元,成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建設典型案例。

  虎頭虎腦、虎虎生威、如虎添翼……這些詞語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虎特殊的情感。文化興(xing) ,國潮起。近10年來,西秦“虎”,走紅各地。出自農(nong) 家繡娘們(men) 手中的虎頭帽走進了北京冬奧會(hui) 、虎頭枕榮登郵票全國發行、虎頭鞋躋身優(you) 秀旅遊紀念品行列……產(chan) 品供不應求。作為(wei) 西秦刺繡的發祥地和主產(chan) 區,千陽縣目前有21個(ge) 刺繡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動1.2萬(wan) 名婦女就業(ye) 。西秦刺繡這一植根於(yu) 鄉(xiang) 土的民間美術,在傳(chuan) 承民俗文化的同時,正為(wei) 家門口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繡出一條“致富路”。

  河北衡水內(nei) 畫——

  一壺一世界 一村一風景

  人民日報記者 史自強

  夏日時節,走進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東(dong) 裏滿鎮南韓村,沿鄉(xiang) 間小路,穿過仿古牌樓和金色麥浪,一片古色古香的園林建築映入眼簾。

  推門而入,幾名畫師正在凝神作畫,其方式動作尤為(wei) 別致:左手握鼻煙壺,右手持細筆,將筆從(cong) 黃豆大小的壺口伸入,沿水晶容器磨砂壁反向繪畫。細看所繪,有氣勢磅礴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仕女、鮮嫩欲滴的瓜果……勾畫層次分明,點染錯落有致,圖案栩栩如生。

  這就是獨具特色的衡水內(nei) 畫,奇就奇在“畫內(nei) 不畫外”,2006年被確定為(wei)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方寸之內(nei) 顯日月,股掌之上惹人憐。’形容的就是內(nei) 畫”,內(nei) 畫創作者劉暉介紹,“由於(yu) 鼻煙壺的壺口很小,畫師須使用特製畫筆——筆尖與(yu) 筆杆成90度角的金屬杆畫筆,作畫時,筆尖與(yu) 壺壁也要保持垂直”。

  這裏是衡水市20多家內(nei) 畫非遺工坊之一。2019年,衡水內(nei) 畫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衡水內(nei) 畫藝術博物館館長王自勇發起衡水內(nei) 畫非遺工坊,旨在通過內(nei) 畫傳(chuan) 統技藝的研究與(yu) 創新、公益性技能培訓等方式,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衡水內(nei) 畫。

  工坊內(nei) ,畫師們(men) 麵前擺放著五彩顏料。衡水內(nei) 畫的畫風厚樸古雅,線條細膩流暢,融入了中國畫皴、擦、點、染、勾、撕等技法,加上是反向作畫,創作難度可想而知。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畫師是各村農(nong) 閑的村民。原來,幾年前,他們(men) 參加了衡水內(nei) 畫技藝傳(chuan) 承創新暨扶貧工坊培訓班。“前後10期培訓班均由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現場指導,培訓學員1500餘(yu) 人次,如今已創作出內(nei) 畫藝術品5萬(wan) 餘(yu) 件,實現人均月增收2200餘(yu) 元。”王自勇介紹,“20多個(ge) 分布在各縣各村的衡水內(nei) 畫非遺工坊,有的負責內(nei) 畫,有的負責磨製毛坯,有的負責包裝配飾,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目前,全市有內(nei) 畫從(cong) 業(ye) 者1萬(wan) 餘(yu) 人,衡水內(nei) 畫成為(wei) 省內(nei) 頗具影響和實力的文化產(chan) 業(ye) 之一。”

  如何推動衡水內(nei) 畫更好發展?以王自勇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承人沒少動腦筋。他們(men) 緊跟時代步伐,從(cong) 生活中尋找靈感,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綠水青山、激情冬奧等題材引入創作。同時,把內(nei) 畫從(cong) 鼻煙壺拓展到水晶球、屏風、筆筒等更多載體(ti) 中,推出了50餘(yu) 個(ge) 新品種、100多項新產(chan) 品,讓內(nei) 畫藝術綻放新光彩,讓非遺工坊迸發新生機。

  一勾一畫,一點一染,映襯著美麗(li) 鄉(xiang) 村新圖景。非遺工坊內(nei) ,一幅藝術傳(chuan) 承與(yu) 富民增收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浙江嵊州竹編——

  編織美好生活

  人民日報記者 竇皓

  用手指輕蘸少許水,均勻地抹在竹絲(si) 表麵,然後將其拉緊,橫豎交叉編織,在一壓一挑、一經一緯中,一個(ge) 竹盒逐漸有了雛形……走進浙江省紹興(xing) 市嵊州市黃澤鎮的嵊州竹編非遺工坊,負責人呂成正在趕製一件竹編擺件。

  嵊州竹編始於(yu)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明清兩(liang) 代編結水平進一步提高,逐漸成為(wei) 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嵊州竹編形成了一整套規範工序,以及漂白、花筋、藍胎漆、模擬動物等特色工藝。2006年,嵊州竹編被確定為(wei)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近年來,嵊州竹編緊隨時代變化,通過設立嵊州竹編非遺工坊,促進產(chan) 品創新、技藝培訓、文旅融合發展。

  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等十二大類產(chan) 品,7000餘(yu) 個(ge) 花色品種,每一類製作工藝都非常考究,一般要經過設計、造型、製模、估料、加工竹絲(si) 篾片等10多道工序,以純手工製作,造價(jia) 不菲。呂成手上的一款半成品竹盒,雖然隻有西瓜般大小,因其是手工特製精品,市場價(jia) 也超過1000元。

  高價(jia) 的工藝品,市場需求量小,而日用類竹編器具已逐漸被塑料、金屬等製品取代。如何使嵊州竹編重回日常生活?

  “我們(men) 積極聯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專(zhuan) 家,並參加非遺傳(chuan) 承人高級研修班,不斷深化對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科技、生活時尚相融的思考。”呂成說,工坊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工藝的同時,持續更新理念,使產(chan) 品朝著實用化、潮流化、精品化方向發展。

  為(wei) 迎合當代飲茶風尚,工坊研發竹編茶桌、茶盤、茶具收納盒等茶係列產(chan) 品40餘(yu) 種;為(wei) 配合當下流行的簡約裝修風格,推出竹編屏風、櫃子、椅子等家具係列產(chan) 品30餘(yu) 種;為(wei) 適應綠色環保的家居趨勢,生產(chan) 竹編燈罩、屏罩、竹簾等民宿應用係列產(chan) 品10餘(yu) 種……兼具審美與(yu) 日用功能的竹編製品,不僅(jin) 在禮品、收藏市場上需求旺盛,更成為(wei) 不少年輕人的家用優(you) 選。在設計創新的帶動下,這裏竹編產(chan) 品的年產(chan) 值超700萬(wan) 元,為(wei) 本地及周邊縣市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如今,呂成的女兒(er) 呂爽大學畢業(ye) 後也回到家鄉(xiang) ,加入嵊州竹編傳(chuan) 承隊伍,她希望“借助互聯網讓更多人感受到竹編技藝裏的匠心之美、文化之美和藝術之美”。

  山東(dong) 聶家莊泥塑——

  泥巴塑成“金疙瘩”

  人民日報記者 王沛

  山東(dong) 半島,紅高粱之鄉(xiang) ,濰坊高密薑莊鎮聶家莊泥塑非遺工坊內(nei) ,大大小小的泥塑顏色鮮亮,憨態可掬。走進一間工作室,高密市級泥塑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聶鵬正手捧一團泥土,不一會(hui) 兒(er) 工夫,小老虎的形象呼之欲出,染上色,便神氣十足。

  高密係千年古邑,自古有“三絕”:撲灰年畫、剪紙和聶家莊泥塑。據記載,聶家莊泥塑起源於(yu) 明代萬(wan) 曆初年,主要用於(yu) 民俗活動、家庭觀賞和兒(er) 童玩耍,當地更有民謠:“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兒(er) 。”2008年,聶家莊泥塑被確定為(wei)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聶家莊泥塑形、色、聲、動四者俱全,在各地泥塑中獨一無二。泥塑的原料,來自聶家莊地下一米多的黃黏土,加上細黃土,按比例和好泥,放進石膏製成的模具裏按壓成型,自然晾到半幹後修坯。取土、和泥、製模、製坯、脫模、修坯、製哨、裝哨、彩繪……經過10多道工序,製作完成的藝術成品,造型大膽誇張、稚拙憨樸,著色濃豔,能動會(hui) 叫,表情生動。

  工作室內(nei) ,架子上擺滿了小老虎,豎眉瞪眼,威風凜凜,胸掛桃紅大花,額塗朱筆大“王”。“這是‘泥叫虎’,是聶家莊泥塑最經典的形象,腰部斷開,用牛皮相連。”說著,聶鵬拿起一隻老虎,拉送首尾,發出“嗚嗚”的響聲,趣味橫生。

  聶家莊泥塑也曾“叫不響”。以前,泥塑加工各做各的,存在小、散、亂(luan) 問題,效益很低,加上有手藝的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一工藝一度陷入傳(chuan) 承發展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做好活態傳(chuan) 承,留得住鄉(xiang) 愁,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高密市文旅局局長於(yu) 義(yi) 說。

  為(wei) 此,聶家莊村及周邊3個(ge) 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非遺工坊,采用“黨(dang) 組織+合作社+工坊”模式,以18名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引領,吸納了120多名從(cong) 業(ye) 者,形成產(chan) 、供、銷一體(ti) 鏈條。如今,周邊群眾(zhong) 隻要願意學習(xi) 泥塑技藝、從(cong) 事泥塑生產(chan) ,均可就近到工坊參加培訓和務工。非遺工坊帶動周邊5000多名群眾(zhong) 從(cong) 事工藝品製作,實現泥塑產(chan) 業(ye) 化發展,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為(wei) 融入現代生活,聶家莊泥塑不斷探索創新路徑。聶鵬在直播間當起主播,一邊講解泥塑工藝,一邊銷售泥塑產(chan) 品。為(wei) 擴大銷售渠道,村裏還組織直播培訓,使工藝品銷量月均提高20%以上。聶家莊泥塑種類也日益豐(feng) 富,如今已由叫虎、叫雞、搖猴等“老三樣”,發展出270餘(yu) 個(ge) 新品種。工坊還與(yu) 清華大學、山東(dong) 工藝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開發產(chan) 品,進一步拓寬泥塑發展之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紅高粱小鎮、泥塑產(chan) 業(ye) 園等景點,商品展銷、研學體(ti) 驗遊等都成為(wei) 聶家莊泥塑非遺的推廣方式。產(chan) 、研、教、學等多形式並舉(ju) ,聶家莊正不斷將泥疙瘩變成“金疙瘩”。

  雲(yun) 南劍川木雕——

  精雕細琢 素木生花

  人民日報記者 楊文明

  6月的雲(yun) 南劍川驕陽如火,地裏已經不太適合繼續做活。可劍川縣甸南鎮回龍村內(nei) ,不少村民足不出戶,也有忙不完的活計。

  還沒進村,已聞木香;尚未入戶,已聽斧鑿作響。作為(wei) 木雕之鄉(xiang) ,劍川聲名遠揚,而這回龍村內(nei) 的嘉林木雕非遺工坊,則讓村裏不少工匠的好手藝有了施展之地。

  工坊算不上大,負責人是90後施彬林。當不少傳(chuan) 統工藝麵臨(lin) 傳(chuan) 承難題時,施彬林成立的工坊,卻改善了不少村裏工匠的生計。備一塊木板、泡一壺濃茶,往往就能充實工匠的一天。說是工匠,其實不少人都還種著地,經營著其他買(mai) 賣。村民施紅燦開著包子鋪,早上銷售、晚上備料,剩下的時間歸自己。做木雕既能豐(feng) 富閑暇時間,又能有份額外收入,施紅燦一年下來能增收兩(liang) 萬(wan) 多元。村裏其他工匠多半也是這樣,施彬林感慨:“閑時木雕,不僅(jin) 能減少抽煙喝酒的花銷,還能讓村裏民風向善。”

  村裏人的這份從(cong) 容,來之不易。2013年,中專(zhuan) 畢業(ye) 回家的施彬林決(jue) 定傳(chuan) 承木雕手藝,彼時鋼筋混凝土正悄然替代傳(chuan) 統土木結構房屋。不再需要飛簷鬥拱這樣的大型木雕,“雕得金龍騰空飛,刻出雄雞報五更,鑿成百鳥枝頭唱,鏤花引蜜蜂”的手藝何來用武之地?施彬林沒有灰心,他發現雖然民居建築上不再大規模使用木雕,但城裏的茶咖休閑空間、民宿等仍然需要木雕作為(wei) 特色裝飾。作為(wei) 手工藝品,劍川木雕有其當代價(jia) 值。

  創新源自積澱。立意線描、打粗坯、打細坯、修光、裝飾、打磨、上漆……傳(chuan) 統劍川木雕不僅(jin) 選料考究,還將書(shu) 畫藝術和木雕藝術相融、石雕和木雕技藝互補,無需描金彩繪,原木本色即可一展萬(wan) 物生機。再加上獨特的斜榫等結構,確保圓雕、透雕、鏤空雕等10多種技藝自由發揮,呈現層次豐(feng) 富、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2011年,劍川木雕被確定為(wei)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打小耳濡目染,施彬林從(cong) 父輩那裏學會(hui) 了木雕手藝。文旅部門的免費培訓,則讓他了解了花鳥蟲魚背後的寓意、當代審美需要什麽(me) 樣的手藝。於(yu) 是,他運用傳(chuan) 統技法,結合梅蘭(lan) 竹菊等寓意美好的元素,設計出既古典優(you) 雅,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木雕作品,不僅(jin) 省工省錢,還更適應室內(nei) 裝飾需求。

  傳(chuan) 承需要匠心。工坊有兩(liang) 處院落,位於(yu) 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大師巷內(nei) 的院落,遊客較多,側(ce) 重展示及培訓;而劍川縣甸南鎮回龍村內(nei) 的院落則是“前店後廠”,側(ce) 重製作、銷售木雕工藝品。對於(yu) 施彬林來說,既要為(wei) 初學者找到合適的雕刻方向,也要確保所銷木雕品質過硬。除了聯係訂單、創作作品、指導學徒,他每天都要花不少時間,幫村裏工匠製作的木雕進行修繕、打磨、裝框,隻為(wei) 守好劍川木雕這塊文化招牌。

  離暑假還有一個(ge) 多月,工坊已經接到上百個(ge) 孩子前來研學的訂單。施彬林說:“希望孩子們(men) 能像我小時候那樣,因為(wei) 接觸木雕而愛上傳(chuan) 統工藝。”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