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潞源:社區“微改造”讓電動車篷“穿新衣” 居民愛車有新家
電動自行車推進樓有安全隱患,放在戶外,風吹日曬,又擔心影響車輛使用壽命,為(wei) 幫居民解決(jue) 這一難題,通州區潞源街道依托小微工程改造項目,對社區電動自行車篷進行改造,為(wei) 居民的愛車蓋起了“新家”。
走進古月佳園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白色車篷,堅固的防水材料不僅(jin) 可以隔絕雨水還可以防曬隔熱,是電動自行車的“防護傘(san) ”。
“以前一下雨就擔心在樓下充電的電動自行車是否會(hui) 短路,停放在樓道裏又不安全,即便是披上了車披,遇上大風天氣,車披也會(hui) 被吹跑。”據了解,為(wei) 避免居民將電動自行車推進家門充電,潞源街道在小區內(nei) 設置多處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方便居民充電,但部分居民擔心雨雪天氣,電動自行車在戶外充電風吹雨淋,影響車輛使用壽命,因此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樓道內(nei) 或者單元門大廳內(nei) ,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潞源街道從(cong) 居民呼聲著眼,從(cong) 安全管理著手,深入摸排小區車輛情況,聽取居民改建意見,依托小微工程,對社區車篷進行改造。
為(wei) 延長車篷使用年限,工作人員多次外出調研,選取結實的抗風、防雨材料,並在社區、物業(ye) 、居民的監督下進行改造,改造完成後潞源街道聯合社區、居民代表、物業(ye) 、施工方、監理方,對車篷進行“五方驗收”,確保工程質量。
“有車棚方便很多,下雨充電不用愁,放著整齊也安全,這事辦得好。”居民張先生說。據了解,截至目前古月佳園小區已改造電動自行車篷11處,改造麵積近6000平方米,可容納車輛近千輛,實現片區全覆蓋,更大程度滿足群眾(zhong) 所需,做到用心用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以實際成效提升了群眾(zhong) 幸福指數。
“小改造”撬動“大民生”,潞源街道通過小微工程改造為(wei) 居民帶來能“看得見、用得上、摸得著”的“大變化”。今後,潞源街道將繼續通過“微改造”,解決(jue) 居民家門口的“煩心事”,讓社區居民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