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時代的青年人
6月19日,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京開幕,近15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團十九大代表,肩負著7300多萬(wan) 共青團員的重托出席大會(hui) 。黨(dang) 中央致詞指出,廣大青年要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諄諄教導,立誌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挺膺擔當,繼續創造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人民、無愧於(yu) 曆史的新的青春業(ye) 績。
一個(ge) 時代的精神風貌,總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動的體(ti) 現。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他們(men) 堅守在平凡崗位,用辛勤勞作實現人生價(jia) 值;他們(men) 勇於(yu) 開拓創新,在科研一線不斷探索;他們(men) 紮根基層,把青春汗水揮灑在民族複興(xing) 征程中……
堅守崗位,努力成為(wei) 行業(ye) 骨幹、青年先鋒
“要做刻苦學習(xi) 、銳意創新的模範,帶頭立足崗位、苦練本領、創先爭(zheng) 優(you) ,努力成為(wei) 行業(ye) 骨幹、青年先鋒”,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樣勉勵青年、寄語青年。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踐行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堅守崗位、奮戰一線,在艱苦中磨礪,在實踐中成長。
戴上焊帽、手握焊絲(si) 和焊槍,施工現場點點弧光閃爍。40多攝氏度高溫下,90後核級焊工師延財正忙著焊接作業(ye) ,他和團隊所焊的鋼結構穹頂,正是中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某機組的核島穹頂。
師延財求學接受職業(ye) 技術教育時,刻苦學習(xi) 焊接技能;走上工作崗位後,一門心思鑽研技術,終於(yu) 成為(wei) “華龍一號”的核級焊工。
“以賽帶練,以練促賽”是師延財焊接技術不斷提升的秘笈。國際大賽上,往往需要在狹小空間內(nei) 避讓多重阻擋物,完成精細的焊接任務,拚的是精準精巧的手藝、非比尋常的耐力,以及勇於(yu) 創新的智慧。“我們(men) 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積累,克服現場施工中的難題,也為(wei) 參加大賽積累了經驗。”師延財說。
在師延財看來,零缺陷是對核級焊工的基本要求,“我把每一道焊縫,都當作是一條‘生命線’。”經過10多年的努力,師延財從(cong) 一名放羊娃成長為(wei) 全國技術能手,也見證了中國自主掌握的核電領域焊接技術從(cong) “跟跑”到“並跑”、如今已到達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個(ge) 人人都有機會(hui) 施展才華的時代,腳踏實地、努力付出,就一定會(hui) 有所收獲。”師延財說。
李萌每天的工作要與(yu) 公共廁所打交道。34歲的李萌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十所上班。她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160多座公廁以及胡同裏居民廁所糞便的抽運工作。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時傳(chuan) 祥,生前就在這裏做掏糞工。
剛到單位時,老班長看到她,高興(xing) 地說,“10多年,終於(yu) 有年輕人來了。”可環衛工作的辛苦,超出了一個(ge) 20多歲女孩的想象。
為(wei) 了掌握技術,李萌每天下班後都會(hui) 總結一天的工作經驗,畫圖分析技術要領。不到半年時間,她就熟練掌握了工作技能。
更難的是讓環衛工作得到居民的尊重和認可。為(wei) 此,李萌騎著自行車沿著工作路線觀察調研,根據居民的生活習(xi) 慣來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李萌和同事們(men) 總是在閑暇時主動幫助百姓做實事、做好事,漸漸地,李萌得到了轄區百姓的認可。
“找對自己的位置,每個(ge) 崗位都能出彩。踏踏實實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為(wei) 國家為(wei) 人民做一些實事。”李萌說。
紮根基層,後麵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指出:“要培養(yang) 擔當實幹的工作作風,不尚虛談、多務實功,勇於(yu) 到艱苦環境和基層一線去擔苦、擔難、擔重、擔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
新時代中國青年牢記總書(shu) 記教誨,紮根基層沃野,從(cong) 竭誠為(wei) 民和實幹擔當中不斷汲取養(yang) 分、茁壯成長。
最近,黑龍江省漠河市副市長、北極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文竹忙著籌備一場盛大的節日——北極光節。
漠河市地處中國最北端,有中國“北極”之稱,北極鎮地處漠河市北部,是極光、極晝、極夜等奇觀天象的極佳觀賞地。文竹幽默地說:“來到這兒(er) ,人生就找到北了!”24歲那年,她放棄南方一家大企業(ye) 的工作機會(hui) ,回到家鄉(xiang) 漠河成為(wei) 一名大學生村官。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觀光型農(nong) 業(ye) ,搞基礎設施建設。如今,鐵路開通了“追光專(zhuan) 列”,送來送走一批又一批遊客,“極晝馬拉鬆”吸引世界各地的長跑愛好者前來體(ti) 驗。
“北極鎮發揮‘大北極旅遊圈’輻射作用,以‘一村一品’為(wei) 中心,形成‘一村一景一品牌’的發展態勢,年接待遊客達200多萬(wan) 人次。”文竹介紹,去年北極鎮村級集體(ti) 經濟積累達235萬(wan) 元,農(nong) 民人均收入3.17萬(wan) 元,近3年增幅17.4%,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作為(wei) 當地主管旅遊的副市長,文竹覺得自己也是一個(ge) “追光人”,“我心中的那道光,就是真正讓北極鎮成為(wei) 一張名片,吸引更多人來這裏旅遊、生活和就業(ye) 。”
“敢想敢闖敢幹,偏遠小鄉(xiang) 鎮也有大作為(wei) 。”浙江省麗(li) 水市景寧佘族自治縣毛垟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雷曉華,已經在偏遠鄉(xiang) 鎮紮根了13年。
她剛來毛垟鄉(xiang) 時,這裏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外出務工,在家的多是老人。當地有人和她說:“我們(men) 這樣的偏遠鄉(xiang) 鎮,要地沒地,要能人沒能人,發展產(chan) 業(ye) ?根本不可能。”
可雷曉華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她帶領大家將後進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所在鄉(xiang) 創建成國家級景區;立足生態優(you) 勢和高山濕地資源引進苔蘚產(chan) 業(ye) ,形成集苔蘚種植、文創產(chan) 品、民宿綜合體(ti) 、綠化工程建設為(wei) 一體(ti) 的苔蘚產(chan) 業(ye) 鏈,年產(chan) 值超千萬(wan) 元。
“一畢業(ye) 我就在基層一線工作,鄉(xiang) 村‘承包’了我整個(ge) 青春,我陪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伴我成長。”雷曉華說,鄉(xiang) 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可以讓青年的想法變成現實,“期待更多人才紮根鄉(xiang) 村,在基層‘小’舞台,舞出人生‘大’精彩。”
心有所係,身有所往。
10多萬(wan) 名青年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數十萬(wan) 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數百萬(wan) 名青年學生參與(yu) “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截至2021年,47萬(wan) 名“三支一扶”人員參加基層支教、支農(nong) 、支醫……一批批有誌青年向下紮根,將個(ge) 人奮鬥的“小目標”融入黨(dang) 和國家的“大藍圖”,實現人生價(jia) 值、升華人生境界。
開拓進取,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一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鼓勵青年追求夢想,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勇於(yu) 開拓進取、創新創造,成為(wei) 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
——懷揣理想,敢為(wei) 人先。
年輕的天津大學“海燕”研發團隊是國內(nei) 首批開展水下滑翔機技術研發的團隊之一,他們(men) 在馬裏亞(ya) 納海溝刷新了下潛深度10619米的世界紀錄。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延輝介紹,團隊裏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已是中堅力量。
10年來,“海燕”飛得更快、更遠,創下下潛深度、續航裏程等眾(zhong) 多世界第一。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二十載孜孜以求,從(cong) “機緣巧合”接觸生物醫學工程專(zhuan) 業(ye) ,到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後成為(wei) 國外頂級大學的“科研新星”,再到成為(wei) 針對人體(ti) 的前沿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發專(zhuan) 家,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yu) 儀(yi) 器科學學院黨(dang) 委委員、生物醫學工程係主任吳丹將滿腔熱情和聰明才智貢獻給我國科技創新事業(ye) 。
以“米粒雕花”的超高分辨率構建大腦的時空發育圖譜,為(wei) 胎兒(er) 大腦刻畫精細結構圖;研發3D高分辨率彌散磁共振成像技術,幫助臨(lin) 床醫生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吳丹帶領團隊在科研之路上奮勇拚搏,形成了一係列引領國際磁共振技術前沿、支撐我國腦科學發展、推動我國醫療影像產(chan) 業(ye) 升級的新裝置、新方法和新技術。
——開拓創新,不懈探索。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助理、研發中心主任甘霖每天都要和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打交道。2015年12月,還在讀博的甘霖與(yu) 一群平均年齡隻有25歲的年輕人投入“神威·太湖之光”的試算與(yu) 調試工作中,肩負起為(wei) 這款國產(chan) 超級計算機打造係統的重要使命。
2016年11月,被譽為(wei) 世界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的“戈登·貝爾”獎揭曉,甘霖作為(wei) 團隊成員之一,憑借“千萬(wan) 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成果,實現了該獎設立29年來中國團隊的首次獲獎。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有效時間尺度完成了500米以上分辨率的大氣模擬。此後,甘霖和團隊在國產(chan) 超算係統方麵不斷取得新突破,將新成果應用到國家急需的重要領域中。
如今,在以創新創意為(wei) 關(guan) 鍵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中,青年占比均超過50%。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齡32.5歲,最年輕的係統指揮員1996年出生;長征三號甲係列運載火箭是發射北鬥導航衛星的“專(zhuan) 列”,火箭的總體(ti) 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越來越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一線茁壯成長,匯聚成建設科技強國的澎湃浪潮。
拚搏奉獻,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不懈奮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有誌青年的拚搏奉獻。隻有當青春同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hui) 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奉獻者,將個(ge) 人的奉獻精神融入時代洪流,把人生理想融入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奮鬥中。
抗疫期間,95後社區醫生甘如意冒著寒風冷雨,獨自騎行300公裏返回城市,投身武漢保衛戰。
她說:“我姓甘,不怕苦。穿上防護服,我們(men) 就是戰士,我們(men) 必須扛起肩上的這份責任。”
2020年,國家電網上海浦東(dong) 供電公司員工謝邦鵬帶領團隊為(wei) 轄區內(nei) 的發熱門診醫院開展隱患排查,保證供電萬(wan) 無一失。趕上緊急增容供電的任務,謝邦鵬又創造了一周內(nei) 外線工程施工條件全部到位的“上海速度”。
50萬(wan) 餘(yu) 支青年突擊隊、900餘(yu) 萬(wan) 名青年奮戰在抗疫一線;援鄂醫療隊2.86萬(wan) 名護士中,80後、90後占90%……無數青年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線經曆特殊的成人禮。
33歲的於(yu) 若飛,來自甘肅藍天救援隊。這支民間救援隊最早隻有3人,10年間發展到上千人,其中90後占70%以上,都是來自不同行業(ye) 的誌願者。副隊長陸昭旭說,應急搶險救援工作“與(yu) 危險齊頭並進”,但每個(ge) 隊員考慮最多的都是怎麽(me) 能第一時間幫助別人。
2021年河南暴雨災害中,甘肅藍天救援隊30餘(yu) 名隊員分赴鄭州、新鄉(xiang) 等地救援。隊員們(men) 一天有十幾個(ge) 小時泡在水裏,晚上隻能找相對幹燥的地方席地而睡,一天隻睡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帶著泥水的濕衣服粘在身上,等不及幹透,隊員們(men) 又跳到水裏。
截至2021年底,全國誌願服務信息係統中14歲至35歲的注冊(ce) 誌願者超過9000萬(wan) 人,他們(men) 活躍在包括應急救援在內(nei) 的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讓人們(men) 持續感受到中國青年向上向善的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天津醫科大學學生黃立東(dong) 捐獻出了造血幹細胞,他是這所大學第五十位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的誌願者。
入學時,黃立東(dong) 和很多同學一樣,將8毫升血樣登記到中華骨髓庫,這樣的集體(ti) 登記開展了21年。截至目前,天津醫科大學已有7557名師生的血樣載入中華骨髓庫,天津每7名捐獻者之中就有一名來自這裏。“今年是單次捐獻人數最多的一次,每兩(liang) 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人獻血。”天津醫科大學團委書(shu) 記林怡說。
黨(dang) 和人民有所需,時代青年有所應。不論何時何地何種崗位,總有中國青年不懈奮鬥,展現青春作為(wei) ;不論遇到什麽(me) 樣的風險挑戰,總有中國青年發揚鬥爭(zheng) 精神,展現青春風貌。
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必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永不停滯的前進姿態,在接續奮鬥中譜寫(xie)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壯麗(li) 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4日 第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