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鹽堿地裏種油菜 江蘇東台連創全國高產紀錄

發布時間:2023-06-28 14:45: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畝(mu) 產(chan) 323.87公斤,破全國紀錄了!”6月上旬,江蘇東(dong) 台市種植大戶張綠林位於(yu) 金東(dong) 台農(nong) 場的鹽堿地油菜迎來大豐(feng) 收。

  去年秋季,他從(cong) 2000多畝(mu) 輕度鹽堿地裏劃出200畝(mu) ,用於(yu) 種植油菜高產(chan) 新品種。在近日召開的東(dong) 台油菜“耐鹽堿高產(chan) 高油”技術模式觀摩會(hui) 上,中國作物學會(hui) 油料作物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組織專(zhuan) 家現場進行了測產(chan) ,由此刷新全國鹽堿地油菜高產(chan) 紀錄。

  緊接著,東(dong) 台條子泥墾區也傳(chuan) 來好消息。由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專(zhuan) 家團隊主導實施的重度鹽堿地油菜種植項目,在測產(chan) 中收獲畝(mu) 產(chan) 283.99公斤,出油率達44%,創下了全國重鹽土鹽堿地改良種植新紀錄。

  在東(dong) 台,鹽堿地裏種油菜,為(wei) 何能屢破紀錄?

  俗話說,鹽堿地裏種莊稼,十年九不收。而油菜本身是一種比較耐鹽的作物,也被視為(wei) 改良鹽堿地的先鋒作物。在東(dong) 台這片沿海灘塗鹽堿地上,張綠林已經種了近30年的油菜:“1996年,海邊圍墾後我就來到了這裏,那時候土壤條件不好,水稻小麥種不了,油菜是首選。”

  此番創下高產(chan) 紀錄的是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團隊曆經10年攻關(guan) 選育而成。張綠林說,“中油雜501”本身耐鹽堿、產(chan) 量好、含油量又高,株型緊湊適合高密度種植,配套密植高產(chan) 新技術,“一般油菜1畝(mu) 地能種1.8萬(wan) 到2.5萬(wan) 株,新品種可以達到5萬(wan) 至6萬(wan) 株。密度翻了倍,產(chan) 量自然就高了”。

  “我們(men) 在七八年前開始在金東(dong) 台農(nong) 場搞試驗示範基地。”東(dong) 台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國平介紹,農(nong) 場完善排水係統,降低鹽分含量;通過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集成機械化聯合精量播種、栽培過程全程化學調控、機械收獲,為(wei) 油菜的高產(chan) 栽培提供技術保障。

 

當地鹽堿地油菜的豐(feng) 收場景。東(dong) 台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供圖

  另一項高產(chan) 紀錄來自條子泥墾區的條北重度鹽堿地油菜基地。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專(zhuan) 家團隊研發出的重鹽土鹽堿地快速脫鹽技術,探索出深耕、勤灌、多旋、良種、密植、足肥等一係列精量種植方法。團隊專(zhuan) 家、鹽城師範學院特聘教授茆訓東(dong) 介紹:“經過改良後,基地目前可實現油菜畝(mu) 產(chan) 200公斤左右,高產(chan) 田畝(mu) 產(chan) 250公斤以上。”

  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國產(chan) 油料作物產(chan) 油量的半壁江山,在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中占據突出地位。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在茆訓東(dong) 看來:“要提高油菜單產(chan) 和擴大麵積,鹽堿地和冬閑田是兩(liang) 大潛在資源,要努力讓沉睡的鹽田一步步變為(wei) 高產(chan) ‘油’田。”

  在東(dong) 台油菜“耐鹽堿高產(chan) 高油”技術模式觀摩會(hui) 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司副司長呂修濤表示,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要認真總結鹽堿地油菜種植經驗,盡快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為(wei) 推動油菜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確保油料穩定安全供給,提供有力的支撐。

  東(dong) 台鹽堿地的油菜種植經驗如何推廣?王國平提出:“一是平衡增產(chan) ,通過各項技術措施集成推廣,提高中低田的單產(chan) ;二是種足種全,在各種零星隙地推廣油菜種植;三是提高新品種覆蓋率,通過高含油的新品種推廣種植,增加商品菜籽的含油率,提高產(chan) 出。”

  經過近30年的油菜種植,張綠林的農(nong) 場不僅(jin) 油菜產(chan) 量增高,小麥、水稻等其他農(nong) 作物也實現了輪播種植。如今,油菜茬過後,水稻已經插秧。待到明年春天,這裏又將是一望無垠的油菜花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