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光景,一村連著一村(逐夢·走進美麗鄉村)
初夏,行走於(yu) 浙江衢州的村莊間,倍感綠意升騰,生機湧動。
20年前,“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的口號,響徹之江大地。今天,接續的耕耘已化作甜果,點綴鄉(xiang) 野。走過一村又一村,等待我的是一個(ge) 又一個(ge) 蘊著時光芬芳的故事……
一
黃土嶺村,“黃土嶺”上,其實綠得很。漫山的毛竹修長、挺拔,給山嶺籠上一層青翠的雲(yun) 海。
靠山吃山,靠竹吃竹。毛竹土法造紙,曾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計來源。混雜鹽酸、石灰的生產(chan) 廢水,則由穿村而過的石梁溪默默承受。
2003年,“千萬(wan) 工程”的號角吹響。2005年,黃土嶺村所在的衢州柯城區、七裏鄉(xiang) 兩(liang) 級政府推動,對村裏土法造紙進行整治,全部關(guan) 停。
聽到這個(ge) 消息,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不意外。畢竟,石梁溪的水什麽(me) 樣子,誰心裏還沒數嗎?清溪變黃溪,鴨子在溪裏紮個(ge) 猛子,都要染上一身黃。挑水澆菜,菜不活;溪水洗衣,不敢穿。
山裏生,水邊長,對這山山水水,咋會(hui) 沒感情?隻是平時埋頭過日子,沒工夫細想;家家戶戶都如此,誰帶頭改變?“千萬(wan) 工程”,給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個(ge) 契機,給了村子新的可能。
靠山吃山,不止一種“吃”法。如何能讓山越綠、水越清,大家的收入越高?一個(ge) 答案呼之欲出:鄉(xiang) 村旅遊。一個(ge) 當時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很陌生的名詞浮出水麵:農(nong) 家樂(le) 。
有的人還在琢磨農(nong) 家怎麽(me) 樂(le) ,有的人已經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心。
村民賴月春,聽到“農(nong) 家樂(le) ”3個(ge) 字,心裏一動:這樁事,她琢磨好些年了!賴月春和丈夫在外打工,靠著勤勞肯幹,小日子過得挺熱乎。可她總是懷念村裏的涼爽,也渴望有自己的事業(ye) 。她去過杭州,在梅家塢,她見識了何為(wei) 農(nong) 家樂(le) 。守著好山好水在家門口賺錢,這樣的活法在她心裏紮下了根。
前腳村裏說要搞農(nong) 家樂(le) ,後腳賴月春就去說服家人。那時她正懷著孕,家人不解:懷著孩子還折騰啥?但最後,還是拗不過她心意已決(jue) 。
2005年“五一”假期,黃土嶺村第一批農(nong) 家樂(le) 開張。盡管有政府支持,不少鄉(xiang) 親(qin) 心裏還是沒底:咱們(men) 這偏遠村、農(nong) 家菜,城裏人能願意花錢來玩?哪承想,一開張,就火爆。觀望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沒想到,開店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己也沒想到,預備一周用的食材,開張第一天就賣光了。怎麽(me) 辦?又是發愁,又是暗喜。
賴月春沒趕上這波“開門紅”。但她不著急。她砸下一筆錢,把自家老房子大改一番。她知道,村民自住的老房子,不能和真正的旅館酒店比,光“獨立衛生間”一項,就不是簡單裝修能解決(jue) 的。想要做大做強,就不能吝惜功夫。
轉眼到了“十一”假期。賴月春的農(nong) 家樂(le) 隆重開業(ye) 。一個(ge) 黃金周,收入將近8000元——在當時,多少人一年都賺不了這個(ge) 數。
這一年,是黃土嶺村發展農(nong) 家樂(le) 的第一年。這一年,村民的人均收入,是前一年的5倍。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再也坐不住了,紛紛跟進。村裏成立“農(nong) 家樂(le) 合作社”,協調客源,規範標準。客人越來越多,需求也五花八門。有的客人問房間有沒有幹濕分離,鄉(xiang) 親(qin) 們(men) 互問:什麽(me) 分離?當地政府部門知道了,趕緊安排培訓“深造”。鄉(xiang) 裏的幹部,隔三差五過來指導。你別說,一開口就幹貨滿滿:開店要注重儀(yi) 容儀(yi) 表,勤洗手勤剪指甲;上菜端碗要注意,手指別探進碗裏;開店的人家,家門口統一掛上油紙燈籠,客人遠遠一看,就知道這裏有房……句句是經驗,處處是細節。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聽得細,學得快,越幹越有信心。
吃上旅遊這碗飯的,不光是黃土嶺村,還有鄰近的大頭村。
大頭村與(yu) 黃土嶺村,距離不遠,環境相近。黃土嶺村熱熱鬧鬧的農(nong) 家樂(le) ,給大頭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指了一條新路:“黃土嶺能幹成的,我們(men) 也能幹成!”
然而,剛開始規劃,就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大頭村種植業(ye) 不少,為(wei) 了方便漚肥澆地,村裏的交通要道旁,隔不遠就有一座“土廁所”。這光景,這味道,怎麽(me) 開門迎客?要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又不答應:那可是實打實的不方便呐!
村幹部出麵,磨嘴皮,賠笑臉,協調利益,好不容易談妥幾家,整理出一塊能搞經營的區域。而那些言之鑿鑿地表示拒絕的人家,看到大頭村農(nong) 家樂(le) 開業(ye) 後的火爆光景,也都紛紛改變想法。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加上新農(nong) 村建設的投入,讓大頭村的麵貌煥然一新。
如今的大頭村,除農(nong) 家樂(le) 之外,高端民宿也做得有聲有色。漫步村中,村道蜿蜒整潔,渠裏水聲清越,千年銀杏投下陰涼,掩映著古意盎然的老房子,推門而入,卻是一派清新整潔的現代裝潢,古樸與(yu) 時尚,鄉(xiang) 野與(yu) 舒適,直叫人問今夕何夕……
而黃土嶺,如今也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旅遊地。經過村莊合並後,新的村名更加優(you) 美響亮——桃源村。
竹海微瀾,清溪歡唱。70多家農(nong) 家樂(le) ,1700多個(ge) 床位,“桃源”裏盛開的不止遠方客人開心的笑臉,更是一方鄉(xiang) 親(qin) 殷實幸福的生活……
二
早上,送走去工作的丈夫和上學的女兒(er) ,家住上洋村的小馬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收拾房子,照顧兒(er) 子……4口人,4間房,每天的家務不少。有時,也要幫丈夫聯係點生意上的事。
偶有閑暇,她會(hui) 去菜地,侍弄一下種的菜,再拔一些做晚飯。她穿村而過,村民們(men) 笑著跟她打招呼:“胖墩媽,去菜地啊?”——胖墩,是村裏人給她兒(er) 子起的小名。她也笑著應著。
到菜地的路,她很熟悉。畢竟,她在這裏已經生活了10多年,女兒(er) 和兒(er) 子都在這裏長大。
其實,她並不是上洋村人,而是這裏的“房客”。這一方菜地,也是從(cong) 村集體(ti) 租來的。但對她,尤其是對她在上洋村“土生土長”的一雙兒(er) 女來說,這裏跟家鄉(xiang) 似乎已沒有區別。這種幾年、十幾年的長租戶,在上洋村還有很多。
柯城區花園街道上洋村,一個(ge) 村集體(ti) 經營性年收入超千萬(wan) 元的富裕村,一個(ge) 外來常住人口比本村人口還多的村。上洋村的蝶變,也始於(yu) “千萬(wan) 工程”啟動的2003年。
上洋村的底子不算好。村裏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種柑橘,但品種老、銷路一般,辛苦一年,收入平平。產(chan) 業(ye) 不興(xing) ,村集體(ti) 經濟薄弱,隻靠一點房租,一年隻有幾千元收入。2003年,大型專(zhuan) 業(ye) 市場落戶上洋村附近。村兩(liang) 委抓住機會(hui) ,利用集體(ti) 經濟辦起倉(cang) 儲(chu) 庫房,獲得第一桶金。再通過不斷建設、招商、投資,擴大集體(ti) 經濟,終於(yu) 達到了今天的規模。小馬和丈夫,正是背靠專(zhuan) 業(ye) 市場,在這裏做裝修美縫,一幹好多年。
聽起來,上洋村的發展似乎是一條坦途。但縱有“天時地利”,“人和”也不可或缺。村集體(ti) 辦倉(cang) 儲(chu) ,如何獲得村民支持?專(zhuan) 業(ye) 市場帶來大量流動人口,如何管理?集體(ti) 經濟收益頗豐(feng) ,如何分配?樁樁不容易。
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cong) 一個(ge) 地方找到答案。
在上洋村,有個(ge) 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場所:村規民約館。這裏展示了我國一些地區村規民約的發展曆程,但最吸引人的,還是上洋村自己的村規民約。
1992年,上洋村就製定了第一版村規民約,至今已“迭代”到第十版。翻開上洋村的村規民約,一個(ge) 字:細。從(cong) 村莊集體(ti) 經濟發展的大事,到使用公勺公筷這樣的細節,無不涉及;村集體(ti) 為(wei) 不同年齡老人報銷醫藥費的不同比例,村民婚喪(sang) 嫁娶從(cong) 村集體(ti) 中能得到的補貼,精確到具體(ti) 數字。
村規民約的產(chan) 生和修訂,同樣不含糊。從(cong) 一開始的村民代表表決(jue) ,到現在的逐戶表決(jue) ,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yu) 其中;村規修訂表決(jue) 票回收後全部存檔,有據可查。
村規民約一版又一版,不僅(jin) 規範了村裏生活的方方麵麵,更讓村民們(men) 養(yang) 成了按章辦事、依規表決(jue) 的習(xi) 慣。村裏有了公認的“理”,許多事情,一通百通。
村兩(liang) 委決(jue) 定發展倉(cang) 儲(chu) 產(chan) 業(ye) 之初,很多村民不支持,議論紛紛:“村裏有幾個(ge) 本錢,敢做這麽(me) 大生意?”“倉(cang) 儲(chu) 能賺啥錢?不如蓋門市房。”麵對質疑,村兩(liang) 委為(wei) 村民起草了一份詳盡的“可行性報告”。為(wei) 什麽(me) 能賺錢,風險怎麽(me) 擔,政府怎麽(me) 支持,多少商戶有意向,一條條掰開、揉碎、講透。幹部坦誠相告,村民將心比心,方案在村民一輪輪熱烈討論中,前後打磨兩(liang) 個(ge) 多月,表決(jue) 通過。
集體(ti) 賺了錢,村民怎麽(me) 分?在上洋村,當然還是商量表決(jue) 、寫(xie) 入規章。權益、義(yi) 務寫(xie) 得明白,矛盾誤會(hui) 自然少了許多。上洋村村民800多人,常住外來人口1000多人,平日裏都是和和氣氣,一些長租戶更是和村民親(qin) 如一家。小馬至今還記得,她婆婆曾來這邊短住。婆婆回老家後,上洋村的幹部還找過小馬好幾次:“你婆婆過來沒?她的疫苗該補種啦。要是最近不過來,一定讓她在那邊把針打了。”一番叮嚀,說得小馬心裏暖洋洋。
現在的上洋村,黨(dang) 建引領,村民齊心,每年有分紅,養(yang) 老有補助,不少人家還有房租收入。為(wei) 了避免土地撂荒,村兩(liang) 委將土地流轉集中,一部分給種田大戶集中經營,另一部分劃分成塊,分給村民種點菜,不為(wei) 賣錢,隻為(wei) 吃口新鮮,小馬這樣的外來戶也可租用。
站在菜地眺望,菜畦連綿,連接著遠處碧綠的稻田,那是之前“插秧大賽”種下的。再往遠看,高鐵列車疾馳而過,稻田深處,幾隻白色水鳥振翅飛出……安寧有序,處處和諧。
三
鄭根良畫過很多畫。可一張口,還是要先講那一幅。
那是四五十年前了。村子附近鬧蟲害,政府派飛機過來噴藥。鄭根良聽說了,帶上毛筆和紙,找了個(ge) 視線好的山頭,蹲守等候。
鄭根良從(cong) 小喜歡塗塗畫畫。不光是他,在他的家鄉(xiang) 溝溪鄉(xiang) 餘(yu) 東(dong) 村,愛畫畫的人不少。餘(yu) 東(dong) 是個(ge) “工匠村”,木匠、篾匠、繡工,都要懂點畫畫。村裏的娃娃們(men) 有樣學樣,慢慢也就成了一項愛好。不過,除了“畫著玩”消磨時間,沒人想過更遠。
那天,鄭根良在山頭等了許久,終於(yu) 望見一架飛機飛來。青山,機翼,藥液淩空飛灑,鄭根良興(xing) 奮地提筆,將這情景畫在紙上。他帶著這幅畫,請縣文化館的老師“指點”。老師看了很驚訝:“沒想到,咱們(men) 村的農(nong) 民創作熱情這麽(me) 高!”
當時的鄭根良不懂什麽(me) 叫“創作熱情”,但之後的事卻讓他無比振奮:老師們(men) 決(jue) 定,辦一個(ge) 農(nong) 民美術創作學習(xi) 班,邀請鄭根良和夥(huo) 伴們(men) 參加。
幾十年時光倏忽。今天的鄭根良,已是頗有名氣的農(nong) 民畫家,不少作品被人高價(jia) 購入、收藏。平日裏外出畫牆畫,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而今天的餘(yu) 東(dong) ,更是遠近聞名的“農(nong) 民畫村”,村裏師徒畫家、兄弟畫家、父女畫家接連湧現,誕生了多位中國美協、浙江美協會(hui) 員。餘(yu) 東(dong) 的名號也出現在了全國、全省美術比賽的領獎台,更有作品走出了國門。農(nong) 民畫成了村子的“金名片”、發展的“金鑰匙”……
對鄭根良來說,當年的學習(xi) 班算得上是農(nong) 民畫創作的起點。而對餘(yu) 東(dong) 村來說,半個(ge) 世紀前的故事隻是村子大發展的“序曲”。
學習(xi) 班隻能滿足對知識的渴望,卻解決(jue) 不了生計問題。“土畫家”們(men) 憑著質樸的熱愛,白天扛鋤頭,晚上握畫筆,創作的水平不斷精進,創作的氛圍也愈發濃厚。
進入新世紀,隨著“千萬(wan) 工程”的推進,田野上的新鮮事越來越多。有美術院校在鄰近鄉(xiang) 村建寫(xie) 生基地,好山好水激發了學生們(men) 的創意,但他們(men) 也有不滿足的地方:畫畫之餘(yu) ,想跟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聊聊,卻沒啥共同話題。有沒有民間藝人可以交流座談一下?需求報上去,區裏的同誌一下子想到了餘(yu) 東(dong) 。
當時的餘(yu) 東(dong) 村,已有了一批經常交流的“畫家”,還組建了農(nong) 民畫創作協會(hui) 。規模有了一點兒(er) ,但談不上產(chan) 業(ye) 。大家畫完了,互相展示一下,點評一番,然後就拿回家掛起來。
誰能想到,突然會(hui) 有美術院校的高材生過來交流?收到通知,大家七手八腳做準備。平時“畫家”集會(hui) 的狹小民房,仔細打掃,騰出空間。用來“交流”的作品,也都精挑細選,人家都是專(zhuan) 業(ye) 的,咱們(men) 也得拿出高水平!
交流當天,會(hui) 場熱鬧非凡。學生和村民,“科班畫家”和“農(nong) 民畫家”,不約而同地感慨“大開眼界”。最感慨的是區裏來的同誌:隻知道餘(yu) 東(dong) 村有人搞農(nong) 民畫,沒想到村民的熱情這麽(me) 高,畫得這麽(me) 好!這農(nong) 民畫大有可為(wei) !借著“千萬(wan) 工程”的東(dong) 風,區裏很快做出決(jue) 定,大力支持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助力餘(yu) 東(dong) 村實現新發展。
第二年,政府部門撥款,在餘(yu) 東(dong) 村建起農(nong) 民文化中心,農(nong) 民畫家們(men) 有了專(zhuan) 門的交流、展示場所。市裏為(wei) 農(nong) 民畫辦展覽,進一步擴大影響。後來,在省裏領導關(guan) 懷下,畫展更是辦到省會(hui) 杭州,現場人頭攢動,農(nong) 民畫那源自鄉(xiang) 土、熱烈獨特的藝術品格,令觀者歎服。
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名氣打響了。但畫畫到底能不能當“營生”?義(yi) 烏(wu) 文博會(hui) ,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設立展台,經受市場檢驗。驚喜的是,標價(jia) 800元、1000元一張的畫作,很快就銷售一空。買(mai) 家多是開飯店、農(nong) 家樂(le) 的,“這農(nong) 民畫擺在我們(men) 店裏,再合適不過!”文博會(hui) 歸來,農(nong) 民畫家們(men) 的腰杆子都挺直了不少,跟媳婦揮揮手裏的鈔票:你看看,誰說畫畫不掙錢、不養(yang) 家?
農(nong) 民畫“變現”了,農(nong) 民畫家們(men) 賺錢了,但這距離“惠及全村的新產(chan) 業(ye) ”,還有不短的路。為(wei) 此,各級政府沒少花心思。
參加文博會(hui) 能把畫賣出去,那能不能把買(mai) 家“請”進來?鄉(xiang) 村旅遊如火如荼,餘(yu) 東(dong) 在上級政府部門支持下,也搞起“油菜花節”。油菜花不稀罕,但油菜花掩映下的畫家村,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多彩的村舍牆畫,就蠻新鮮了。一批批遊客聞訊而來,不僅(jin) 拉動農(nong) 民畫銷售,還帶動更多產(chan) 業(ye) 。村民肖美仙,原本在上海做水果生意,現在回村帶著10多名農(nong) 村婦女經營小吃“媽媽餅”,人均年增收2萬(wan) 元。她不是畫家,卻對農(nong) 民畫感情不淺:“要不是‘畫家’們(men) 把客人吸引來,我的生意哪能做得這麽(me) 好?”
“賣畫”的方式,也不斷推陳出新。從(cong) 原來的一張一張賣,到現在與(yu) 絲(si) 綢、瓷器“聯名設計”,通過網絡銷售“數字藏品”,與(yu) 企業(ye) 合作、以農(nong) 民畫版權入股獲得分紅……政府部門關(guan) 注、扶植不斷,餘(yu) 東(dong) 發展農(nong) 民畫產(chan) 業(ye) 的新點子層出不窮,路子越走越寬。
夢想照進現實,現實照進藝術。今天的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裏,新題材越來越多:高鐵、無人機、美麗(li) 鄉(xiang) 村……杭州亞(ya) 運會(hui) 將近,餘(yu) 東(dong) 村的農(nong) 民畫家們(men) 還特意創作了一幅長卷,捐贈給杭州亞(ya) 組委。
回頭望去,我在這片土地上一路所見所聞,不也是一幅綠色發展、產(chan) 業(ye) 興(xing) 村的長卷嗎?這長卷串起一個(ge) 又一個(ge) 蓬勃向上的村莊,好故事一個(ge) 接著一個(ge) ,好光景一村連著一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