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提單產 科技有良方
6月21日,來自中國農(nong) 科院、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等單位的11名專(zhuan) 家對臨(lin) 汾市翼城縣唐興(xing) 鎮東(dong) 關(guan) 村冬小麥田塊進行現場實打實收。專(zhuan) 家組組長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小麥專(zhuan) 家指導組顧問、國家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郭天財擔任。通過丈量麵積、查驗清倉(cang) 、稱重、去雜等步驟,按照13%的標準含水量折算,折合畝(mu) 產(chan) 825.99公斤,收獲今年我省小麥最高單產(chan) 。
該田塊技術團隊負責人、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高誌強介紹,針對今年小麥經曆的去年冬季斷崖式降溫、春季較嚴(yan) 重的倒春寒、灌漿期後期陰雨寡照,水地小麥粒重受到明顯不利影響的實際情況,技術專(zhuan) 家在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ti) 化高產(chan) 栽培集成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冬小麥耕播優(you) 化水肥精量綠色高產(chan) 栽培技術方案,精準高效地進行水肥管理,優(you) 化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通過強化生長調節劑和葉麵肥的噴施,增加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和時間,促進籽粒灌漿結實,最終取得良好效果。
送技術 強服務
夏糧生產(chan) 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第一仗,是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關(guan) 鍵。為(wei) 強化科技對穩糧保供的支撐保障作用,推動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落地見效,今年我省加大技術支持,先後推廣了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ti) 化高產(chan) 栽培、小麥探墒溝播適水減肥抗旱栽培、穀子旱地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等技術。其中,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ti) 化高產(chan) 栽培集成技術在我省臨(lin) 汾、運城等一年兩(liang) 熟生態區廣泛適用。
在春季小麥生長的關(guan) 鍵時節,我省組織1.4萬(wan) 餘(yu) 名農(nong) 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包縣包村包主體(ti) ,到村到戶到田頭,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抓技術集成、主體(ti) 配套、政策銜接,以科技提單產(chan) ,以服務促增產(chan) 。
省小麥體(ti) 係崗位專(zhuan) 家、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中心副主任劉誌峰負責晉城市小麥生產(chan) 技術服務,他多次帶領服務隊成員深入澤州縣、陽城縣小麥生產(chan) 重點鄉(xiang) 鎮,針對小麥苗情長勢、土壤墒情、田間草害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針對小麥冬前出現旺苗、春季部分品種凍害嚴(yan) 重的情況,他們(men) 因苗製定技術措施,培訓農(nong) 戶,發放宣傳(chuan) 資料。“4月21日—23日我省連續發生降水天氣,當時小麥正進入抽穗揚花期,我們(men) 迅速組織人員編寫(xie) 防控技術要點,通過多個(ge) 渠道廣泛宣傳(chuan) ,幫助農(nong) 民防控赤黴病。”劉誌峰介紹。
手把手指導、麵對麵服務,給農(nong) 民送政策、幫農(nong) 民解決(jue) 技術難題,精準推動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落地見效、生產(chan) 問題有效解決(jue) ……在各級技術人員的助力下,今年我省旱作小麥表現尤其優(you) 異,高產(chan) 喜報頻頻。
抓落實 穩基礎
曲沃縣範斌家庭農(nong) 場位於(yu) 史村鎮郇村,今年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640公斤,總產(chan) 55.04萬(wan) 公斤,比去年增產(chan) 16.1%。範斌高興(xing) 地說:“小麥‘五防五促’晚播技術的應用為(wei) 今年小麥豐(feng) 收奠定了基礎。受去年秋季玉米收獲較晚的影響,農(nong) 場小麥大麵積晚播,初期弱苗比例較大,我們(men) 對小麥促弱轉壯,通過分類施策抓生產(chan) ,全麵落實小麥各項防控及增產(chan) 技術,提高了單產(chan) 、增加了總產(chan) 。”
同時,農(nong) 場通過使用高效環保的太陽能殺蟲燈、綠色農(nong) 藥,無人機飛防等綠色防控方式開展統防統治,實現了農(nong) 藥減量增效,有效防止了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小麥品質和產(chan) 量,促進了農(nong) 業(ye) 綠色循環生產(chan) 。
在呂梁市文水縣,山西誠信種業(ye) 有限公司在下曲鎮南賢村種植“煙農(nong) 1212”實施的小麥底施有機肥水肥一體(ti) 化技術田塊,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730.10公斤,創造了呂梁市小麥單產(chan) 的最高紀錄。文水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李永進介紹:“除了全省的‘一噴三防’補助,呂梁市又給予小麥生產(chan) 每畝(mu) 100元的補助,群眾(zhong) 種植小麥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們(men) 縣‘一噴三防’跟蹤監測也做得很紮實,目的就是要提高灌漿速率、增加灌漿強度、提高小麥單產(chan) 。”
聚合力 促增產(chan)
6月11日,在運城市聞喜縣後宮鄉(xiang) 上院村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研發的“小麥探墒溝播適水減肥抗旱栽培技術”田塊進行實打實收現場測產(chan) 。結果顯示,同一技術模式下,3個(ge) 旱作品種均成績不俗,畝(mu) 產(chan) 全部超過千斤。“臨(lin) 旱8號”畝(mu) 產(chan) 量573.3公斤,“晉麥92”畝(mu) 產(chan) 量560.5公斤,“中麥36”畝(mu) 產(chan) 量518.2公斤。這些田塊休閑期每畝(mu) 撒施有機肥100公斤後深翻,將秸稈與(yu) 有機肥同時翻入土壤。采用寬窄行探墒溝播,畝(mu) 播量12公斤。在越冬期、返青期防治草害,拔節期、孕穗期、開花期防治病蟲害。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處長王圓榮高興(xing) 地說:“取得這樣的產(chan) 量很不容易,旱地小麥正常年景畝(mu) 產(chan) 六七百斤,年景不好畝(mu) 產(chan) 三四百斤也有可能。”
同一天,洪洞縣劉家垣鎮曹家莊村旱地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實打實收畝(mu) 產(chan) 達到582.9公斤,該地塊種植的“長6990”品種選育人、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穀子研究所張俊靈說:“這個(ge) 品種的特點是旱年不減產(chan) 、豐(feng) 水年大增產(chan) 。同時,抗病性強,還具有抗旱、抗寒、抗青幹、抗倒特征,穩產(chan) 廣適,適宜在我省及陝西、河北、河南、甘肅等省的旱地推廣種植。”
6月14日,洪洞縣萬(wan) 安鎮西步亭村旱地複播小麥高產(chan) 田塊,抗旱節水、高產(chan) 小麥品種“金麥919”雨養(yang) 旱地畝(mu) 產(chan) 達588.06公斤,創我省旱地小麥畝(mu) 產(chan) 最高紀錄。該品種由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小麥研究所和絳山種業(ye) 聯合選育,是我省首個(ge)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基因組水平上將多個(ge) 優(you) 異區段聚合選育出的新品種,具有抗旱、節水特性,今年被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確定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推品種。省小麥產(chan) 業(ye) 體(ti) 係崗位專(zhuan) 家、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nong) 藝師韓柏嶽介紹:“這個(ge) 田塊的高產(chan) 主要是因為(wei) 應用了‘適度晚播’和‘一噴三防’提早增次節本增效配套栽培技術,噴施次數由原來的1—2次增加到3—4次。”
目前,我省麥收已經結束,但科技服務永遠在線,正如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處長張絢所說:“我們(men) 堅持把進村入戶技術服務變成‘三農(nong) ’幹部為(wei) 民辦實事的平台載體(ti) ,為(wei) 完成全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任務提供科技支撐。”(記者王秀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