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飼料養蠶能否蹚出江蘇新絲路?

發布時間:2023-07-05 14:17:00來源: 新華日報

  夏日炎炎,養(yang) 蠶人最辛苦的季節。6月29日,記者走進如東(dong) 縣栟茶鎮陳灣村季彬家庭農(nong) 場,看到一排排綠色飼養(yang) 盤中爬滿了白白胖胖的蠶寶寶,身邊不見桑葉,而是鋪著一層灰褐色泥狀物,“這是喂蠶寶寶的飼料。”農(nong) 場主季彬氣定神閑,“這些蠶吃的不是桑葉而是飼料,兩(liang) 天喂一次,養(yang) 起來不費勁。再過一周就能上山結繭了。”

  雲(yun) 錦、蜀錦、宋錦,中國三大名錦,江蘇獨占其二,是名副其實的絲(si) 綢大省。但據統計,近30年江蘇桑園麵積、蠶農(nong) 數量持續減少,目前全省共有桑園約40萬(wan) 畝(mu) 、蠶農(nong) 約20萬(wan) 戶,相較高峰時期分別下降85%、75%。用飼料替代桑葉養(yang) 蠶,既能大大降低對桑田的依賴,又能減少人工投入,還能突破季節限製,實現“全年養(yang) 蠶”。這一新模式能否助力絲(si) 綢大省蹚出“新絲(si) 路”呢?

  “江蘇繭”已無法滿足省內(nei) 需要

  6月30日,第二屆中歐地理標誌產(chan) 品合作大會(hui) 在成都舉(ju) 辦,南京雲(yun) 錦研究所受邀出席並作專(zhuan) 題演講,“江蘇名片”再次亮相國際舞台。

  江蘇絲(si) 綢之興(xing) ,始興(xing) 於(yu) 蘇州。明代文學家馮(feng) 夢龍在《醒世恒言》中記述吳江盛澤絲(si) 綢貿易繁榮景象: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wei) 業(ye) 。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

  如今,走進位於(yu) 吳江區盛澤鎮的先蠶祠,依然可見門樓飛簷鬥拱、氣勢軒昂。這是我國至今唯一留存的蠶神祠,每到小滿時節,戲班子都要輪唱3天“小滿戲”,期望蠶花娘娘保佑蠶繭豐(feng) 收。

  即便擁有蘇南最大規模的蠶桑生產(chan) 基地,吳江的桑園麵積也已減至7000餘(yu) 畝(mu) ,不足1985年的1/10。為(wei) 留住絲(si) 綢產(chan) 業(ye) 的“根”,吳江在全國率先將桑園納入生態補償(chang) ,對符合要求的桑園每年每畝(mu) 給予4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生態補償(chang) 。

  桑園離不開土地,伴隨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江蘇種桑養(yang) 蠶的重心逐步從(cong) 蘇南北移至蘇中蘇北。2007年,鹽城東(dong) 台桑園麵積、飼養(yang) 蠶種數量首次成為(wei) 全省第一,保持至今。

  東(dong) 台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副主任趙永剛至今記得,2007年至2008年東(dong) 台年飼養(yang) 蠶種60萬(wan) 張,有6.5萬(wan) 戶蠶農(nong) 、20萬(wan) 養(yang) 蠶人,相當於(yu) 每5個(ge) 東(dong) 台人中,就有1人從(cong) 事與(yu) 養(yang) 蠶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工作。但今年春天,東(dong) 台全市發種7.5萬(wan) 張,生產(chan) 蠶繭3400噸。“蠶農(nong) 平均每畝(mu) 桑園收益達4200元。”趙永剛說,收益不低,但養(yang) 蠶規模已經不如高峰期。

  東(dong) 台市富安鎮被稱為(wei) “中國繭都”。江蘇富安繭絲(si) 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鴻介紹,今年春蠶收購價(jia) 最高達每公斤64元,約比去年上漲10%。但蠶農(nong) 積極性並未隨行情上漲。過去與(yu) 我們(men) 合作的蠶農(nong) 最多時達1.6萬(wan) 戶,現在又有1.1萬(wan) 戶。企業(ye) 最好的光景在2006年,一次發種7萬(wan) 多張,現在全年發種都達不到這個(ge) 數。

  蠶繭價(jia) 格高、不愁賣,為(wei) 什麽(me) 養(yang) 蠶人越來越少?“要不是用飼料養(yang) ,我也不想幹了。”季彬告訴記者,蠶寶寶特別嬌貴,桑葉上不能沾一點農(nong) 藥,哪怕從(cong) 鄰居家飄過來都不行。尤其到了夏天,不是日曬就是雨淋,每天要掐好時間,到桑園裏采3趟桑葉,體(ti) 力不好根本吃不消。

  最多時,如東(dong) 有10多萬(wan) 戶養(yang) 蠶人,如今隻剩2000多戶,其中70歲以上的超過一半,約10%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今年61歲季彬在蠶農(nong) 中還算“小年輕”。

  擴大規模,雇人養(yang) 行不行?看到養(yang) 蠶收益好,今年春節剛過,27歲的鹽城小夥(huo) 張健就和兩(liang) 名夥(huo) 伴籌資30萬(wan) 元,在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村流轉100畝(mu) 桑園養(yang) 蠶。“直到賣完繭,我們(men) 才知道養(yang) 蠶是怎麽(me) 回事。”張健說,68張春蠶上蔟入孔率達90%,遠高於(yu) 70%的正常值。蠶繭質量很好,賣了10多萬(wan) 元。但最多時工人就請了四五十人,有的掰桑枝條工人每天工資五六百元,有時一天工資就開掉1.5萬(wan) 元。

  “不隻省內(nei) 南桑北移,全國範圍內(nei) ,也在東(dong) 桑西移。”國家蠶桑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蘇北綜合試驗站推廣研究員許剛介紹,這些年,全國的桑園麵積基本穩定在1200萬(wan) 畝(mu) ,江蘇減少的桑田,大多移到了安徽、四川、廣西等省區,“江蘇的蠶繭產(chan) 量,已遠遠無法滿足省內(nei) 絲(si) 綢企業(ye) 需要。”

  技術突破為(wei) 江蘇留住蠶桑

  盡管如此,江蘇企業(ye) 還是偏愛“江蘇繭”。

  江蘇富安繭絲(si) 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本地蠶繭為(wei) 原料生產(chan) 中高端絲(si) 綢產(chan) 品。為(wei) 鼓勵更多農(nong) 民種桑養(yang) 蠶,他們(men) 不僅(jin) 提供從(cong) 養(yang) 蠶到收繭的全程技術指導,還實行保護價(jia) 收購,確保每畝(mu) 桑田年純收入不低於(yu) 上年度全市糧棉畝(mu) 純收入的1.5倍,並根據上繭數量、質量,給予每公斤1元以上的循環獎勵。今年,蠶繭每公斤的收購價(jia) 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元。

  這不隻因為(wei) “鄉(xiang) 土情結”。更重要的原因是,江蘇水網密布、沃野平展,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十分適合桑樹生長,能夠產(chan) 出品質更好的蠶繭。

  “江蘇繭的品質能夠達到最高的6A級,有些省份的繭最高隻能到5A級。”鑫緣繭絲(si) 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於(yu) 海安,年銷售超百億(yi) 元,企業(ye) 負責人介紹,6A級的生絲(si) 可應用於(yu) 愛馬仕等國際大牌的高端產(chan) 品,也可以作為(wei) 手術縫合線的材料。本地繭供不應求,為(wei) 保證原料供應,鑫緣集團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德保縣、江西省永新縣等地建立30萬(wan) 畝(mu) 桑園基地。

  “走出去”的不隻有鑫緣集團。許剛介紹,江蘇企業(ye) 在外省建立的蠶桑基地,總麵積已經不輸省內(nei) ,有的企業(ye) 甚至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為(wei) 留住蠶桑,江蘇在尋找技術突破口。

  早在2010年,如東(dong) 就在全省率先試水人工飼料養(yang) 蠶。2019年,如東(dong) 采用全齡人工飼料養(yang) 蠶技術生產(chan) 的蠶繭,加工出超細纖度桑蠶絲(si) ,單絲(si) 纖度最細達到1.2旦尼爾,是普通桑葉養(yang) 蠶絲(si) 的一半。經重慶市纖維檢驗局檢測,主要質量指標超過6A級標準。

  在季彬家庭農(nong) 場,記者想捏一把養(yang) 蠶飼料——蠶寶寶身旁鋪著的灰褐色泥狀物,看看是什麽(me) 材質,被老季攔住,“手上有汗,容易把細菌帶給蠶寶寶。”

  “飼料是由豆粕粉、桑葉粉、玉米粉、微量元素等調配而成。”如東(dong) 縣蠶桑指導站站長韓益飛介紹,桑葉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原料,占比約30%,來源主要靠收集農(nong) 戶養(yang) 蠶剩餘(yu) 的桑葉。

  養(yang) 蠶飼料對桑葉的利用更充分。韓益飛介紹,以一畝(mu) 桑田為(wei) 例,按傳(chuan) 統方法,最多可養(yang) 4張蠶。而加工成飼料,就能養(yang) 40—60張,對桑園的依賴大大降低。還可省下大量人力,據測算,相比桑葉,飼料養(yang) 蠶在1至3齡期可省人工75%,還不受季節限製,一年四季都能養(yang) 。

  最大的障礙在成本。蠶農(nong) 養(yang) 一張蠶,收入約為(wei) 2200至2500元,但飼料支出就達1300至1500元。一家一戶養(yang) 蠶的蠶農(nong) ,大多不會(hui) 把桑葉和勞作視為(wei) 成本,因而會(hui) 覺得“不劃算”。

  “劃算不劃算,要看怎麽(me) 算。”今年以來,季彬的蠶室已養(yang) 了4期蠶,每期6張,純收入超過2萬(wan) 元。“過去用老辦法養(yang) 蠶,一年養(yang) 3期、每期5張,去掉人工、化肥等開支,全年收入還不到2萬(wan) 元。”

  “要是規模上去了,飼料成本還有下降空間。”韓益飛表示。

  蠶絲(si) 製品逐步走進千家萬(wan) 戶

  用飼料養(yang) 蠶,將蠶床搬進工廠,已成為(wei) 現實。

  在鑫緣集團飼料養(yang) 蠶工廠一期工程現場,2000平方米的中試車間正進行消毒,為(wei) 下一批蠶進場作準備。“從(cong) 去年冬天開始,我們(men) 已經飼養(yang) 9批蠶,全部吃飼料,蠶繭品質達到5A級原料要求。”企業(ye) 負責人介紹,鑫緣集團正探索飼料蠶適齡轉桑育模式,就是飼料蠶在車間內(nei) 養(yang) 至4齡期發放給蠶農(nong) ,蠶農(nong) 隻要按照標準飼養(yang) 10天即可上蔟結繭,勞動量降低超五成。300戶蠶農(nong) 按此模式全年可飼養(yang) 5000張蠶種,相當於(yu) 過去1000多戶的養(yang) 蠶量。

  在中試車間飼養(yang) 的基礎上,鑫緣集團規劃建設飼料養(yang) 蠶二期工程,投入3.5億(yi) 元新建2萬(wan) 多平方米的生產(chan) 車間,實現飼喂智能化、飼料全齡化、環境潔淨化、生產(chan) 全年化、蠶繭高質化,預計將日產(chan) 10噸鮮繭,徹底顛覆傳(chuan) 統“靠天吃飯”不穩定模式。“項目被省政府列入今年全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重大項目。”企業(ye) 負責人說,基地建成投產(chan) 後,鑫緣集團將再投入5億(yi) 元,將項目在全國推廣。

  “技術再進步,養(yang) 蠶都不應脫離鄉(xiang) 村、脫離農(nong) 民。”韓益飛希望推廣家庭農(nong) 場、家庭工廠模式,將栽桑和養(yang) 蠶分離,通過規模經營、精細分工提升效率,讓農(nong) 民養(yang) 蠶更省心省力,更賺錢。

  養(yang) 蠶產(chan) 能提升後,會(hui) 不會(hui) 出現“繭賤傷(shang) 農(nong) ”?

  “現在的蠶繭供應還遠未滿足市場需求。”許剛介紹,江蘇擁有200餘(yu) 家繭絲(si) 綢企業(ye) ,年產(chan) 值超300億(yi) 元。2019年以來,絲(si) 綢製品市場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以前是八成產(chan) 品出口、兩(liang) 成內(nei) 銷,現在已轉變為(wei) 三成出口、七成內(nei) 銷。如今人們(men) 越來越追求綠色、健康、天然的產(chan) 品,立足國內(nei) 的絲(si) 綢市場將更加穩健,也更有增長潛力。

  “上久楷”宋錦創始人、吳江鼎盛絲(si) 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認為(wei) ,飼料養(yang) 蠶和工廠化養(yang) 蠶是行業(ye) 發展趨勢。大規模工廠化養(yang) 蠶,一方麵要將成本降下來,另一方麵還要將品質提上去,讓更多人能夠感受絲(si) 綢魅力。

  擴大的供給與(yu) 升級的消費相向而行,新的消費熱點正在激活。“這幾年,吳江蠶桑絲(si) 綢行業(ye) 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吳江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村事業(ye) 促進科科長陳玉林介紹,蠶絲(si) 被逐漸走進千家萬(wan) 戶,成為(wei) 吳江絲(si) 製品中的爆款,年產(chan) 量已突破400萬(wan) 條,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30%。

  未來誰來養(yang) 蠶的焦慮,似乎也可以打消。“我每天接送3個(ge) 外孫上下學,一點也不耽誤養(yang) 蠶。”季彬說,養(yang) 蠶已不是苦活累活,他還能繼續養(yang) 下去。(徐超 卞小燕 丁宏波 張珺)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