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機,為黑土“加油”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wan) 畝(mu) 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核心示範區,免耕播種土地平整肥沃,一株株玉米苗嫩綠茁壯,生機盎然。
“‘梨樹模式’效果非常好,過去種一季玉米,地要反複整、壓4次,破壞黑土層。今年,使用新型免耕播種機不用壓地、旋地,一次成型,秸稈粉碎爛了之後地不幹,保墒通透性好,出苗率還高。”勝利鄉(xiang) 世遠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馬文明對記者說,原來機器一天耕8坰地,這台機器能幹到12坰,一坰地節約成本1000多元。
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藝結合。2008年,中國第一台免耕播種機在梨樹縣“開工”,黑土地保護工作由此正式展開。2022年,“梨樹模式”提檔升級,打造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2梨樹模式”升級版,與(yu) 之相配套的農(nong) 機具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今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會(hui) 同四平市億(yi) 聖農(nong) 業(ye) 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在秸稈覆蓋地表條件下完成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工序一次作業(ye) 的新型免耕播種機,在梨樹縣全麵推廣使用。
“機器將秸稈歸行機、條帶旋耕機和免耕播種機集合到一起。”站在新設備前,四平市億(yi) 聖農(nong) 業(ye) 機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苗權向記者逐一介紹,在拖拉機前端安裝的秸稈歸行機,將播種帶上的秸稈清理覆蓋到休閑帶上;拖拉機後部安裝的耕整地部件,對播種帶進行深鬆、整地、深施底肥;耕整部件後部的播種機,在進行播種的同時,還可進行滴灌帶鋪設。
保護性耕作是對農(nong) 田實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農(nong) 業(ye) 耕作技術。針對秸稈覆蓋會(hui) 使部分土壤溫度回升變慢,連續免耕造成部分地塊土壤緊實度增加影響播種質量,先條耕後播種導致部分土壤緊實度增加和播種期失墒,不利於(yu) 作物出苗和生長等問題,研發人員持續攻關(guan) ,得到妥善解決(jue) 。
“整個(ge) 設計都是針對保護性耕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研發。機器采用電控電驅,保障排種、排肥精準化。”談起這套新農(nong) 機的開發,苗權如數家珍,為(wei) 提高化肥利用率,通過安裝兩(liang) 苗三肥部件,確保苗兩(liang) 側(ce) 都有肥料供應。為(wei) 保證作物出苗率和生長整齊度,在壓底格部件設計上,使種子與(yu) 土壤緊密接觸。同時,免耕機上安裝光電傳(chuan) 感器,實時監測落籽狀態。
農(nong) 機“換裝”變革帶來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的大幅提高。今年,吉林省全麵啟動“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建設工程,推廣“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技術麵積3500萬(wan) 畝(mu) ,出台2023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技術指引,按照“多覆蓋、少動土”基本原則,主推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寬窄行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原壟耕作、秸稈覆蓋條帶耕作4種技術模式,免耕播種機達到5萬(wan) 台。(記者 閆虹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