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親曆者鄭福來:“活到100歲 我就要講到100歲!”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鮑聰穎 林瑤)2023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6周年紀念日。“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活到100歲,我就要講到100歲!”7月5日清晨,“七七事變”親(qin) 曆者鄭福來再一次走上盧溝橋,為(wei) 往來遊客和學生們(men) 講述起那段苦難而不屈的曆史。
“七七事變”親(qin) 曆者為(wei) 往來遊客講述盧溝橋往事。原梓峰攝
在盧溝橋這段近一公裏的石板路上,曾有逃難者的腳步,有侵略者的鐵蹄,也有保家衛國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身影。86年過去,硝煙雖然散盡,但那段曆史卻並未走遠。如今已是92歲高齡的鄭福來依舊精神矍鑠:“這條路數不清走過多少遍,哪裏有坎兒(er) 我都能記得住。盧溝橋這一畝(mu) 三分地的曆史,是擱在我心裏的事兒(er) ,講述盧溝橋的抗戰史是大事兒(er) 。”
從(cong) 山東(dong) 來此旅遊的鄧青女士,特意在離開北京前的最後一天帶孩子來到盧溝橋“打卡”留念:“能夠有機會(hui) 現場聆聽鄭老為(wei) 我們(men) 講述的抗戰曆史和盧溝橋小獅子的故事,感覺把曆史講堂搬到了橋上,不虛此行。”
“爺爺講得特別生動,之前我都是在書(shu) 本上看到抗日戰爭(zheng) 的故事,今天走上盧溝橋心中有不一樣的感觸。”來自寧夏青銅峽市第四小學四年級的樊玉欣激動地告訴記者,“我對爺爺講的‘少年興(xing) 則國興(xing) ,少年強則國強’印象特別深刻,我們(men) 作為(wei) 祖國未來的接班人,要從(cong) 百年黨(dang) 史中汲取強國力量,匯聚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動力!”
“七七事變”親(qin) 曆者為(wei) 往來遊客講述盧溝橋往事。原梓峰攝
直到今天,鄭福來仍住在盧溝橋的西頭,他把講述自己親(qin) 曆的曆史當成了使命。“1952年的春天,我20歲,作為(wei)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接待了美國著名記者愛潑斯坦,以見證人身份講述了‘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和民眾(zhong) 的抗戰史。”談及最初開始講解抗戰史時的經曆,鄭福來的眼中難掩激動,“盧溝橋是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一個(ge) 民族不清楚自己的曆史就沒根、沒魂,真實的曆史必須向年輕人講出來!這是我作為(wei) 親(qin) 曆者的責任和義(yi) 務!”自那之後七十多年間,在盧溝橋和宛平城近一公裏的路上,鄭福來先後接待逾七十國外賓、媒體(ti) 記者和數以萬(wan) 計的參觀者。
92歲的鄭福來被人們(men) 稱為(wei) 盧溝橋事變的“活曆史”,在鄭福來的感召和帶動下,宛平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到義(yi) 務講解的隊伍中來,接過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接力棒,組建“行走宛平”紅色宣講團,既把在“家門口”發生的故事講精彩,讓“紅色宛平”的基因在轄區群眾(zhong) 中傳(chuan) 承;也積極走出去,將紅色故事、榜樣故事、發展故事宣傳(chuan) 好,讓發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紅色故事流傳(chuan) 得更廣,讓抗戰精神感染更多人,一道為(wei) 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盧溝橋下,永定河水緩緩流淌;宛平城牆上,侵略者的彈痕將曆史凝固。從(cong) 親(qin) 曆者到講述人,鄭福來用他的堅守,傳(chuan) 承著抗戰精神;用他的行動向人們(men) 傳(chuan) 遞永遠記住那一晚轟鳴的炮聲,記住那些年犧牲的先烈;用他的講述提醒人們(men) :“曆史就在那裏,我們(men) 要不忘曆史,把抗戰精神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