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郎溪:寫好“生態文章” 繪就鄉村新畫卷
從(cong) “貧困村”到“旅遊度假村”,從(cong) “荒山成片”到“千畝(mu) 苗木基地”,宣城市郎溪縣十字鎮新和村依托生態資源優(you) 勢,牢牢抓住農(nong) 村“三變”改革契機,盤活了資產(chan) ,帶動了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在集體(ti) 經濟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具有新和特色的“三美”模式。
在十字鎮新和村康龍油茶種植基地,今年57歲的工人張幼和正在給油茶地除草,土生土長的張幼和在新和村生活了一輩子,在他看來,小小油茶果,卻帶動了全村人的收入。“我在這裏工作了六年了,每年工資6萬(wan) 塊錢,我這個(ge) 年紀,在家門口,也很滿足了。”
據了解,新和村在2015年引進油茶種植,2016年借著“三變”改革試點的契機,該村按照“村集體(ti) +經營主體(ti) +農(nong) 戶”的模式,和康龍公司及駱村組的9戶村民,共同組建了康龍油茶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17年,僅(jin) 用一年時間,村集體(ti) 年收入就達到17萬(wan) 元,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正式出列。這一株株油茶不僅(jin) 是村裏“三變”的切入點,也是村民們(men) 心中的“幸福樹”。
如今,油茶種植已成為(wei) 新和村推動村級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全村油茶種植麵積達到5000多畝(mu) ,每畝(mu) 每年能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7500元的收入,小小的油茶果成為(wei) 了群眾(zhong) 的“致富果”。(郎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