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原標題:人民網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以優(you) 質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和喜聞樂(le) 見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科學與(yu) 中國”院士專(zhuan) 家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他們(men) “廣泛傳(chuan) 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在推動科學普及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深切勉勵“希望你們(men) 繼續發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chuan) 統,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yu) 科普事業(ye) ”。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據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6.73個(ge) 百分點,為(wei) 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有力的公民科學素質支撐。但也要看到,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高速度雖然較快,但與(yu) 西方科技強國普遍高於(yu) 20%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製度安排尚不完善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men) 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ju) 措推進科學普及工作,完善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現代化“大科普”新格局,以高水平科普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jun) ,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黨(dang) 的二十大作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重大部署,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的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麵要立足補短板、強弱項,聚焦工作痛點、堵點、難點和不同群體(ti) 的現實需要,健全工作體(ti) 製機製、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另一方麵要樹立大科普理念、匯聚全社會(hui) 的合力,充分發揮學校、科研機構、科協組織、媒體(ti) 等作用,推出更多高質量的科普作品,提升科學普及的針對性、有效性。
作為(wei) 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chan) 者、實踐者和傳(chuan) 播者,科研人員被譽為(wei) 科普的“第一發球員”,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上理應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屆公眾(zhong) 科學日,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專(zhuan) 家學術報告和展品現場演示,讓公眾(zhong) “遇見科學、預見未來”;年逾八旬的劉嘉麒院士化身資深火山知識科普“UP主”,帶動更多科學研究者參與(yu) “雲(yun) 科普”……正是越來越多的教授、專(zhuan) 家、院士參與(yu) 到科普工作中來,以豐(feng) 富鮮活的形式、鞭辟入裏的講解,拉近了公眾(zhong) 和科學的距離,播種下科學的種子,也傳(chuan) 遞了理性的聲音。這啟示我們(men) ,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yu) 科普事業(ye) ,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優(you) 勢和專(zhuan) 長,就能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科技發展關(guan) 鍵靠人才,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也要從(cong) 娃娃抓起,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是重中之重。當前,中小學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少學校還停留在傳(chuan) 授書(shu) 本知識,缺乏科學完備的科普教育體(ti) 係。我們(men) 應該將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強科學興(xing) 趣和創新意識作為(wei) 素質教育重要內(nei) 容,把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yu) 教育全過程。隻有這樣,才能夯實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根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