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考古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8-01 16:32:00來源: 人民日報

  7月26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參觀“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陳,了解三星堆遺址發掘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代表黨(dang) 中央,對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落成使用表示熱烈祝賀,向廣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曆史、尋脈中華,關(guan) 心推動考古事業(ye) 向前發展,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引前進方向。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

  新石器時代“7000歲”的陶人麵像、二裏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銅犧尊……

  2023年6月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中國曆史研究院內(nei) 的中國考古博物館調研,仔細詢問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隨後,一場聚焦“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座談會(hui) 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凝練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闡明“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發出了振奮人心的號召——

  “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同考古事業(ye) 息息相關(guan)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對三年前的一幕記憶猶新。

  2020年9月2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現場氣氛熱烈而活躍。

  陳星燦向總書(shu) 記介紹我國考古事業(ye) 發展情況。

  “我當年也是準備學考古的,後來沒有學成。”聽完陳星燦的介紹,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說,“考古是花錢的行當,過去沒有錢,現在應該加大投入,把考古工作做好。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很重要,要繼續深入做下去。”

  6天之後,十九屆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舉(ju) 行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作為(wei) 講解人的陳星燦,又有機會(hui) 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的深邃思考——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當今中國正經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創新。我們(men) 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曆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曆史正確方向之上。”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眼中,考古“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

  在曆史文化名城福州,文物工作者們(men) 至今仍對“四個(ge) 一”的故事津津樂(le) 道。

  1991年3月,時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主持召開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hui) ,確定為(wei) 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當年福州市要辦好7件實事。由這7件實事衍生出“四個(ge) 一”——一個(ge) 局、一個(ge) 隊、一顆印、一百萬(wan) 元。

  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文物管理局,建立考古隊,要求城建項目立項需加蓋市文管會(hui) 印章,決(jue) 定市財政每年撥款一百萬(wan) 元作為(wei) 文物修繕經費並逐年增加,而當時福州全市經濟總量僅(jin) 為(wei) 百億(yi) 元……

  “四個(ge) 一”的效應惠澤長遠。1991年6月成立的福州市考古隊,30多年來在多個(ge) 考古領域作出貢獻,特別是在水下考古領域。從(cong) 西沙水下考古,到“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平潭“碗礁一號”沉船遺址等水下考古調查發掘現場,都留下他們(men) 的身影。

  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華大地錦繡河山,滋養(yang) 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並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

  長期從(cong) 事古遺傳(chuan) 學研究的“80後”女科學家付巧妹,難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自己的鼓勵與(yu) 啟發。

  那是2020年9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hui) 。付巧妹是發言者之一。

  “我的工作是圍繞人類古基因組學,從(cong) 事演化遺傳(chuan) 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古DNA探究‘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

  “從(cong) 哪裏來,你們(men) 搞明白了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問。

  付巧妹答道:“在努力搞明白!”

  考古看似冷門,其重要性卻不言而喻。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中安排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題目,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致信祝賀,在地方考察時關(guan) 切詢問考古工作進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

  河南安陽西北郊,洹河蜿蜒、穿城而過。90多年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這裏探尋曆史,鉤深致遠,一鍬一鏟層層揭開殷墟的“真容”。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安陽,考察他向往已久的殷墟遺址。

  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車馬坑展廳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地說:“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就是從(cong) 真正能證明我們(men) 的久遠曆史中來,考古事業(ye) 居功至偉(wei) 。文物考古工作要重視、要加強。”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考古事業(ye) 的期許,更是新時代考古工作者奮鬥的方向——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hui) 標誌的“中國方案”;空間探測技術、碳十四測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術應用更加廣泛;8000多項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搶救保護大批珍貴文物;水下考古揭開千米深藍之下古代沉船的神秘麵紗……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關(guan) 懷下,中國考古事業(ye) 迎來“黃金時代”。

  “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

  炎炎夏日,良渚古城遺址,潺潺流水、呦呦鹿鳴。

  新世紀之初,這裏卻是另一番景象。

  彼時的良渚,遺址區分布著30餘(yu) 家石礦,噪音大、粉塵濃。考古學家痛心疾首地批評“炮聲隆隆如戰場”。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在良渚博物館的一個(ge) 小會(hui) 議室裏,習(xi) 近平看了良渚文化保護紀錄片,聽了情況匯報。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men) 必須把它保護好!”習(xi) 近平的話斬釘截鐵。

  從(cong) 此,青山還綠,遺址重生。

  2016年,四位考古學家致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遺”。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係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jia) 值的認識。”

  3年後,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陳星燦回憶說,在2020年9月22日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又提起那段往事:“對良渚的保護是舍了本的,在這個(ge) 地方不能再搞建設了。”

  溯源曆史,才能更好開啟未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

  悠久的文明傳(chuan) 承,絕不僅(jin) 僅(jin) 是史書(shu) 中泛黃的記憶。遍布華夏大地的一處處考古遺跡,蘊含溝通曆史與(yu) 未來的密碼,也留下統籌經濟發展與(yu) 文脈賡續的深刻啟迪。

  “要製定‘先考古、後出讓’的製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曆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福建三明,擁有“南方周口店”之稱的萬(wan) 壽岩遺址,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

  這裏記載了18.5萬(wan) 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悠悠歲月,更銘刻下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xi) 近平搶救遺址的感人故事。

  由於(yu) 萬(wan) 壽岩蘊藏豐(feng) 富的石灰岩資源,當地一家鋼鐵廠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就在山體(ti) 上采礦。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廳向省政府提交了“關(guan) 於(yu) 三明萬(wan) 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保護有關(guan) 情況的緊急匯報”。

  2000年1月1日,習(xi) 近平同誌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wan) 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nei) 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批示強調,萬(wan) 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wei) 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也屬於(yu) 子孫後代,任何個(ge) 人和單位都不能為(wei) 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hui) 和後代的利益。

  在習(xi) 近平同誌關(guan) 心下,鋼鐵廠立即停止了在萬(wan) 壽岩的采礦爆破,福建省文化部門展開對遺址區域進一步的發掘、考證和保護工作。

  2019年,萬(wan) 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導覽手冊(ce) 上的這段話,道明了遺址保護的初心:“恢複生態,保護文物,延續文脈……使碧水、青山、溶洞、森林、田園、古文化融會(hui) 貫通”。

  對於(yu) 考古遺址的保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既有大處著眼的深謀遠慮,也有體(ti) 察入微的悉心關(guan) 懷。

  杭州城南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裏,一條距今已有約8000年曆史的獨木舟靜靜“停泊”在遺址廳。2005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這裏調研。

  現場有攝影記者為(wei) 了尋找最好的拍攝角度,跨進了遺址保護區。見此情景,習(xi) 近平同誌停下腳步,和善地請記者離開保護區,並提醒道:“拍照是小事,文物保護是大事,大家都出去吧。”

  在場的人們(men) 深受教育。一位記者說:“後來我每次到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都記得要放輕腳步。”

  腳步之“輕”,折射的是文物保護分量之“重”。

  2014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曆史文化展覽。他一邊認真觀看、聽取介紹,一邊同專(zhuan) 家交流討論。

  在珍貴館藏文物展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們(men) “小心別碰到”。話語親(qin) 切,飽含深意,讓大家為(wei) 之感動。

  2021年,一篇題為(wei) 《關(guan) 於(yu) 當前我國考古工作麵臨(lin) 的編製與(yu) 從(cong) 業(ye) 人員嚴(yan) 重不足的問題》的文章,引起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注意。

  文章說:“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野外考古工作的工作量將成倍增加,對於(yu) 田野一線的考古工作人員,必定將會(hui) 有更大的需求。”

  看到文章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迅速作出重要指示,推動解決(jue) 相關(guan) 問題。

  對於(yu) 考古人才的培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心,指出“要積極培養(yang) 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e) ,讓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2012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shu) 記處書(shu) 記、國家副主席的習(xi) 近平到北京大學調研高校黨(dang) 建工作時,特地看望了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學生,勉勵他們(men) 學好專(zhuan) 業(ye) ,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傳(chuan) 承和祖國建設多作貢獻。

  第二年的五四青年節前夕,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ti) 同學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了近一年來的學習(xi) 、生活、思想情況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深情地說:“得知你們(men) 近一年來不僅(jin) 校園學習(xi) 取得新的進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實習(xi) 中很有收獲,甚為(wei) 欣慰。”

  從(cong) 文物考古學科專(zhuan) 業(ye) 和培養(yang) 體(ti) 係建設不斷加強,到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實施,再到《考古探掘工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編製工作有序推進……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心下,我國考古人才培養(yang) 機製更加健全。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忙碌在田野之間,在對古老文明上下求索中,探知中華文明的根脈。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2023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屆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贈送中亞(ya) 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其銘文中“宅茲(zi) 中國”,留下“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文物會(hui) 說話。透過“宅茲(zi) 中國”,人們(men) 不斷理解“何以中國”。

  2018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政協聯組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闡述了對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我們(men) 現在是距離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最近的一個(ge) 時代。我們(men) 自信起來了。人們(men) 怎麽(me) 想問題,都跟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基因血脈有關(guan) 。自己的寶貝還得自己識寶,自己不要輕慢了。”

  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記述著習(xi) 近平同誌在浙江工作時的一段往事。

  一次,習(xi) 近平同誌到龍泉調研,當地匯報龍泉窯楓洞岩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現有博物館無法容納出土文物。習(xi) 近平同誌當場表示,龍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必要建一個(ge) 青瓷博物館。

  他還特別叮囑,新館不一定規模很大,但一定要有個(ge) 性和特色。

  很快,省財政部門落實了補助資金,博物館建設項目隨之啟動。

  龍泉人說,在龍泉這樣一個(ge) 當時的山區窮縣,如果沒有習(xi) 近平同誌的關(guan) 心,絕不可能建成這座博物館。

  始終懷著這份深沉的曆史責任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心指引考古事業(ye) 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2017年4月19日,在廣西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北海市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

  細細察看合浦漢墓出土的我國古代青銅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感而發:“向海之路是一個(ge) 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裏圍繞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曆史、是文化。”

  “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意味深長地說。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心中,考古還是推動國際人文合作的重要方式。

  “你從(cong) 哪兒(er) 來?”

  “一定要把文物保護好。”

  2016年6月22日,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塔什幹。在繁忙的國事訪問行程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門抽出時間在下榻酒店會(hui) 見了在烏(wu) 開展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親(qin) 切詢問每個(ge) 人的姓名和在烏(wu) 開展項目的內(nei) 容,讓大家激動不已、備感振奮。

  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曆史博物館,指著秦朝兵馬俑自豪介紹:“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陝西。也是我的老家。”

  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以法門寺出土琉璃器為(wei) 例,說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

  在湖北省博物館,同外方領導人共同聆聽曾侯乙編鍾的悅耳之音。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次次親(qin) 自擔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者,讓中華瑰寶名揚天下,用中國故事感動世界。

  如今,我國有32家機構赴外開展36項聯合考古項目,同40餘(yu) 家國外科研院所、博物館等建立了良好關(guan) 係。聯合考古涵蓋了人類起源、世界古代文明、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等前沿課題,同步推動人才培訓、文化交流取得顯著成果。

  “我們(men) 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生動的話語為(wei) 新時代考古事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

  行進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新征程上,考古,這門觀往以知來的大學問,必將為(wei)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不竭力量。(林暉、施雨岑、王鵬、徐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