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首批兩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交
原標題:“喚醒”農(nong) 村“沉睡”土地資產(chan)
7月31日上午,天津兩(liang) 宗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在天津市土地交易中心成交。這是本輪國家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以來,本市探索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的標誌性成果,代表著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進入實質階段。
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喚醒”了農(nong) 村“沉睡”的土地資產(chan) ,是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踐行市委、市政府“十項行動”的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農(nong) 村地區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農(nong) 民增收帶來了新渠道、新希望。據了解,此次出讓的第一宗地塊位於(yu) 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土地麵積1478.37平方米,土地用途為(wei) 倉(cang) 儲(chu) 用地,用於(yu) 冷庫建設,建成後果蔬貯藏量約2000噸,年最高周轉量可達2000噸,按年冷藏保鮮各類果蔬可由原10%損耗率降至1%計算,每年可節省約64.8萬(wan) 元。同時,可明顯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冷藏保鮮冷鏈能力,降低農(nong) 產(chan) 品損耗率,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生鮮程度,延長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時間,實現錯峰銷售,大幅提高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的市場競爭(zheng) 力。
“我們(men) 村從(cong) 2009年開始搞設施農(nong) 業(ye) ,現在全村已經發展到2075畝(mu) ,是天津市的菜籃子保供基地和環京蔬菜基地,平均每天有五六萬(wan) 斤蔬果進入京津市場。通過這次土地入市,把冷庫項目流轉給更專(zhuan) 業(ye) 的公司去做,村集體(ti) 能夠得到土地流轉收益,村民能夠實現家門口就業(ye) ,還能騰出更多精力專(zhuan) 心投入一線生產(chan) 。”糶糧務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天民表示,村裏計劃再擴建一個(ge) 新的生產(chan) 基地,更好地保供京津“菜籃子”。
第二宗地塊位於(yu) 武清區大良鎮中迤寺村,土地麵積127443平方米,土地用途為(wei) 商服用地,項目建成後將用於(yu) 大良菜籃子冷鏈物流中心,預計果蔬交易量每年40萬(wan) 噸,果蔬冷庫轉運能力每年5.3萬(wan) 噸,為(wei) 武清區及周邊蔬菜、水果等農(nong) 產(chan) 品提供集儲(chu) 藏、初加工、運輸、配送、批發、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果蔬交易平台。競得單位天津市新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貴林說:“通過此次摘地,我感受到國家出台的利好政策在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鋪路搭橋,為(wei) 進一步提升土地價(jia) 值提供了保障。”
在探索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過程中,市規劃資源局和試點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相關(guan) 要求,廣泛吸納總結先行試點地區成功經驗,結合實際情況和探索方向,築牢入市基礎,科學製定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保障體(ti) 係。“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前一階段主要是探討土地入市的可行性和標準。這次兩(liang) 宗地塊首批入市,在明確底線和要求的前提下,從(cong) 工作方案、入市管理辦法、交易規則,到收益分配等方麵都建立了一係列製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規範性。”市規劃資源局武清分局副局長馬先勇表示,圍繞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試點區將更大力度挖掘有集體(ti) 土地入市需求的產(chan) 業(ye) 和村莊,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記者 陳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