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觀察者說)

發布時間:2023-08-04 17:0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hui) 和諧之本。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這為(wei) 我們(men) 在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

  治國有常,利民為(wei) 本。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men) 黨(dang) 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毛澤東(dong) 同誌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眾(zhong) 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men) 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men) 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jue) 了,滿足了群眾(zhong) 的需要,我們(men) 就真正成了群眾(zhong) 生活的組織者,群眾(zhong) 就會(hui) 真正圍繞在我們(men) 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men)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在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的同時,不斷促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特點,正在從(cong) “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從(cong) “注重量”向“追求質”轉變。適應這些新變化,我們(men) 黨(dang) 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wei) 發展的根本目的,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朝著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yi) 。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僅(jin) 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要實現全體(ti) 人民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激發全社會(hui) 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jue) 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麵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才能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征。高質量發展既是一個(ge) 發展階段,又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勞動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調動全體(ti) 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為(wei) 高質量發展夯實重要基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社會(hui) 和諧安定的內(nei) 在要求。當前,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chan) 階層塌陷,導致社會(hui) 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yi) 泛濫等一係列問題。我國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麵做好就業(ye) 、教育、社會(hui) 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chan) 、社會(hui) 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麵工作,努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wei) 社會(hui) 和諧安定打下堅實基礎。

  新征程上,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ju) 措,讓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與(yu)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辯證統一的。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目的。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ge) 最大實際提出過高目標。要多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多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zhong) 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

  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兜牢民生底線。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依然麵臨(lin) 不少深層次矛盾,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線,進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強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麵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ju) 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統籌做好就業(ye) 、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yang) 老、扶幼等各方麵工作,更加注重向農(nong) 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qing) 斜,向困難群眾(zhong) 傾(qing) 斜。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健全就業(ye) 促進機製和就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完善重點群體(ti) 就業(ye) 支持體(ti) 係,加強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兜底幫扶。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終點,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沒有終點,需要與(yu) 時俱進、持續改進。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ti) 係,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推動形成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的社會(hui) 風尚。完善促進機會(hui) 公平、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製度機製,暢通社會(hui) 向上流動通道,創造公平競爭(zheng) 的良好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yu) 、平等發展權利,讓每個(ge) 人都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hui) 的機會(hui)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xiang) 、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4日 09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