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製宜 持續探索(科技視點·跟隨科研人員去治沙④)
從(cong) 烏(wu) 魯木齊出發,走烏(wu) 奎高速—呼克公路—甘莫公路,一路向北,3個(ge) 多小時車程後,可抵達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莫索灣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莫索灣站)就建在這裏。
60多年來,莫索灣站一代代科研人員堅守在此,在科學治沙、荒漠化防治上持續探索。
根據降水和土壤水分條件,保持防護效果好的天然植被
和記者同行前往莫索灣站的,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莫索灣站站長李生宇和莫索灣站副站長宋春武。
路上,李生宇給記者講起莫索灣站的曆史。
1956年,中國科學院組建新疆綜合考察隊,開始對包括沙漠在內(nei) 的新疆自然條件、自然資源進行全麵考察,並在1960年設立莫索灣站。
莫索灣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野外觀測站之一,也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第一個(ge) 沙漠研究站。據李生宇介紹,建站初期,莫索灣站以研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自然演變趨勢和沙漠化防治為(wei) 主要方向。1979年後,重點開展對沙漠環境地麵過程的觀測和生物防沙措施研究。
車駛入莫索灣站區,道路旁的防護林鬱鬱蔥蔥。
“站區周圍的林子日常由我們(men) 維護。”李生宇說,“站區內(nei) 部分道路經過硬化改造,比過去好走多了。”
莫索灣站東(dong) 、西、北三麵環沙。“莫索灣站位於(yu) 我國麵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該區域生態較為(wei) 脆弱,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生態屏障的重要區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李生宇說。
莫索灣站區主要包括三大區域,分別是生活區、集水造林區和荒漠保育區,後兩(liang) 個(ge) 區域都位於(yu) 站區北部。李生宇告訴記者,站區地處沙漠—綠洲過渡帶,一邊是綠洲,一邊是荒漠區,站區本身就是綠洲防護屏障組成部分,可以阻擋來自西北方向的風沙。
記者跟隨李生宇來到荒漠保育區。跟南邊的滿眼翠綠相比,這裏是一片自然荒漠景觀,一個(ge) 個(ge) 固定、半固定沙丘散布其中,沙丘高度從(cong) 10米到20米不等。
爬上一個(ge) 10多米高的沙丘,站在最高處放眼望去,沙丘和丘間地上長滿了溫帶荒漠中重要的固沙植物——一簇一簇的梭梭,有白梭梭,也有梭梭柴。
“為(wei) 何不在這裏種喬(qiao) 木、建人工防護林?”記者問。
李生宇解釋說,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為(wei) 70—150毫米,而梭梭屬植物依靠這些天然降水就可以維持生長。如果建成人工防護林(喬(qiao) 木)耗水量要大好多倍,僅(jin) 靠天然降水遠遠不夠。
“梭梭這些天然植被雖然看上去很稀疏,但在現有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條件下,維持這樣的長勢和植被蓋度剛好,防護效果既好又持久。”李生宇說。
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采取適宜的固沙造林技術措施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降水集中在冬春季節,較好的降水條件為(wei) 沙漠植物生長提供了條件,使其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半固定的性質還得益於(yu) 沙漠中廣泛存在懸濕沙層。”宋春武說,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沙丘濕沙層為(wei) 植物根係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條件,讓植物可以度過酷熱幹旱的夏季,“在這裏進行人工造林固沙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營造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
針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特有條件,科研人員經過不斷探索,開發了客沙、集水、秋灌、懸濕沙層4種固沙造林技術,進行了防沙治沙技術示範。
客沙造林,就是在沙丘濕沙層很薄的地段,將其臨(lin) 近地段的濕潤沙土填到幼苗種植穴中。這樣就可以補足苗木根層水分,提高苗木成活率,並支撐它們(men) 度過夏季。
“在這些地段,栽植苗木根係所在的50—60厘米處是幹沙。你看,隻需將下麵的幹沙翻上來,將搬來的濕沙填上,濕沙就‘易客為(wei) 主’了。”李生宇一邊說,一邊拿過一把鐵鍬,給記者演示。
“被填到下麵的濕沙,如果裏麵的水分很快被蒸發,會(hui) 不會(hui) 又變成幹沙呢?”記者問。
“這個(ge) 問題不用擔心。”站在一旁的宋春武擺擺手,“沙層毛細管作用很弱,表麵形成的幹沙層可防止蒸發,所以不用擔心水分很快被蒸發掉。植物成活後,根係向下發育,能延伸到更深處的濕沙層,持續生長。”
“由於(yu) 沙子鬆軟,挖坑換沙相對省力,非常有利於(yu) 固沙植物生長。”李生宇說。
集水造林,則是利用壤漠滲透性差的特點,通過人工創造起伏地形,形成溝坡相間地表,使降雨和地表融化的雪水在重力作用下匯聚到低窪的溝底,保障在這裏種植的苗木良好生長。
李生宇說:“栽植固沙植物,間距通常較大。地表微地形的集水作用非常明顯,一般隻需1—3毫米的降雨就能夠形成地表徑流。一個(ge) 種植溝的集水坡麵約20—50平方米,地表徑流積聚後相當於(yu) 降雨強度增加了數十倍。”
到了秋季,農(nong) 業(ye) 用水減少,科研人員就調劑部分河水用於(yu) 治沙造林,這就是秋灌造林。
李生林告訴記者:“研究站還利用當地的年均100多毫米降水在沙丘中形成的懸濕沙層水分,研發了懸濕沙層造林技術。這項技術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重大工程防風固沙中得到應用,防沙效果良好,生態效益顯著。以100千米長的沙漠工程建設計算,采用植物固沙50年可節省防沙工程建設費用1800萬(wan) 元,節省清沙費用超過2億(yi) 元。”
在李生宇看來,科學治沙至少包括技術可靠、因地製宜、因害設防和建管結合四個(ge) 方麵。“要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采取適宜的防沙治沙技術措施。要因地製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對於(yu) 一些沙漠地區,可以宜荒則荒、適度保護。”
持續探索,在風沙運動機理和防沙治沙新技術上深入研究
風洞實驗室是莫索灣站的一大特色。在前往莫索灣站之前,記者就多次聽到科研人員提起。
風洞實驗室位於(yu) 站區南部的生活區內(nei) ,占地麵積大概300平方米。整個(ge) 風洞長16.2米,橫截麵寬1.3米,高1米。
“這是目前新疆唯一一個(ge) 風沙環境風洞,是開展風沙運動、沙丘形成演變模擬,以及風沙幹擾下的植物生理、生態變化等方麵研究的重要實驗裝置。”李生宇說,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來進行實驗。
在風洞實驗室,記者遇到了苗佳敏,她是新疆生地所在讀博士生,這次來站裏做實驗已快1個(ge) 月了。
“我正在做的實驗是關(guan) 於(yu) 風速對土壤水分蒸發有何影響。”苗佳敏說。
“風洞給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ge) 模擬野外的環境。”苗佳敏告訴記者,不同的是,野外的很多條件是不可控的。“在風洞環境裏,我們(men)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驗需求,對實驗條件進行精準控製。”
在進行風洞實驗前,第一步是先做好實物模型。比如,公路沙害研究就要做公路路基的縮尺模型。
“現在我的沙盤模型就在風洞裏麵。”苗佳敏指著風洞對記者說,“我先設定了10分鍾,吹10分鍾以後會(hui) 把沙盤取出來,通過稱重測算它的土壤水分損失了多少,然後再把它放進去繼續吹,然後再取出來看隨時間有何變化。”
“風洞實驗室這些重要的研究裝備,條件可控,得到結果更快,便於(yu) 理論研究和技術驗證。”李生宇說。
近年來,通過項目合作、人員互訪等形式,莫索灣站已與(yu) 一些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guan) 係,與(yu) 國際同行分享防沙治沙經驗。
據李生宇介紹,未來,莫索灣站將繼續探索,在風沙運動機理和防沙治沙新技術方麵深入研究,特別是在綠洲防護林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更好保障綠洲生態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7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