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融合發展 鹽堿地變了樣(美麗中國·關注鹽堿地治理④)
核心閱讀
山西朔州市地處大同盆地,有鹽堿耕地167.9萬(wan) 畝(mu) 。近年來,當地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增施有機肥、添加化學改良劑等措施治理中輕度鹽堿地,結合區位特點統籌農(nong) 牧融合發展,以稻治堿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了鹽堿地增產(chan) 增效。
“雁門關(guan) 外野人家,不養(yang) 桑蠶不種麻。”這句古詩,說的是山西省朔州市一帶,曾經自然條件惡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落後的景象。
山西有450萬(wan) 畝(mu) 鹽堿地,其中,大同盆地鹽堿地麵積最大,占全省的2/3。地處其中的朔州市有鹽堿耕地167.9萬(wan) 畝(mu) ,還有鹽堿荒地12.34萬(wan) 畝(mu) 。多年來,朔州市盤活鹽堿地資源,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讓鹽堿地變了大模樣。
50年持續治理,鹽堿地增產(chan) 30%到60%
上世紀70年代起,朔州市開始改造鹽堿地。特別是到了90年代,當地以大同盆地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項目為(wei) 契機,修造灌渠壓鹽洗鹽、開挖排鹽溝排鹽,以每年4萬(wan) 多畝(mu) 的速度,集中連片開發治理鹽堿地。
現在的山陰縣惠牧源農(nong) 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董事長陳永和,當時擔任山陰縣東(dong) 雙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對這段曆史記憶猶新。當時,東(dong) 雙山村有3000多畝(mu) 鹽堿地,鹽多堿也多,下雨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山陰幹旱缺水,當時主要是打井灌溉洗鹽。政府出錢、村民出力,打了16眼60米深的井,3年治理了1500多畝(mu) 鹽堿地。”陳永和介紹。
東(dong) 雙山村將井、機、電、渠、林、路“六配套”的鹽堿地分給村民,第一年種下小麥,後來又種葵花、甜菜等耐鹽堿作物。經過持續治理,鹽堿地變成了“熟地”,玉米畝(mu) 產(chan) 2000斤,小麥畝(mu) 產(chan) 600斤。
鹽堿地地租少,產(chan) 量卻不少,不少種植大戶開始大麵積承包。2020年,山陰縣潮潮農(nong)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溫新院承包了200畝(mu) 鹽堿地種玉米,沒成想,種了兩(liang) 年,沒賺錢反倒賠了。
“鹽堿太大,按以前的種植管理方式見效慢。”溫新院從(cong) 2015年開始承包鹽堿地,種耐鹽堿玉米、施有機肥,收成不錯,可這次卻犯了愁。
趕巧的是,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山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鹽堿地改良技術團隊負責的山西省“特”“優(you)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工程需要試驗田。一方有地,一方有技術和資金,雙方一拍即合。
“分析土樣,這片鹽堿地平均pH值達到了9.78。”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山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鹽堿地改良技術團隊成員黃高鑒介紹,他們(men) 通過施加化學改良劑和添加耐鹽堿微生物菌劑的有機肥進行初步改良。“種植技術是最關(guan) 鍵的,我們(men) 采用起壟膜下滴灌壟側(ce) 播種技術。”黃高鑒解釋,這種技術避鹽、增溫、保墒,可在鹽堿地利用過程中起到水、鹽、肥、熱協同調控的效果,有效解決(jue) 出苗率低的問題。
“確實有效果,今年試驗田玉米出苗率有85%,我自己種的20畝(mu) 對照組隻有60%左右。”溫新院說。
近年來,朔州市通過增施有機肥、添加化學改良劑、深耕深鬆等一係列化學措施和農(nong) 藝措施改良治理中輕度鹽堿地。此外,隨著灌溉條件改善、優(you) 良品種推廣應用和大型農(nong) 機的普及,鹽堿地增產(chan) 30%到60%。
生態循環、有機旱作,增加鹽堿地有機質
山陰縣地處雁門關(guan) 農(nong) 牧交錯帶黃金種植區,是全國產(chan) 糧大縣、山西奶牛養(yang) 殖大縣,2018年入選山西省首批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示範縣。在山陰,鹽堿地種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喂牛,牛糞加工成有機肥料改良鹽堿地,鹽堿地再種雜糧作物,這種農(nong) 牧一體(ti) 化、農(nong) 牧大循環的路子已延續了多年。
2017年,當時的山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依托陳永和的合作社開展項目,培肥土壤,配套有機旱作栽培技術。此外,該合作社引進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有機肥技術,不過兩(liang) 三年,當地青貯玉米從(cong) 畝(mu) 產(chan) 2噸增長到6噸,高粱從(cong) 畝(mu) 產(chan) 400斤增長到1000斤。2021年,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山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科研團隊又來到陳永和的合作社,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其中一個(ge) 子課題是“草—畜—糧”種養(yang) 結合、用養(yang) 結合、生態良性循環的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模式。
這次研究有何不同?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山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華帶著記者去地裏找答案。
在山陰縣安岸莊村,200畝(mu) 試驗田裏,連片的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高矮不一。“每種作物都種了十幾個(ge) 品種,再加上每個(ge) 地塊施肥量不同,長勢就不一樣。”張建華解釋,“以前主要目的是培肥土壤,模式也比較粗放。現在,我們(men) 想找到一種更加精準科學的模式,什麽(me) 樣的生產(chan) 規模、什麽(me) 樣的技術模式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為(wei) 此,團隊要進行一個(ge) 全鏈條的閉環試驗——什麽(me) 飼草品種優(you) 質、豐(feng) 產(chan) ?用什麽(me) 技術栽培糧、草作物?奶牛如何精準飼養(yang) ?糞便等種養(yang) 廢棄物如何資源化利用?草、糧、牛怎樣配比能實現種養(yang) 生態平衡?
“目前,我們(men) 已經篩選出11個(ge) 適合雁門關(guan) 外種植的飼草和雜糧品種,包括高粱、燕麥、苜蓿等。”張建華說,“等到今年收獲後,會(hui) 做更多分析研究。”
近年來,朔州結合地處農(nong) 牧交錯帶的區位特點,堅持以種糧為(wei) 主統籌農(nong) 牧融合發展。“我們(men) 宜糧則糧、宜草則草,以農(nong) 載牧、以牧促農(nong) ,形成‘草—畜—肥—田—糧’種養(yang) 結合、綠色循環的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模式。”朔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高成富說。
調整種植結構,以稻治堿增產(chan) 增效
洪濤山下,桑幹河旁,朔州市朔城區神頭鎮下西關(guan) 村的千畝(mu) 稻田孕育著豐(feng) 收的希望。
下西關(guan) 村有耕地1500多畝(mu) ,大部分是鹽堿地,農(nong) 民種玉米投入大、收成差。村裏第一個(ge) 種水稻的人叫石雲(yun) 寶,今年67歲,大家都喊他“老石”。前些年,老石看到村裏成片的鹽堿灘和源源不斷的泉水,萌生了種水稻的想法。
老石前期準備做得紮實。他將土樣送到吉林老家的農(nong) 技站化驗,從(cong) 各地買(mai) 回來20多個(ge) 水稻品種在室內(nei) 試種,篩選出耐鹽堿品種,再建起溫室大棚育苗。
2018年,老石試種了58畝(mu) 水稻,引泉水灌溉,施農(nong) 家肥,畝(mu) 產(chan) 700多斤。同一年,朔州市開展桑幹河“清河行動”,桑幹河沿岸大片鹽堿地被清理整治,河暢水清,生態環境大為(wei) 改善,老石擴種的底氣更足了。
如今,老石種了1300畝(mu) 水稻。他成立了合作社,注冊(ce) 了商標,不僅(jin) 自己種水稻,還為(wei) 十裏八鄉(xiang) 的百姓提供技術指導、供應秧苗,帶動周邊農(nong) 民一起致富。
“種植水稻能增強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和防汙染、抗逆能力,有效改良鹽堿地。”朔城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張建榮還算了一筆賬,“種水稻一畝(mu) 地能賺4000元,收益比以前大大提升。”
為(wei) 幫助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朔城區將下西關(guan) 村鹽堿地水稻種植列為(wei) 七大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基地之一,扶持合作社引進了多台育種設備、分選機械、播種收割機器,並派出專(zhuan) 家定期到地頭做科技指導。
5年來,朔城區水稻種植麵積由50畝(mu) 發展到2650畝(mu) ,總產(chan) 量從(cong) 4萬(wan) 斤增加到344.5萬(wan) 斤,水稻種植也擴展到周邊縣區。今年,朔州市鹽堿地水稻種植麵積達到5000畝(mu) ,“桑幹河畔稻花香”成為(wei) 雁門糧倉(cang) 的新景象。
雖然每天都在稻田裏忙,老石對國家政策非常了解:“我們(men) 國家鹽堿地麵積大,我做的隻是滄海一粟。鹽堿地改造,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8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