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全國政協委員熱議全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發布時間:2023-08-10 14: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題:全國政協委員熱議——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人民政協新實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強調,把建設美麗(li) 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今後5年是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推動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如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結合工作實際談了體(ti) 會(hui) 和建議。

  ——編 者

  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委員: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要著力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加大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力度。重要生態空間是我國植被覆蓋度最高、生態功能最好、自然資產(chan) 價(jia) 值最大的區域,是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基石。當前,最為(wei) 迫切的是要加大生態保護紅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提出保護的具體(ti) 工程措施和保護機製,避免這些重要空間遭到破壞。同時,加快劃定生態廊道,構建以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為(wei) 基本架構、點線麵相結合的整體(ti) 生態保護格局。

  科學實施生態修複工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統籌上中下遊開展協同生態修複治理;堅持自然恢複為(wei) 主、人工修複為(wei) 輔方針,以“近自然修複”理念規劃設計生態修複;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尊重生態係統地帶性規律和自身特性,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分區施策,避免“修複性破壞”情況的發生。加強人工林生態係統的近自然修複和質量提升,推動生態係統修複從(cong) 單純麵積提升向麵積和質量雙提升轉變。

  健全生態保護修複監督體(ti) 製機製。強化生態環境部門的統一政策規劃標準製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全麵履行生態保護修複監管職責。健全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監管機製,完善生態保護修複監管的政策法規製度和標準規範體(ti) 係,提高生態保護修複成效。

  北京林業(ye) 大學生物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林金星委員:

  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是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基礎支撐和有力保障。提兩(liang) 條建議:

  加大對林草科學基礎研究的投入。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是應用研究及高技術研究的奠基石。為(wei) 科學實施生態保護修複,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需建設一批戰略定位高端、組織運行開放、創新資源集聚的科技創新平台,打造林草科技國家戰略力量。在生態和生物質能源等領域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特別支持。加強林草基礎研究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培養(yang) 造就高水平的林草科技研究隊伍,為(wei) 構建美麗(li) 中國數字化治理體(ti) 係、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儲(chu) 備力量。

  加強對生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視。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應積極倡導全社會(hui)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建議圍繞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做好科普資源開發、基地創建等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普體(ti) 係。以優(you) 質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和喜聞樂(le) 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闡釋推進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等舉(ju) 措的重要意義(yi) ,進一步營造全社會(hui) 共同嗬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鬆琴委員:

  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wei) 限製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nei) ,是推動美麗(li) 中國建設、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將科技創新作為(wei) 賦能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基礎抓手。建議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有序發展風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優(you) 化;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研發推廣應用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從(cong) 源頭上減少資源使用和汙染排放。

  強化治理體(ti) 係建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要基礎保障是強化治理體(ti) 係建設。建議充分利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排放與(yu) 常規汙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健全完善源頭嚴(yan) 防、過程嚴(yan) 管、後果嚴(yan) 懲的生態環境管理體(ti) 係,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減汙降碳協同治理,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轉型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健全完善市場化機製,加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排汙權、用能權、水權、林權交易製度。

  強化社會(hui) 環境營造。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每個(ge) 人都是參與(yu) 者和受益者。建議廣泛開展宣傳(chuan) 引導和典型示範,倡導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生活,加快推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創建活動。政府加強充電樁、自行車專(zhuan) 用道等綠色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資源供給,讓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成為(wei) 更多人的選擇。

  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誌揚委員:

  今後5年是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men) 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營造綠色低碳發展大環境,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堅持燃煤源、工業(ye) 源、移動源、麵源綜合治理,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合理控製煤炭消費,深化工業(ye) 源汙染治理,繼續推動重點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推動垃圾焚燒企業(ye) 對標治理。

  持續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強化工業(ye) 廢水治理,推進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開展入河入海排汙口排查溯源、分類整治。實施入海河流“一河一策”,加強海水養(yang) 殖汙染防治,開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調查,推進美麗(li) 河湖、美麗(li) 海灣建設。

  持續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加強農(nong) 用地分類管理和利用,深入開展農(nong) 用地周邊涉重金屬行業(ye) 企業(ye) 排查整治。加強用地準入管理,動態調整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名錄,加強騰退地塊風險管控和修複。開展重點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與(yu) 風險評估,落實新汙染物管控措施。

  持續補齊城鄉(xiang) 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汙水、垃圾、固體(ti) 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回收處置及監測監管等環境基礎設施體(ti) 係。深化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改造農(nong) 村戶廁,提升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管水平,補齊農(nong) 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短板。

  健全美麗(li) 中國建設保障體(ti) 係,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

  內(nei) 蒙古大學法學院教授鄂曉梅委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舉(ju)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從(cong) 目前來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可或缺。為(wei) 此建議: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纂工作,健全美麗(li) 中國建設法治保障體(ti) 係。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ti) 係已基本形成,但同黨(dang) 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ye) 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zhong) 的期待相比、同推進生態文明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生態文明領域法治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草原保護管理工作已由圍繞畜牧業(ye) 生產(chan) 服務為(wei) 主轉向生態保護為(wei) 主,現行法律法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應加快完善以草原法為(wei) 核心的草原相關(guan) 法律法規製度體(ti) 係。建議立法機構和相關(guan) 部委積極開展生態環境領域修法立法的調研和梳理工作,按照輕重緩急將相關(guan) 法律法規納入立改廢釋纂規劃,通過科學立法增強生態環境法治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時效性,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提供更嚴(yan) 密的法治保障。

  構建高效的法治實施監督體(ti) 係,確保生態環境法律法規落地落實。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執法檢查組關(guan) 於(yu) 檢查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當前在環境保護領域仍然存在法定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部分法律製度措施執行不夠到位、生態環保執法監管有待強化等問題。建議相關(guan) 部門深化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ti) 製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相關(guan) 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監管執法質效,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防止粗暴執法、選擇性執法等現象。健全生態環境法治監督體(ti) 係,進一步加強對相關(guan) 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持公正司法、推進全民守法,促使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每一個(ge) 領域和環節都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積極推動區域協同立法,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guan) 係。2023年新修訂的立法法增加了區域協同立法條款,為(wei) 通過此類立法解決(jue) 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立法依據。對於(yu) 重點攻堅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議相關(guan) 部委統籌協調、指導支持相關(guan) 地區積極構建協同治理機製,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領域全麵協同配合,以高質量的協同治理體(ti) 係助推生態環境治理。

  民建江蘇省蘇州市委會(hui) 副主委宋青委員:

  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大有可為(wei) 。當前,在基礎研究方麵,高校仍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不足、頂尖人才和基礎理論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評價(jia) 機製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新汙染物治理等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高校可以發揮基礎科學研究的優(you) 勢,狠抓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培養(yang) 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為(wei) 此,高校要全麵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麵向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與(yu) 技術原理,產(chan) 出一批領跑或並跑國際的原創性成果,破解關(guan) 鍵技術的理論瓶頸,為(wei) 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高校是創新的策源地,加強協同創新和技術轉化格外重要。聚焦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高質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具備“學以致用”到“用以治學”的協同能力和集成優(you) 勢。高校應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圍繞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所需的生態產(chan) 業(ye) 、生態技術、生態產(chan) 品,開展相關(guan) 技術集成創新,構建多學科協同創新和多領域集成創新體(ti) 係,推動生態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wei)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王偉(wei) 健、龔相娟、董絲(si) 雨參與(yu) 采寫(xie) )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