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看中國|答好社區治理“必答題”,畫出幹群“同心圓”
“赤日炎炎似火燒,養(yang) 老中心歡聲笑,電視棋牌和理療,各種活動任意挑。習(xi) 總書(shu) 記來得好,幸福智苑同締造。”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智苑社區新建成的社區養(yang) 老中心裏,老人們(men) 一邊吹著空調、吃著水果,一邊傳(chuan) 閱著馬紅武婆婆新寫(xie) 的順口溜,歡聲笑語一片。
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湖北考察。這是26日上午,習(xi) 近平在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社區是基層基礎。隻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五次考察湖北武漢,其中三次深入社區,要求加強社區黨(dang) 組織建設、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勉勵武漢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總書(shu) 記交給武漢的“必答題”做得怎麽(me) 樣?人民網記者前往總書(shu) 記考察過的東(dong) 湖高新區智苑社區、東(dong) 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東(dong) 湖新城社區、青山區青和居社區3個(ge) 社區進行回訪,看到了社區幹群奮力畫出共享共治同心圓,繪就新時代特大城市基層治理新畫卷。
黨(dang) 建引領聚民心
8月10日上午,智苑社區60歲的潘海洪婆婆來到樓下的老年活動中心,掏出手工包,和她的“老夥(huo) 伴”們(men) 一起學習(xi) 手工絨花。
“18號,我們(men) 要組織七夕活動,我要趕在節前,學會(hui) 做絨花玫瑰,好教給其他老人。”潘海洪笑著說。
2022年6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智苑社區考察,在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向社區工作者了解黨(dang) 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及便民服務等情況,並同前來辦事的老年人親(qin) 切交談。
總書(shu) 記指出,要加強社區黨(dang) 組織建設,強化黨(dang) 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更好發揮黨(dang) 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作用,更好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
智苑社區是國企棚戶區拆遷安置小區,3800多的常住人口中,有獨居老人845戶,80歲以上高齡老人181人。之前不少老人提出,缺乏活動場地,夏天熱了沒地方去。如今,18個(ge) 樓棟實現了“共享客廳”全覆蓋,在誌願服務、黨(dang) 員先鋒、企業(ye) 文化、統戰同心4個(ge) 特色客廳基礎上,打造清廉客廳、童心向黨(dang) 、安全用電等特色客廳,還新增了養(yang) 老服務中心、康養(yang) 中心等。
實事辦到了居民的心坎上,社區“大黨(dang) 委”發揮了作用。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任大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建立“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組成聯合工作隊,黨(dang) 建辦包保社區,平時聯樓聯戶、排憂解難,應急管理時快速響應、隨時集結,成為(wei) 社區力量的有效補充。
“如何圍繞老齡化突出問題,創新養(yang) 老服務模式,是我們(men) 工作的重點。”智苑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胡雲(yun) 說。智苑社區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以“居家為(wei) 基礎、社區為(wei) 依托、機構為(wei) 補充、醫養(yang) 相結合”的居家養(yang) 老服務工作,讓老人們(men) 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
社區注重搭平台、暢民意,線下線上發布《致居民的一封信》,設置“書(shu) 記信箱”,定期召開“廳長議事會(hui) ”“居民議事會(hui) ”,讓群眾(zhong) 提意見、提思路、提需求,引導居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社區建設。
在馬紅武婆婆眼中,社區發生了很大變化:空地上建起了400平米的兒(er) 童樂(le) 園,沙坑、跑道、秋千、滑梯等遊樂(le) 設施一應俱全;此前小區圍牆邊300多平荒地雜草叢(cong) 生,現在被改成了共享花園,栽種上20多種花卉;為(wei) 40餘(yu) 戶獨居老人安裝智能居家養(yang) 老係統:升級改造幸福食堂,麵積增加一倍,老年人吃飯還可以打八五折……區、街、社區、共建單位同心協力,一件件民生實事項目落地落實。
多元共治穩民心
2020年3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武漢東(dong) 湖新城社區考察。同年4月8日,總書(shu) 記又給東(dong) 湖新城社區全體(ti) 社區工作者回信,勉勵大家“用心用情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
3年多來,東(dong) 湖新城社區牢記囑托,把居民的“小事”當“要事”辦,堅持把群眾(zhong) 需求放在首位,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建設居民幸福的美好家園。
8月22日上午,在東(dong) 湖新城社區2棟附近的公共停車場裏,居民王先生正在用充電樁給新能源汽車充電。
2年前,這裏還曾因為(wei) 充電樁的缺失,導致部分車主通過私拉電線等方式給汽車充電,或把車開到小區外的社會(hui) 充電站,既不安全,又不方便。
東(dong) 湖新城社區是還建小區,小區裏缺少獨立的產(chan) 權車位,無法安裝個(ge) 人充電樁。隨著電動汽車數量增多,考慮到居民對充電樁的迫切需求,2021年初,東(dong) 湖新城社區向下沉在此的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鄂電紅馬甲”黨(dang) 員服務隊求助。
2021年3月,共建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的意向確定下來。之後,國網武漢供電公司、東(dong) 湖新城社區、小區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公司等多方勘查、選址、設計。不到3個(ge) 月的時間,建起了一座有8個(ge) 直流充電樁的新能源汽車光伏充電站,並於(yu) 同年10月正式投運。車棚上的光伏發電組件每年可發電兩(liang) 萬(wan) 餘(yu) 度,減少兩(liang) 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徐東(dong) 供電服務站副站長祝曉睿介紹,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直流快充站是武漢市首個(ge) 社區光伏發電快充示範站,是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黨(dang) 員下沉”融入“零碳”社區的示範項目。這也讓東(dong) 湖新城社區獲評武漢首批碳中和先鋒示範創建單位。“電動汽車業(ye) 主的需求被滿足了,安全方麵也得到了保障,而且方便社區統一管理,確實是互利雙贏。”
統籌各方資源,“智慧小區”建設的步伐不止於(yu) 此。
已在東(dong) 湖新城社區駐紮超過12年的民警李等軍(jun) 一直在琢磨,如何用科技手段來提升工作效能。經過警務室、社區、物業(ye) 、科技公司多家單位努力,上線雲(yun) 警智慧管理係統,實現了對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規範化管理。如果發生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ti) 連續三天未使用刷臉門禁的情況,係統還能自動發出預警,以便民警及時上門查看。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在李等軍(jun) 的組織下,社區217家商戶開展“十戶聯防”,形成了由20名商戶業(ye) 主擔任“戶長”的群防群治網絡。“戶長”負責治安巡邏、經營秩序維護、消防反詐宣傳(chuan) 等,以微信群為(wei) 依托,及時通報警情,有效開展聯防聯控工作。
在9棟經營酒店的張爽,自告奮勇當上了“戶長”。“隔壁有銀行、超市、生鮮等商戶,我們(men) 相互照應,鄰裏守望,消除安全隱患。”張爽說。
“現在的社區環境變好了,治安也變好了,我們(men) 住在這裏更舒心、更放心!”在東(dong) 湖新城社區生活了十多年的馮(feng) 善明,道出了心聲。
社區麵貌日新月異,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yu) 社區建設服務。包括馮(feng) 善明在內(nei) 的由79位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老東(dong) 湖”巡邏隊成為(wei) 一道靚麗(li) 的風景。每天上午9時30分,都能看到巡邏隊員身穿紅馬甲、佩戴紅袖章在社區巡邏的身影。近一個(ge) 多月,武漢天氣炎熱,巡邏隊的日常巡邏工作暫停了,但社區有事依然能隨叫隨到。
“我們(men) 在外巡邏,管衛生、管治安,用我們(men) 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居民,現在明顯看到亂(luan) 扔垃圾的少了,扯皮吵架的也少了。”“老東(dong) 湖”巡邏隊隊長周會(hui) 星說。
貼近服務暖民心
“你好,請問家裏有未就業(ye) 大學生需要就業(ye) 谘詢服務嗎?”早上8時,迎著朝陽,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組長王力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最近,他們(men) 的工作重點是摸排社區內(nei) 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的情況。
2018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青和居社區考察棚戶區項目建設和居民生活情況。在群眾(zhong) 辦事大廳,總書(shu) 記強調,要改革創新,完善基層治理,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基層黨(dang) 組織擔負著領導社區治理的重要職責,要把黨(dang) 的惠民政策宣傳(chuan) 好,把社區居民和單位組織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今年畢業(ye) 季,青和居社區組建了15支小組,按照當地人社部門移交的離校未就業(ye) 畢業(ye) 生名單,摸排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的個(ge) 人信息和就業(ye) 需求,為(wei) 其提供相應的就業(ye) 服務。
小區居民李明軒大學畢業(ye) 後去當了兵,剛剛退伍回家。“天天敲門組”上門了解到情況後,為(wei) 他推薦了武漢市青山分局招募輔警的信息,建議他去試一試。
上門提供服務的大學畢業(ye) 生謝誌傑,去年還是被幫扶對象。現如今已通過招考成為(wei) 了一名社區工作者,加入了“天天敲門組”,幫助社區內(nei) 其他未就業(ye) 的大學生。
據了解,青和居社區為(wei) 未就業(ye) 大學生提供“131”精準服務,包括一次職業(ye) 輔導、三次崗位推薦和一次技能培訓。三年來,累計幫扶170人,成功就業(ye) 了165人。
青和居社區不僅(jin) 是棚戶改造地區,也是武漢市規模最大的公租房小區,有19棟居民樓,6100餘(yu) 位居民。社區創新“一樓一品”特色,成立樓棟“119”自管小分隊,由1名網格員、1名下沉幹部、9名樓棟誌願者組成,承擔起政策宣傳(chuan) 、樓棟衛生、文明勸導等工作,讓“我的樓棟我守護”的觀念深入人心。
青和居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兼居委會(hui) 主任桂小妹透露,青和居堅持做優(you) “五大工作載體(ti) ”。“天天敲門組”春送健康、夏送清涼、秋送平安、冬送溫暖;社區“順順吧”把免費的法律服務送到身邊;職能部門黨(dang) 員組成的“好樣的工作隊”進社區,把服務送到家門;“社區好味到”大食堂為(wei) 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更優(you) 質的服務;“四點半學校”堅持護航青少年成長。
“作為(wei) 社區書(shu) 記,辦好群眾(zhong) 大小事,讓青和居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職責更是使命。”桂小妹說。
畫出社區治理“同心圓”,繪製群眾(zhong) 生活“稱心圖”。圍繞答好“必答題”,武漢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凝聚多元力量,強化黨(dang) 建引領和科技賦能,紮實推動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用心用情為(wei) 群眾(zhong) 做好服務,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幅社區宜居、百姓和諧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