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
中共山東(dong) 省委 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
關(guan) 於(yu) 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
(2023年9月1日)
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全省民營經濟新一輪大跨越,現結合山東(dong) 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凝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共識
1.更大力度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宣傳(chuan) 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的方針政策,營造支持民營企業(ye) 、尊重民營企業(ye) 家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大走訪大調研,主動靠前服務,為(wei) 民營企業(ye) 解憂紓困。
2.加大優(you) 秀企業(ye) 和優(you) 秀企業(ye) 家宣傳(chuan) 力度。推出一批敢闖敢幹、改革創新、履行責任的民營企業(ye) 家先進典型,發布民營企業(ye) 家“掛帥出征”百強榜。按規定通報表揚優(you) 秀民營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家,讓民營企業(ye) 家有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宣傳(chuan) 各級各部門服務民營企業(ye) 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選樹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形成全省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營商環境
3.健全地方性法規製度。強化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剛性約束,開展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專(zhuan) 項清理行動。全麵梳理現有政策規定,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堅決(jue) 糾正不公平對待民營企業(ye) 的行政行為(wei) 。深入實施《山東(dong) 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山東(dong) 省中小企業(ye) 促進條例》。
4.完善涉企政策製定和落實機製。研究製定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時,充分征求民營企業(ye) 意見。明確涉企政策統一發布渠道,分類整理公布部門政策,運用信息技術實現精準推送。加快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5.實施公平的投資規則。編印全省統一的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目錄,發布投資項目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單。保障民營企業(ye) 公平參與(yu) 招投標和政府采購。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營資本參與(yu) 國有企業(ye) 混合所有製改革。
6.對本地企業(ye) 與(yu) 外來企業(ye) 一視同仁。各地製定招商引資政策,要落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統籌兼顧外來企業(ye) 和本地企業(ye) ,實行惠企政策一致、市場機會(hui) 均等。實行招商引資“一條龍”服務責任製,完善全流程閉環服務機製。
三、構建親(qin) 清政商關(guan) 係
7.深化聯係服務民營企業(ye) 和商會(hui) 製度。從(cong) 政企兩(liang) 端製定規則、明晰邊界,為(wei) 政商交往設置“紅綠燈”。開展“萬(wan) 名幹部聯係萬(wan) 家民營企業(ye) ”、“企業(ye) 有所呼·我們(men) 有所應”等行動和“政商懇談日”、“政商早餐會(hui) ”等活動,建立領導幹部與(yu) 民營經濟人士常態化聯係製度。
8.完善民企訴求閉環解決(jue) 機製。升級省市縣三級貫通的“接訴即辦”涉企服務平台,配強服務力量,完善運行機製。對各市各部門“接訴即辦”情況進行綜合評價(jia) 和定期通報。
9.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製。推進誠信山東(dong) 建設,對失信典型案例開展掛牌督辦。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營中小企業(ye) 賬款長效機製,加強審計監督和信用體(ti) 係建設。
10.嚴(yan) 格規範涉企執法檢查。建立民營企業(ye) 分級分類監管體(ti) 係,科學設定抽查比例和頻次,推行“進一次門、查多項事”。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無感監測”。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製。
11.加強中介機構管理。出台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對委托開展服務的中介機構,加強全過程指導管理,出現違規違法行為(wei) 的,堅決(jue) 予以懲處,必要時依規依紀依法對委托單位和相關(guan) 責任人嚴(yan) 肅追責問責。
四、提供護航民企發展法治保障
12.依法保護民營企業(ye) 產(chan) 權和民營企業(ye) 家權益。依法懲治侵犯民營企業(ye) 投資者、管理者和從(cong) 業(ye) 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wei) 。推動民營企業(ye) 市場化重整。嚴(yan) 格按照法定程序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推動民營企業(ye) 腐敗源頭防範和治理。
13.提升司法服務水平。積極運用司法手段推動破解民營企業(ye) 急難愁盼問題,及時回應民營企業(ye) 司法服務需求。定期梳理編發指導案例,舉(ju) 辦法律服務民營企業(ye) 經驗交流研討活動和專(zhuan) 題業(ye) 務培訓。
14.強化涉企案件監督。加強對涉企刑事案件辦理監督,防止和糾正以刑事案件名義(yi) 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各類違法行為(wei) 。常態化開展涉企刑事訴訟“掛案”清理工作,加強涉企行政非訴執行監督。
五、提升金融服務民營經濟質效
15.提升信貸精準服務水平。開展民營企業(ye) 融資分析專(zhuan) 項服務,圍繞“十強”產(chan) 業(ye) 、標誌性產(chan) 業(ye) 鏈、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等重點企業(ye) ,“一企一策”精準助企融資。
16.完善融資增信支持體(ti) 係。創新民營企業(ye) 融資增信機製,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民營企業(ye) 進行綜合信用評級。培育招引一批天使投資、創業(ye) 投資機構,鼓勵各類基金支持高成長性中小企業(ye) 發展。
17.積極推動企業(ye) 上市發債(zhai) 。深入實施企業(ye) 上市培育計劃,組織“齊魯企舞”投融資路演推介,支持優(you) 質民營上市公司赴境外發行股票,推動每年新增境內(nei) 外上市公司30家左右。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ye) 發行企業(ye) 債(zhai) 、公司債(zhai) 等。
六、加強民營企業(ye) 人才引育留用
18.全麵提升管理人才素質。加強企業(ye) 經理人培訓,組織企業(ye) 管理團隊參加國內(nei) 外對標提升、世界500強企業(ye) 實踐鍛煉。實行青年民營企業(ye) 家培育“導師製”,每年輪訓300名以上青年民營企業(ye) 家。
19.加強創新型人才引進。支持民營企業(ye) 建設“人才飛地”,在省外(海外)全資設立的研發機構、省級備案認定的離岸創新創業(ye) 基地全職聘用的人才,享受在魯人才相關(guan) 政策。麵向重點產(chan) 業(ye) 建立急需緊缺人才清單,依托市場化力量,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引才活動。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揭榜掛帥”核心技術攻關(guan) 行動,落地項目直接納入省級企業(ye) 技術創新項目,優(you) 先支持申報省級重點人才工程。
20.產(chan) 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鼓勵民營企業(ye) 與(yu) 職業(ye) 院校聯合開展技能人才培養(yang) 。組織在崗職工參加職業(ye) 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職業(ye) 培訓補貼。支持民營企業(ye) 在符合相關(guan) 規劃前提下,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
七、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要素供給
21.科學用好約束性指標。嚴(yan) 格執行國家政策,科學精準認定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鼓勵民營企業(ye) 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yu) 低成本碳捕集與(yu) 封存,積極參與(yu)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22.加強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推廣實施新型產(chan) 業(ye) 用地,支持民營企業(ye) 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消防要求等前提下提高工業(ye) 用地利用效率。實施“標準地”供應,全過程推行“承諾製+標準地”。
23.強化園區承載功能。科學規劃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健全完善評價(jia) 考核體(ti) 係,引導招商引資項目、新建民營企業(ye) 等向園區集聚。推廣“小微園”產(chan) 業(ye) 園模式。加快提升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等集聚集約發展水平。
八、加大民營市場主體(ti) 培育力度
24.打造民營龍頭企業(ye) 。積極培育全省民營龍頭企業(ye) ,加強分類指導和政策引領,加快打造一批營業(ye) 收入首次突破100億(yi) 元、500億(yi) 元、1000億(yi) 元的新跨越民營企業(ye) 。培育更多企業(ye) 進入中國民營企業(ye) 500強。
25.加強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梯度培育。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小巨人”企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梯度培育體(ti) 係,每年新培育民營創新型中小企業(ye) 5000家左右、民營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1000家左右。
26.促進小微企業(ye) 提質擴量。建立全周期孵化體(ti) 係,大力扶持初創、科創民營企業(ye) 。支持平台企業(ye) 健康發展。在自願基礎上,推動符合條件的個(ge) 體(ti) 工商戶轉為(wei) 企業(ye) ,降低小微企業(ye) 製度性成本,完善“小升規”重點企業(ye) 培育機製,推動規範化公司製改製。
九、增強民營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
27.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鼓勵民營企業(ye) 參與(yu) 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支持民營企業(ye) 承擔省重大科技創新任務,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ti) ,合力推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引導民營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對符合條件企業(ye) 的研發費用按規定給予補助。加強對民營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
28.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水平建設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ye) 設立概念驗證中心和專(zhuan) 業(ye) 化中試基地。建立科技成果登記與(yu) 科技報告共享機製。推動不同所有製企業(ye) 、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
十、推動民營企業(ye) 加快轉型升級
29.深入實施企業(ye) 技術改造。持續推進“萬(wan) 項技改、萬(wan) 企轉型”,推廣先進技術改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每年遴選1000個(ge) 左右民營企業(ye) 重點項目納入省級技術改造項目庫,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通過貸款貼息、股權投資、設備獎補等方式給予支持。
30.全麵促進數字化賦能。高質量建設山東(dong) 半島工業(ye) 互聯網示範區,實施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培優(you) 工程,開展“工賦山東(dong) ”專(zhuan) 項行動,組織萬(wan) 名數字專(zhuan) 員進企業(ye) 。加快建設國家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打造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體(ti) 係。鼓勵民營企業(ye) 開展數據采集、傳(chuan) 輸及應用,培育一批數據驅動型“晨星工廠”。
31.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鼓勵民營企業(ye) 加快節能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水平,構建綠色低碳生產(chan) 方式和資源循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每年新增省級以上民營企業(ye) 綠色工廠100個(ge) 左右。
32.鼓勵參與(yu) 高耗能行業(ye) 產(chan) 能整合。鼓勵引導民營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全省石化、鋼鐵、焦化行業(ye) 產(chan) 能整合,加快推動煉化一體(ti) 化基地和先進鋼鐵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落實高耗能行業(ye) 結構調整獎補政策,按規定對退出產(chan) 能的民營企業(ye) 給予獎補。推行高耗能行業(ye) 產(chan) 能指標市場化、規範化交易。
十一、助力民營企業(ye) 拓展市場空間
33.深入挖掘國內(nei) 市場潛力。開展“山東(dong) 製造·網行天下”活動,組織齊魯精品推介、品牌故事展播、品牌交流等係列活動。引導民營企業(ye) 加強產(chan) 業(ye) 基礎標準研發。支持民營企業(ye) 積極融入“好品山東(dong) ”區域公共品牌,每年優(you) 選100個(ge) 優(you) 質民營企業(ye) 品牌重點推廣。
34.積極鞏固拓展海外市場。實施民營企業(ye) “揚帆出海”行動,建設山東(dong) 民營企業(ye) 海外賦能中心。鼓勵民營企業(ye) 積極參加境外百展市場開拓計劃,支持民營企業(ye) 參加重點展會(hui) 。培育山東(dong) 省品牌商品展示中心,推動民營企業(ye) 通過“前展後倉(cang) ”模式擴大出口規模。
十二、完善工作推進落實機製
35.加強組織領導。優(you) 化調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協調機製,定期召開會(hui) 議研判形勢、調度情況、部署任務。建立健全部門會(hui) 商製度,形成集中、協同、高效解決(jue) 問題的機製。
36.堅持黨(dang) 建引領。以縣(市、區)和省級以上園區為(wei) 單位,采取企業(ye) 單建、片區聯建、同業(ye) 共建、掛靠組建、派駐幫建、龍頭帶建等方式,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ye) 建立黨(dang) 組織,民營企業(ye) 黨(dang) 員全部納入黨(dang) 組織有效管理。
37.強化評議評估。定期開展萬(wan) 家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問卷調查。每年組織民營企業(ye) 家代表參與(yu) 對各市、縣(市、區)和承擔涉企服務職能部門的評估。建立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機製。
38.狠抓落實問效。完善民營經濟統計監測體(ti) 係。發布全省年度優(you) 化營商環境十佳典型案例。對民營企業(ye) 反映的合理合法問題辦理不力的典型案例進行通報。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製,鼓勵幹部擔當作為(wei) 。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