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察右中旗:非遺老手藝變身致富新動力

發布時間:2023-09-06 16:13: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察右中旗土城子鄉(xiang) “三層店手工醋配製技藝”是烏(wu) 蘭(lan) 察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之一。近年來,項目傳(chuan) 承人馬衛兵積極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合夥(huo) 人”行動,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同時,將非遺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非遺產(chan) 業(ye)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實現了保護和發展雙贏。

  走進“三層店手工醋配製技藝”醋坊,一股濃濃的醋香味撲鼻而來,頗有年代感的深棕色醋壇羅列齊整。醋坊裏,一個(ge) 個(ge) 約半米高的發酵缸整齊擺放,這是醋酸發酵的地方,馬衛兵每天都會(hui) 根據溫度在固定時間進行均勻攪拌,持續一個(ge) 多月的重複作業(ye) 才能讓醋的風味更加厚熟。

  俗話說“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醋位列其中,是因為(wei) 它是生活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但要製作出上好的醋,卻不是那麽(me) 簡單。

  “三層店手工醋配製技藝”最早起源於(yu) 山西老陳醋一脈,由馬衛兵的曾祖父一輩通過走西口帶到了現今的察右中旗土城子鄉(xiang) 三層店。今年是馬衛兵和袁紅梅夫婦開辦醋坊的第九個(ge) 年頭,他們(men) 在老一輩釀醋人的影響下,逐步掌握了釀醋工藝的精髓,是村裏的手藝能人。

  “三層店手工醋配製技藝”傳(chuan) 承人馬衛兵說道:“我們(men) 祖祖輩輩一直在做傳(chuan) 統手工醋,這幾年父母老了幹不動了,為(wei) 了避免傳(chuan) 統手藝失傳(chuan) ,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從(cong) 2014年開始把這門手藝接過來,一做就是9個(ge) 年頭,以後我們(men) 也會(hui) 一直做下去,讓老祖宗的手藝傳(chuan) 承下去,也為(wei) 了讓老百姓吃到更營養(yang) 、保健的醋,這就是我們(men) 夫妻倆(lia) 開辦醋坊的初心。”

  醋坊的振興(xing) ,不僅(jin) 推動了文化傳(chuan) 承,也帶來了致富門路。醋坊不斷深化產(chan) 業(ye) 化經營利益聯結模式,與(yu) 周邊農(nong) 戶簽訂長期種植收購協議,以“訂單”的形式加強與(yu) 農(nong) 戶的聯係,形成利益聯動機製,每年生產(chan) 所用原材料就地收購,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種植業(ye) 發展,有力促進農(nong) 民增收。

  此外,馬衛兵還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主動擔當,吸納村內(nei) 困難戶到醋廠就業(ye) ,手把手教他們(men) 釀醋技術,讓村民打工顧家兩(liang) 不誤。醋坊解決(jue) 了村內(nei) 不少人的就業(ye) 問題,村民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能學到一門技藝。

  土城子鄉(xiang) 黨(dang) 委宣傳(chuan) 委員胡彭輝告訴記者:“幾年來,土城子鄉(xiang) 緊抓政策機遇,深挖資源優(you) 勢,發展產(chan) 業(ye) 項目,使廣大群眾(zhong) 捧起了‘非遺’的金飯碗,讓非遺‘老手藝’成為(wei) 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動力’,同時醋坊每年消化小麥、小米等農(nong) 作物 50000多斤,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種植業(ye) 發展,有力促進農(nong) 民增收和集體(ti) 經濟壯大升級,成為(wei) 農(nong) 戶增收致富的幸福產(chan) 業(ye) 。”

  近年來,察右中旗土城子鄉(xiang) 充分依托村集體(ti) 擁有的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人文特色等,積極開發、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深入挖掘村級集體(ti) 資產(chan) 的綜合價(jia) 值,發展“村級+”合作模式,培植特色優(you) 勢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通過產(chan) 業(ye) 相融、創新發展,延伸現有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的產(chan) 業(ye) 鏈和開發新的多元發展的產(chan) 業(ye) 鏈,激活各類發展要素,深度挖掘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的附加值,“三層店手工醋配製技藝”就是其中之一,在土城子鄉(xiang) 黨(dang) 委積極協調下,大力扶持村民搞活產(chan) 業(ye) ,支持各產(chan) 業(ye) 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充分發揮傳(chuan) 統釀醋技術、生產(chan) 、銷售等優(you) 勢,鼓勵群眾(zhong) 種植小麥、草麥、高粱、小米和黃米等原料作物,實現了一二三產(chan) 的融合發展。(記者 郭奇男 察右中旗融媒體(ti) 中心記者 梁嘉炫)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