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點亮“趣”與“美”
核心閱讀
近年來,各地沉浸式文旅項目不斷湧現,給人們(men) 帶來全新的遊覽體(ti) 驗。其中,使用新型數字展陳技術的沉浸式展覽,把知識的傳(chuan) 遞與(yu) 獲取,變成了可觀、可感、可參與(yu) 、可互動的沉浸式體(ti) 驗。
新技術加持下,科學文化知識與(yu) 新潮視聽形式結合,觀展愈加新鮮有趣,也進一步推動了文旅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沉浸式文旅項目在各地不斷湧現,沉浸式展覽受到廣泛關(guan) 注。
沉浸式展覽將給觀眾(zhong) 帶來怎樣的新體(ti) 驗,又如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記者進行了采訪。
北京世園公園植物館——
與(yu) 白堊紀動植物來個(ge) “親(qin) 密接觸”
58種古今動植物、50台投影設施營造震撼沉浸感、1000餘(yu) 個(ge) 動畫效果通過互動觸發……走進位於(yu) 北京世園公園植物館內(nei) 的“億(yi) 年進化——植物曆險記”探索體(ti) 驗展廳,一個(ge) 由遠古植物、動物以及水生動植物組成的奇幻光影世界撲麵而來,觀眾(zhong) 仿佛置身於(yu) 白堊紀時期,沉浸在好玩、好看又長知識的“植物曆險記”中。
“植物曆經億(yi) 萬(wan) 年的進化,才成為(wei) 今天的模樣。然而,植物不會(hui) 說話,怎麽(me) 麵向兒(er) 童開展生動的科普教育,我們(men) 一直在探索。”北京世園公園植物館館長劉英凱說,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間,呈現了重大考古發現——遼寧熱河生物群。通過互動式、情境化的參與(yu) ,將白堊紀前後中國北方的豐(feng) 富植被和生態環境以數字化形式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
兩(liang) 年前,展覽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沉浸式、交互化”成為(wei) 這個(ge) 展覽的鮮明標簽——地麵、牆麵感應雷達係統,能針對觀眾(zhong) 的動作,實時給與(yu) 視覺和聲效反饋,可讓觀眾(zhong) 充分與(yu) 場景內(nei) 各處角色和物體(ti) 對象互動,從(cong) 而獲得獨特的反饋體(ti) 驗。
記者在現場看到,孩子們(men) 置身其中,用手碰一碰、用腳踩一踩、用智能道具貼一貼,就能變身為(wei) 探險隊員穿越到白堊紀,與(yu) 喜歡的恐龍和遠古植物“零距離”接觸。
“整個(ge) 曆程可遊、可觸、可觀、可聽,而且整體(ti) 的故事場景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美感,通過趣與(yu) 美的體(ti) 驗來激發好奇、引導探索、學習(xi) 知識,讓化石和植物科普知識活起來。”劉英凱表示,體(ti) 驗展實現了技術創新與(yu) 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受到觀眾(zhong) 普遍青睞。未來,該展覽還將開放場館合作,啟動全國巡展,繼續擴大影響力。
上海天文館——
以沉浸式場景感受宇宙之美
滿天繁星籠罩下,碩大的地球和月球呈現眼前。地球表麵上演著四季交替、風雲(yun) 變幻,月球表麵則仿真顯示坑窪不平的場景。不遠處,巨大的投影屏上有一個(ge) 紅彤彤的大火球,靠近時,能感受到熱浪撲麵而來……在已開館兩(liang) 年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家園”展區,參觀者宛如置身浩瀚宇宙。
通過宏大的沉浸式場景設計、3D打印高仿真立體(ti) 模型、極具視覺衝(chong) 擊的視覺影像、AR互動及大型OLED曲麵交互媒體(ti) 等技術手段,“家園”展區生動展現了日、地、月的關(guan) 係,帶領觀眾(zhong) 從(cong) 宇宙視角重新審視地球家園。
“我們(men) 是在創造一段體(ti) 驗。”上海天文館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說,天文館設計建造之初就秉持這樣的理念,更重視觀眾(zhong) 的體(ti) 驗感,因此沉浸式體(ti) 驗項目比比皆是。
充分體(ti) 現流線之美的建築,充滿宇宙元素的展區展品……上海天文館巧妙運用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擬手段,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采用體(ti) 感互動、數據可視化、AR、VR等先進展示手段,集視、聽、觸於(yu) 一體(ti) ,充分調動觀眾(zhong) 的情緒和感官,從(cong) 而帶來全新的遊覽體(ti) 驗。
林清列舉(ju) 了一些很受觀眾(zhong) 喜愛的沉浸式體(ti) 驗項目:在“天象廳”,躺在沙包上,仰望璀璨星空,靜聽蛙聲蟬鳴,仿佛置身野外;在動感劇場的科幻影片“飛越銀河係”裏,坐上自動駕駛的“太空飛船”,體(ti) 驗駕船升空場景,模擬進行宇宙探索。
除了常設展覽,臨(lin) 展也時常帶來驚喜,比如情境式原創展覽“生活在火星”,以未來人類的火星生活為(wei) 主線,帶領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火星上的衣、食、住、行。當前正在展出的“拾光寰宇”展覽,則讓觀眾(zhong) 置身如夢如幻的光影世界。
林清表示,今年底,上海天文館將與(yu) 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臨(lin) 展“敦煌的星空”,運用科學與(yu) 藝術手段,呈現一場以星空為(wei) 主題的古今對話。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用層層解謎的方式來觀展
“在一路通關(guan) 中,我不知不覺就了解到許多運河文化知識。”不久前,江蘇南京的初一學生劉思遙和同學一起到揚州玩,第一站就參觀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其中,最讓他感到驚喜的,是“運河迷蹤”的沉浸式展廳。
展廳以遊曆大運河為(wei) 背景,在劇情及道具的引導下,用層層解謎的方式來推演答案、推進情節。在這個(ge) 過程中,劉思遙和小夥(huo) 伴們(men) 需要梳理大運河簡史,了解與(yu) 大運河有關(guan) 的知識,感受因運而興(xing) 的城市發展,在展廳中學習(xi) 知識、回答謎題,最終通關(guan) 。
“在其中一個(ge) 單元,我們(men) 通過大運河從(cong) 碼頭進入揚州城,街景、市集,一一呈現在眼前,身臨(lin) 其境解答關(guan) 於(yu) 驛站、碼頭的謎題;在‘逆水行舟’單元中,我們(men) 結合視頻,還學習(xi) 到了簡單的物理學知識。”劉思遙說,當最後一塊證據終於(yu) 拚上、使命完成時,他們(men) 都激動極了。
劉思遙母親(qin) 姚女士告訴記者,兒(er) 子在“解謎”時,她參觀了“運河上的舟楫”等其他幾個(ge) 沉浸式展廳,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我們(men) 站立在實景的沙飛船上,感受潮流湧動,看著眼前的視頻影像,聽著兩(liang) 岸的說書(shu) 聲、叫賣聲,那一刻,仿佛置身於(yu) 大運河上,切身感受著運河生活。”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展覽隨處可見:“河之戀”展覽以“水”“運”“詩”“畫”四個(ge) 章節,運用“科技+藝術+文化”,將寫(xie) 實的自然人文風光與(yu) 抽象的視覺藝術融合,體(ti) 現“流動的文化”這個(ge) 主題;“運河上的舟楫”展覽結合實體(ti) 體(ti) 驗和數字虛擬體(ti) 驗,講述運河舟楫的演變、運河生活的變遷。
“通過大家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如互動遊戲、數字化表達等,潤物細無聲地傳(chuan) 達展陳知識,很受參觀者歡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告訴記者,文化場所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分眾(zhong) 化、差異化、輕鬆愉快的沉浸式展陳不僅(jin) 可以緩解視覺疲勞,還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願意來、待得住、印象深、有收獲。
版式設計 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7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