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嗬護,讓文明瑰寶更好傳世(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②)
更加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
“三星堆到底什麽(me) 來頭?”懷著濃濃的好奇,記者曾多次前往三星堆遺址和博物館進行采訪。這其中,有三次經曆最難忘。
2018年春,初到三星堆采訪。遺址周邊設施修建較早,以考古發掘工地為(wei) 主,除了部分展陳內(nei) 容,並無文明脈絡的呈現,但文物造型之奇絕,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2021年春,再到三星堆采訪。遺址上蓋的考古大棚中,考古工作有序進行。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yu) 修複館,開放式地把文物保護修複與(yu) 展示利用功能集於(yu) 一體(ti) ,現代科技感十足。
今年又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已經開放,一票難求。2.2萬(wan) 平方米展陳空間裏,藏品薈萃,觀眾(zhong) 絡繹,古蜀瑰寶在中華文明源頭的滿天星鬥中熠熠奪目。
從(cong) 考古發掘、研究保護的硬件升級,到成果展現、文物展示的軟件優(you) 化,三星堆遺址的麵紗被一層層“揭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保護修複。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文物保護修複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yan) 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wei) 功,做出更大成績。”著眼未來,更加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才能把中華文明曆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dong) 西守護好、繼承好。
文物樣態折射文明形態,一定意義(yi) 上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科技水平。穿越數千年,感知文明的生命力,同樣需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三星堆遺址新一輪挖掘,正是在多學科聯動攻關(guan) 背景下進行的。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yu) 修複館內(nei) 的分析儀(yi) 器室裏,配備有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X射線衍射儀(yi) 等先進儀(yi) 器,能對文物進行檢測分析,為(wei) 文物修複提供科學依據。為(wei) 不斷提升修複水平,文保人員研究新工藝、運用新材料、研發新工具,還借助AI技術、三維掃描數字複原技術,實現了修複的科技化和高效化,同步生成了“數字文物”。現代科技讓文物麵貌煥然一新,讓文化遺產(chan) 曆久彌新,為(wei) 留存文明印記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文物保護修複,在物,更在人。一件文物特別是有殘缺破損部分的文物,從(cong) 發掘出土到修複成形,曆經時間的沉澱,也是對文物修複工作者的考驗。打小在三星堆遺址旁長大、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三十多年的郭漢中,把半生獻給了熱愛的文物修複事業(ye) 。
的確,文物修複工作既平淡又不易,離不開耐心與(yu) 恒心。當下,三星堆還有上萬(wan) 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護修複,需要更多專(zhuan) 業(ye) 人員潛心其中,發揚慢工出細活的精神,久久為(wei) 功。相信通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手鏟釋天書(shu) ”的接力傳(chuan) 承、一代代文物保護者“甘坐冷板凳”的悉心嗬護,文明瑰寶一定能夠更好呈現於(yu) 世、傳(chuan) 於(yu) 後人。
走進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園區,遠遠望去,曲線形建築中,鑲嵌著兩(liang) 麵形似眼睛的玻璃幕牆。這雙“眼睛”,“望”著遺址發掘區的方向,仿佛古今在對話。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人們(men) 期待走近它、感知它。當青銅時代的風輕拂川蜀大地、吹過萬(wan) 裏山河,當步入“三星堆:沉睡數千年 一醒驚天下”主題展覽,讓我們(men) 屏氣凝神聆聽文物“說話”,享受文化傳(chuan) 承的盛宴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