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權威發布)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9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中央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福建省等有關(guan) 方麵負責同誌介紹相關(guan) 情況。
《意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份專(zhuan) 門為(wei) 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印發的文件
福建與(yu) 台灣隔海相望,地相近、人相親(qin) ,對台工作具有獨特優(you) 勢和良好條件。
中央台辦副主任潘賢掌介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發揮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局中的獨特作用,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作為(wei) “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大舉(ju) 措。
“《意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份專(zhuan) 門為(wei) 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印發的文件。”潘賢掌表示,《意見》的製定明確了福建在貫徹新時代黨(dang) 解決(jue) 台灣問題總體(ti) 方略中的定位、使命和任務,順應了兩(liang) 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目標是在福建全省域基本建成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充分顯現福建作為(wei) 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cong) 亮介紹,《意見》有三大方麵、六個(ge) 重點——
以通促融方麵。一是適度超前開展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資金等要素保障力度,推動閩台基礎設施應通盡通,構建立體(ti) 式、綜合性的對台通道樞紐,暢通閩台與(yu) 大陸其他地區的連接通道,完善區域物流集散體(ti) 係。二是進一步優(you) 化、加密福建沿海與(yu) 台灣本島及金門、馬祖客貨運航線,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往來閩台和台胞在閩停居留創造更便利的條件和更加寬鬆的環境,鼓勵更多從(cong) 未來過大陸的台灣同胞來閩走訪交流,了解大陸發展的實際情況。
以惠促融方麵。一是在支持台胞來福建求學、研習(xi) 、就業(ye) 以及便利在地生活、擴大社會(hui) 參與(yu) 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歡迎更多的台灣學生、教師、醫師以及專(zhuan) 業(ye) 人士來福建,實現更精彩的職業(ye) 發展和人生理想。二是持續優(you) 化涉台營商環境,支持更多的台胞台企參與(yu) 閩台產(chan) 業(ye) 合作和科技創新合作,特別是歡迎廣大台灣農(nong) 漁業(ye) 和中小企業(ye) 來福建紮根發展,共享大陸發展機遇。
以情促融方麵。一是深化閩台社會(hui) 人士的人文交流合作,支持閩台兩(liang) 地的民間組織、智庫以及宗教界等開展常態化交流,鼓勵兩(liang) 岸同胞共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擴大閩台青年共同的“朋友圈”和“事業(ye) 圈”,促進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二是支持福建各地發揮各自對台交流合作優(you) 勢,鼓勵廈門、福州、金門、馬祖深化融合發展,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開放發展,推動福建其他地區開展各具特色的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實踐。
推進閩台應通盡通、暢通台胞往來通道
“小三通”在促進兩(liang) 岸民眾(zhong) 交流往來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叢(cong) 亮介紹,《意見》在推進閩台應通盡通、暢通台胞往來通道方麵進一步提出了四方麵考慮。
——經貿合作暢通。將持續加強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著力提升閩台經貿合作的基礎保障水平,圍繞促進閩台融合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行業(ye) 領域,製定出台閩台合作放寬市場準入的特別措施,部署一批優(you) 化市場準入的政策舉(ju) 措。鼓勵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台先行先試,進一步支持對台小額貿易的創新發展,積極探索促進經貿合作暢通的製度和政策。
——基礎設施聯通。近年來,積極推動福建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建成了綜合立體(ti) 的交通網絡,已經具備了連接閩台兩(liang) 地高速通道的工程技術能力,為(wei) 提升海峽兩(liang) 岸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礎。
——能源資源互通。大陸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體(ti) 係,能源綠色轉型的成就舉(ju) 世矚目,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的規模多年來居世界第一,具備全球最先進的風電光伏生產(chan) 能力和遠距離輸變電能力,特別是福建省的清潔能源發展迅速,閩南外海灘的淺灘適宜海上風電發展,具備向台灣地區大規模輸送綠色電力的條件。大陸方麵願意加強兩(liang) 岸能源領域合作,共同推動兩(liang) 岸能源綠色轉型發展。
——行業(ye) 標準共通。近年來,加大力度推進兩(liang) 岸標準的共通工作,在冷鏈物流、養(yang) 老照護、食品安全等領域編製了99項兩(liang) 岸共同標準,為(wei) 台灣中小微企業(ye) 提供多功能的服務和“一站式”標準化服務。《意見》提出要“建設兩(liang) 岸標準共通服務平台,鼓勵兩(liang) 岸產(chan) 學研企共同製定行業(ye) 共通標準”。將重點圍繞兩(liang) 岸民生福祉這些領域,進一步強化標準共通和標準信息的共享與(yu) 交流,為(wei) 兩(liang) 岸企業(ye) 提供更精準高效、標準信息化的服務。
“當前,兩(liang) 岸各界對兩(liang) 岸基礎設施直接聯通期盼已久。我們(men) 要共同努力,爭(zheng) 取早日實現兩(liang) 岸民眾(zhong) 坐著高鐵輕鬆跨過台灣海峽的夢想,促進更多台灣地區的商品搭乘中歐班列等暢達歐亞(ya) 市場,更好惠及兩(liang) 岸同胞。”叢(cong) 亮說。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閩台親(qin) 上親(qin) ”
福建與(yu) 台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距離台灣島最近處隻有68海裏。福建是廣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我們(men) 常常講‘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閩台親(qin) 上親(qin) ’。”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羅東(dong) 川表示,《意見》從(cong) 尊重、關(guan) 愛、造福台胞出發,高度重視完善台胞到福建求學、就業(ye) 、生活等方麵的政策安排。就福建而言,要采取更為(wei) 有效、更為(wei) 務實的舉(ju) 措落實《意見》。
“目前,福建已經開放了36所高校對台招生。福建也是全國唯一試點開展高校單獨對台招生考試、依據台灣統測成績招生的省份。”羅東(dong) 川說,根據《意見》,福建將進一步支持台灣學生來閩求學研學,特別是對台胞子女在閩就讀實行“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政策;進一步支持福建高校和科研院所擴大招收台灣學生規模;支持兩(liang) 岸高校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和多元化合作,建設一批兩(liang) 岸青少年研學基地等。
目前,福建已直接采認台灣地區職業(ye) 資格45項,累計吸引台灣青年以及其他年齡段包括台灣銀發族在內(nei) 的台胞來閩實習(xi) 、就業(ye) 創業(ye) 超過4萬(wan) 人。在此基礎上,福建將進一步支持在閩各類企業(ye) 特別是台企聘用更多台灣員工,加大在閩職業(ye) 學校招聘台灣教師力度,擴大直接采認台灣地區職業(ye) 資格範圍,鼓勵台灣地區醫師按規定在閩執業(ye) ,逐步擴大取得國家法律職業(ye) 資格的台灣居民在閩從(cong) 事律師職業(ye) 的執業(ye) 範圍等,為(wei) 台胞台青來閩就業(ye) 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機會(hui) 。
《意見》明確,要出台更加便利台胞在閩生活舉(ju) 措,比如,取消台胞在閩暫住登記,台胞在閩定居落戶實現“願落盡落”,擴大台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應用範圍,努力實現台灣居民居住證與(yu) 大陸居民身份證社會(hui) 麵應用同等便利。福建將不斷完善台胞在閩就業(ye) 、就醫、住房、養(yang) 老服務、社會(hui) 救助等製度保障,依法依規將在閩台胞納入大陸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等。
閩台淵源深厚、同根同源。每年在福建常態化舉(ju) 辦以宗親(qin) 、鄉(xiang) 親(qin) 、姻親(qin) 和民間信仰及曆史文化為(wei) 紐帶的基層民間交流活動200多場,兩(liang) 岸最大的民間基層交流平台海峽論壇已經舉(ju) 辦了15屆,累計吸引34萬(wan) 人次線下參與(yu) 。
潘賢掌介紹,《意見》進一步提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you) 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yu) 澎湖融合發展實踐;支持龍岩、三明發揮客家祖地優(you) 勢,創新兩(liang) 岸客家文化交流;實施閩台曆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鼓勵兩(liang) 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創新發展。
“我們(men) 相信,通過《意見》的落地見效,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政策製度體(ti) 係將更加完善,閩台人員往來將更加便捷,貿易投資將更加順暢,交流合作將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閩台親(qin) 上親(qin) ’的社會(hui) 氛圍將更加濃厚。”潘賢掌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