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手牽手,致富路上一起走

發布時間:2023-09-19 15:02: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齊整的農(nong) 居錯落有致、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達、綠蔭下的農(nong) 家樂(le) 遊人如織、溫室大棚裏滿是忙碌的身影……在豐(feng) 收的季節,走進烏(wu) 海市烏(wu) 達區烏(wu) 蘭(lan) 淖爾鎮,鄉(xiang) 村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在秋日陽光的照耀下,整個(ge) 村鎮煥發著勃勃生機。

  烏(wu) 蘭(lan) 淖爾鎮下轄澤園新村和富民社區2個(ge) 村(社區),生活著6個(ge) 民族的居民。多年來,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團結奮鬥,手牽手共同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烏(wu) 蘭(lan) 淖爾鎮不僅(jin) 成為(wei) 烏(wu) 海市重要的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更是遠近聞名的鄉(xiang) 村旅遊目的地。

  這幾天,澤園新村迎來了一年中的采摘旺季,一到周末假日,前來采摘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水靈靈的小柿子、脆甜多汁的小吊瓜、串串飽滿的葡萄受到一致追捧。

  “李軍(jun) 書(shu) 記,市裏有人訂了一批吊瓜。”“李軍(jun) 書(shu) 記,我有種植方麵的問題想谘詢你。”……在澤園新村,李軍(jun) 既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是家喻戶曉的種植能手。為(wei) 帶領各族群眾(zhong) 共同致富,李軍(jun) 每天忙得不亦樂(le) 乎。

  20年前,李軍(jun) 從(cong) 農(nong) 業(ye) 技術學校畢業(ye) 後返鄉(xiang) 創業(ye) ,憑著辛勤勞動和愛鑽研的拚勁兒(er) ,他種出來的吊瓜、葡萄、黃瓜等農(nong) 產(chan) 品味道好、品質高,很受市場歡迎,李軍(jun) 也成為(wei) 了村裏的種植大戶。

  自己富裕了,李軍(jun) 就想著帶領大家一同致富。他一邊毫無保留地向村民們(men) 傳(chuan) 授種植技術,一邊吸納村裏的困難戶到他家的大棚裏打工,增加收入。

  李軍(jun) 的鄰居馬新和是回族,因為(wei) 身體(ti) 殘疾沒有穩定收入,一家人生活困難。為(wei) 了幫助馬新和,李軍(jun) 雇他種植大棚,一天100多元的工資。同時李軍(jun) 還把馬新和的妻子安排到村裏的共享農(nong) 場工作,切切實實解決(jue) 了馬新和一家的難題。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李書(shu) 記拉了我一把。他幫助我們(men) 困難戶,帶領我們(men) 增收,給大家手把手教技術,是個(ge) 熱心人。”每當說起這些,馬新和的感激之情溢於(yu) 言表。

  這些年在群眾(zhong) 的推薦下,李軍(jun) 當上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如何帶領大家持續增收成為(wei) 他思考最多的問題。為(wei) 此,李軍(jun) 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新模式,成立美澤集體(ti) 經濟有限責任公司,動員50多名種植戶入股“抱團發展”。第一年,公司通過流轉村裏土地,種植的糖玉米、打籽葫蘆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他們(men) 挖到了“第一桶金”。目前,澤園新村集體(ti) 經營收入累計達100多萬(wan) 元,走出了一條以發展特色采摘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強村富民之路。

  李軍(jun) 為(wei) 村裏的大事小事匆忙奔走,自己家的事就落在妻子王牡丹一個(ge) 人身上。對此,妻子並沒有怨言,收拾屋子、種植大棚、教育兩(liang) 個(ge) 孩子,王牡丹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為(wei) 大家服務,我就把持好我們(men) 的小家。”對於(yu) 李軍(jun) 的工作,王牡丹總是很支持。李軍(jun) 是漢族,妻子是蒙古族,李軍(jun) 家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互幫互助的家風,感染影響著村民們(men) 。

  回族村民陳生平是村裏的養(yang) 羊大戶,同時也是養(yang) 殖方麵的專(zhuan) 家,平日裏,誰家羊病了,需要打疫苗了,他總是放下手中的活兒(er) ,第一時間上門幫忙。今年春天,村民王金起家的羊出現不明原因的死亡,情急之下叫來了陳生平。陳生平一眼便看出羊是得了傳(chuan) 染病,於(yu) 是他趕緊出門去找獸(shou) 醫,拿回獸(shou) 醫配製的藥,陳生平便忙著給王金起家的羊治病,前前後後忙了好多天。最終經過大家的努力,傳(chuan) 染病沒有大規模蔓延,養(yang) 殖戶的財產(chan) 損失也減少到了最小。

  陳生平熱心助人的舉(ju) 動溫暖著鄰裏,也換來了大家的相互幫助。鄰居蘇海龍在陳生平忙不過來時會(hui) 主動幫他拉草喂羊。近年來,遊客多了,陳生平便和鄰居利用家裏的空地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像家人般互幫互助,共同致富。類似這樣的溫馨畫麵,在烏(wu) 蘭(lan) 淖爾鎮比比皆是。

  在烏(wu) 蘭(lan) 淖爾鎮,回族居民馬玉萍辦事公道、樂(le) 於(yu) 助人,村裏把為(wei) 村民灌溉田地開關(guan) 水的重任交給了他。別看開關(guan) 水這個(ge) 活小,周圍60多戶居民家的地全靠這一口水井灌溉,這直接決(jue) 定著作物的收成。擔任這份工作6年來,馬玉萍按時按點前往水井開關(guan) 水,對待各族村民一律平等,對於(yu) 村民的需求也是隨叫隨到,沒讓一戶村民家的地發生旱或澇,也沒讓村民因為(wei) 澆水多少發生爭(zheng) 執。“住在一個(ge) 村,我們(men) 就是一家人,就應該相互幫助,平等相待。”馬玉萍說。

  如今,互幫互助、團結奮鬥已在烏(wu) 蘭(lan) 淖爾鎮蔚然成風,先富帶動後富、遇到困難共同解決(jue) ,村民們(men)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團結之花四季芬芳、越開越豔。(記者 智海 郝飆 金鑫 參薩爾)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