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創新之火,在轉爐永燃不息(中國道路中國夢)

發布時間:2023-09-21 09:1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cong) 粗糙的礦石變成優(you) 質的鋼水,需要經過多道工藝的淬煉;要成為(wei) 一名“鋼鐵”青年,也如這般。從(cong) 入職的第一天起,我就立誌要當一名合格的煉鋼工人。如今,成長為(wei) 廠裏的技術能手,我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堅持創新。

  創意可能會(hui) 靈光乍現,但創新往往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隻有把功夫下在平時,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入職時,是上料工人。當時廠裏剛啟用260噸的轉爐,我每天都要爬上57米高的地方,把幾十斤重的調試設備搬來搬去。盡管經常筋疲力盡,我仍堅持啃書(shu) 本、學理論,把弄不懂的參數和一些注意事項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上,下班之後再反複琢磨,查閱資料、求教前輩。把工作崗位視為(wei) 成長平台,躬身實踐、溫故知新,才能不斷進步。

  把知識與(yu) 技能的積累轉化為(wei) 生產(chan) 效率的提升,要靠創新這關(guan) 鍵一躍。煉鋼需要石灰作為(wei) 原料,當時廠裏的260噸轉爐煉鋼平均生產(chan) 1噸鋼需消耗石灰35公斤。我和工友團結協作、反複驗證,總結出了“少渣冶煉”的新方法,將灰耗降到每噸鋼15公斤。按照廠裏的產(chan) 量,僅(jin) 此一項每月就可以省下數百萬(wan) 元。創新無止境,隨之而來的新問題仍需創新來解決(jue) 。新方法運用初期,轉爐爐襯蝕損嚴(yan) 重。經過分析研究,我發現問題的症結是爐渣黏度不夠。通過化學降溫,就可以增強附著、減少蝕損。事實證明,這一創新舉(ju) 措可行,每年能帶來2000餘(yu) 萬(wan) 元的效益。可見,有知識和技能作為(wei) 基礎,創新就有了源頭活水。

  創新還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有熱愛、有堅守。為(wei) 了攻克難關(guan) ,我和工友會(hui) 吃住在廠裏,記錄一個(ge) 個(ge) 數據,探討可行的方法。有人開玩笑說,睡醒後會(hui) 牙疼,因為(wei) 夢裏都在“啃硬骨頭”。研發“降鐵耗補償(chang) 矽鐵增矽計算”小程序,提出“減少魚雷罐數量提高入爐鐵水溫度合理化建議”,參與(yu) 相關(guan) 技術開發與(yu) 應用的公司級課題,矢誌創新的精氣神支撐我們(men) 與(yu) 困難磕到底,最終實現目標。當創新勁頭更足,創新氛圍更濃,推動技術發展的“金點子”“新路子”就會(hui) 如雨後春筍般迸發。熾熱的轉爐前,我們(men) 的工作看似尋常,但隻要往煉鋼爐裏不斷添加“創新料”,就能賦予傳(chuan) 統行業(ye) 以生機活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you) 勢。”一代代煉鋼工人不斷求索創新,才有了從(cong) “經驗煉鋼”到“科學煉鋼”的跨越。推動鋼鐵行業(ye) 實現更高效、更潔淨、更智能的高質量發展,我們(men) 將繼續攻堅克難,讓創新之火在轉爐永燃不息。

  (作者為(wei) 河鋼集團邯鋼公司邯寶煉鋼廠特檔技術主管、轉爐車間副主任,本報記者史自強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0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