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群合力幹 振興步子快(深度關注)
秋雨過後,碧空如洗。“吱呀”一聲,河北灤平縣五道營子滿族鄉(xiang) 五道營子村村部的大鐵門開了。早上7點剛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吳克東(dong) 就來到了村部。
孟營子自然村村民代表孟鈞萊一腳跨了進來:“老吳,我們(men) 需要安裝變壓器,另外北長壟原有的管灌不能用了,要換成噴灌管道……”正說著,村民孫桂福也來了:“大夥(huo) 兒(er) 在苗木基地幹活的工錢啥時候發?”
向灤平縣供電公司申請農(nong) 用變壓器暫時停電,聯係苗木基地負責人籌措工錢,打電話給收黑果花楸的老板……1小時不到,吳克東(dong) 接打電話十來個(ge) ,水都沒顧上喝一口。
這是9月中旬,記者在五道營子村蹲點時見到的一幕。在五道營子村,村幹部電話24小時不關(guan) 機,村民來電立即接聽;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遇到問題和困難,班子成員必到場……班子守好陣地,幹部都在狀態,帶領村民發展產(chan) 業(ye) 、優(you) 化治理、排憂解難。幹群合力幹,振興(xing) 步子快,村子事業(ye) 發展欣欣向榮。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組織必振興(xing) 。透過五道營子村,可以管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篇大文章,該如何一筆一筆寫(xie) 就。
鼓足勁頭興(xing) 產(chan) 業(ye)
秋天的五道營子村,是金黃色的。1800畝(mu) 集中連片地裏,玉米稈密密麻麻,葉片泛黃,棒大穗滿,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
這裏是一種新型高產(chan) 玉米種子的繁育基地。遼寧沈陽新爍種子公司負責人王小東(dong) 介紹,村裏土地平整,每片地都有地下水管網,噴灌全覆蓋,公司去年試驗種植500餘(yu) 畝(mu) ,獲得豐(feng) 收,今年就擴大了規模。
“一畝(mu) 地育種500斤,8元1斤,除去成本能賺千把元,今年可以盈利100多萬(wan) 元。”王小東(dong) 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公司賺了錢,村民也受益。鋪膜、間苗、鋤草、抽穗,都需要大量人工。用工高峰時,每天有近120人在田間勞動,工資日結日清,人均增收近4000元。
流轉土地生“租金”、務工賺“薪金”……村民嚐到了甜頭,村集體(ti) 也有收益。
這樣的好事,並不是一開始就順利,有人不願意流轉土地。村民孟慶信家的20多畝(mu) 地在中心地帶,不同意流轉,300多畝(mu) 地就連不成片。村班子成員輪流到孟家做工作,“一回不行就兩(liang) 回、三回,我自己就跑了3趟。”吳克東(dong) 說。情理講透了,村民自然支持,項目順利推進。
村民要增收,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沒有產(chan) 業(ye) 不行。發展現代化產(chan) 業(ye) ,就要改變經營方式。廣大村級黨(dang) 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立足實際,盤活資源,引進項目,通過耐心細致地做群眾(zhong) 工作,讓產(chan) 業(ye) 順利落地。
五道營子村依山傍水,土地平整,適合農(nong) 業(ye) 發展。但要發展高效農(nong) 業(ye) ,就必須補上基礎設施欠賬,村裏先後投入30多萬(wan) 元打井30餘(yu) 口,其中150米深的井有10口,才有了地下管網相連,從(cong) 而吸引相關(guan) 農(nong) 業(ye) 項目落地。
“收花楸的來了,摘花楸去!”吳克東(dong) 開著電動三輪車朝記者喊道。坐上車,記者跟隨吳克東(dong) 直奔村北的大片花楸地。
300多畝(mu) 花楸,是村裏前幾年引進的。半人高的花楸樹上掛滿了黑色的小圓果。“這是黑果花楸,有一定的藥用價(jia) 值。”吳克東(dong) 說。
頭戴遮陽帽,手挎竹籃,村民趙繼紅正在地裏麻利地摘花楸,衣服、褲子都被花楸果染成了深藍色。“現在花楸一元一斤,每天能摘近600斤。”趙繼紅邊擦汗邊說。
培育好產(chan) 業(ye) ,村民得實惠。五道營子村這幾年持續在引進和培育優(you) 質項目上下功夫。占地130多畝(mu) 的育苗基地裏,鬆樹、五角楓長勢向好。修枝、鋤草、澆樹,常年在基地打工的村民近20人,幹活3個(ge) 月,一年能掙萬(wan) 把塊錢,村集體(ti) 也有3萬(wan) 多元收入。村裏還種了200多畝(mu) 蒼術,蓋起了養(yang) 豬場,村民就業(ye) 增收有了更多渠道。
同五道營子村一樣,不少地方強化村集體(ti) “造血”功能,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村裏有錢了,投入村裏建設的資金多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群策群力抓治理
“被套、棉被、床單……”一片吆喝聲中,記者來到村東(dong) 口的農(nong) 貿市場。每逢周二,這裏人來人往,熱熱鬧鬧。衣服、鞋子、零食、水果……市場雖小,品類豐(feng) 富。
五道營子村地處交通要道,過去村民習(xi) 慣在道路兩(liang) 邊擺攤,物品亂(luan) 堆亂(luan) 放,占用不少公共空間,交通擁堵,人走後還留下垃圾。時間久了,周邊群眾(zhong) 意見大,向村幹部反映問題的不少。
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村裏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hui) ,決(jue) 定在村口12畝(mu) 荒地上新建農(nong) 貿市場。經公開招標,返鄉(xiang) 能人孫啟發投資200多萬(wan) 元,硬化地麵、蓋辦公樓、建防水棚,設了200多個(ge) 攤位。如今,即便刮風下雨,村民也能在農(nong) 貿市場安心做買(mai) 賣,不占道,不擁擠,環境更幹淨。
要過得舒心幸福,幹淨整潔的環境不可少。五道營子村兩(liang) 委幹部認真聽取群眾(zhong) 呼聲和訴求,集中群眾(zhong) 智慧和力量,一起建設更加宜居的和美鄉(xiang) 村。
為(wei) 在村裏建設汙水管網和汙水處理站,村幹部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農(nong) 村汙水排放是大難題,以前都是直排,冬天結成冰,夏天有臭味。兩(liang) 年前,村裏爭(zheng) 取到建設資金。準備施工時卻遇到了阻力:“水倒路上就行,花那冤枉錢幹啥?”“挖壞了房子怎麽(me) 辦?”
黨(dang) 員站出來了。開完村民大會(hui) ,村兩(liang) 委發動黨(dang) 員包片,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有戶村民的房子老舊,擔心施工把房屋損壞。村幹部了解情況後,作出承諾:施工經過時不用機器作業(ye) ,改為(wei) 人工挖掘;同時給房屋拍照,有損壞就賠償(chang) 。
耐心細致的工作,確保了施工進度。如今,長6000多米的汙水管網接到家家戶戶,汙水集中到村裏的處理站,處理後可用於(yu) 農(nong) 業(ye) 灌溉。
人居環境好壞,影響到每個(ge) 人。開展環境整治,也離不開每個(ge) 人的參與(yu) 。五道營子村每年組織開展美麗(li) 庭院評比活動,一次評出10家左右,掛牌子、給獎勵,大家爭(zheng) 先恐後搞好衛生、扮靚鄉(xiang) 村。村裏還劃分衛生責任區,7名村幹部包組到戶,黨(dang) 員戶作示範引領,大家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村子一天更比一天美。“環境美了,大家心裏頭也更敞亮了。”村婦聯主席孫桂珍說。
環境整治、調解矛盾……基層治理任務繁重,光靠村幹部力量遠遠不夠。不少村級黨(dang) 組織注重用好黨(dang) 員、鄉(xiang) 賢、返鄉(xiang) 能人等群體(ti) 的作用,帶動村民廣泛參與(yu) ,齊抓共管,形成強大合力,鄰裏糾紛少了,村容村貌好了,大家幹事創業(ye) 的勁頭也更足了。
千方百計解難題
五道營子村往北,地勢越來越高,出山口就是豐(feng) 寧滿族自治縣黑山嘴鎮喇嘛柵子村。幾年前,僅(jin) 有一條羊腸小道連接著兩(liang) 個(ge) 村。地麵坑坑窪窪,自行車、摩托車隻能推著走。不走這條路,就要繞道100多裏。
路通了才能走出去,村裏決(jue) 定打通這條“斷頭路”。沒錢,就多方“化緣”;沒設備,就從(cong) 縣交通局協調來鉤機、裝載機、壓路機……村裏出人出工,苦幹3個(ge) 多月,硬生生把山“劈”開,再鋪上水泥,倒上瀝青。
如今,長2.7公裏,寬3.5米的寬闊馬路取代了羊腸小道,路上車來車往,村民出行不便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村幹部和群眾(zhong) 打交道最多,是聯係服務群眾(zhong) 的神經末梢。千方百計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幹群關(guan) 係才更和諧,黨(dang) 的執政根基才更堅實。
平日裏,吳克東(dong) 帶著村兩(liang) 委一班人主動聽取群眾(zhong) 的想法和意見,下大力氣解決(jue) 群眾(zhong) 所需所求,做好一件件民生實事,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贏得群眾(zhong) 支持。
吃水難,也曾是村民最惱火的事。一家一口井,花費七八千元,用水還是不便。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村裏找縣發改、水務等單位,爭(zheng) 取各方資金,村民也積極籌資,投入60多萬(wan) 元,建水站、鋪水管、裝水表,清澈的自來水流到每家每戶。“擰開水龍頭就有水,比以前便利多了。”村民李海鳳高興(xing) 地說。
“村民一個(ge) 電話,我們(men) 隨叫隨到。”吳克東(dong) 說。當村幹部20多年,他深有體(ti) 會(hui) :“你越管事,老百姓越愛找你。”村民有困難找村幹部,有喜事也找村幹部。“老百姓最講感情,你對他好,他對你更好。”吳克東(dong) 說。
村裏留守老人多。吳克東(dong) 要求村幹部沒事常在村裏走走,多去老人家看看,以防發生煤氣使用不當、漏電著火等安全問題。67歲的項英合家房屋老舊,脫貧攻堅中,村裏爭(zheng) 取資金、動員項英合的親(qin) 戚幫忙,蓋起了4大間房。“村裏的幹部真不賴!”項英合豎起大拇指說。
五道營子村這樣的故事,在我國廣袤的農(nong) 村大地處處可見。有好政策的東(dong) 風,有好的“領頭雁”,有真抓實幹的村幹部,黨(dang) 員、幹部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搞服務,團結帶領村民一起幹,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定能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7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