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段治”走向“全域治” 揚州實現共建共治聯合河長製工作新機製
子嬰河屬於(yu) 揚州市級河道,也是江蘇省723條重要骨幹河道之一。該河道西起裏運河,東(dong) 至三陽河,全長17.5公裏,南岸隸屬高郵市,北岸隸屬寶應縣,是典型的跨縣域界河。
一直以來,由於(yu) 行政隸屬不同,相關(guan) 地區和部門在河道監管和治理策略、力度等方麵步調不一,導致上下遊區域易發生推諉扯皮、責任不清、治理落實難等問題。
市河長製工作辦公室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子嬰河管護“老大難”組織開展深入調研,多次召開協調會(hui) ,綜合各方意見,提出打破“九龍治水”格局,實現共建共治協作的揚州市聯合河長製工作新機製,並牽頭製定子嬰河管護方案,明確高郵市、寶應縣兩(liang) 地負責對子嬰河開展輪流管護,每三年一輪。2022—2024年度由高郵市負責,2025—2027年度由寶應縣負責,依此類推。
至此,子嬰河成為(wei) 我市首個(ge) 打破地域界限,執行“輪管”新機製的跨界河道。分界不分家、河道輪流管,曆時一年有餘(yu) ,效果如何?記者近日赴實地進行了探訪。
河道屬地搭建跨界治水“朋友圈”
10月11日,記者來到子嬰河界首與(yu) 夏集搭界段,隻見兩(liang) 岸河坡綠樹茂盛、蒼翠欲滴,河道清水緩流、倒映著白雲(yun) 藍天。
界河有界,情誼無界。子嬰河兩(liang) 岸鄉(xiang) 鎮僅(jin) 一河之隔,民風相近,情如兄弟。“大家都把子嬰河視為(wei) 母親(qin) 河,同飲一河水,一起享受這條河對土地的滋養(yang) 。可此前的實際情況總是讓兄弟之間互相不滿意。”高郵市河湖長製協調中心主任黃長權說,雖是同一條河道,但兩(liang) 個(ge) 鄉(xiang) 鎮屬不同縣市。
河道有上下遊、左右岸,河道管理保護涉及不同區域和行業(ye) ,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揚州市境現有跨省、市河道29條,其中跨省江河湖包括長江、京杭運河、淮河入江水道、秦欄河、高郵湖等5個(ge) ,跨市(含縣市、區)河道24個(ge) 。
“如果跨界河道發生汙染,兩(liang) 地老百姓發生糾紛是常有的事,但又因為(wei) 行政原因,進行跨界執法或生態修複存在一定難度。”寶應縣河長製辦公室工作科負責人黃曉慶直言不諱,子嬰河北岸集鎮農(nong) 莊多,沿岸居民生活汙水直排、垃圾亂(luan) 扔等現象屢禁不絕,在這種情況下,治理項目難落地,生態管護難見效,“我們(men) 也曾多次采取行動,但由於(yu) 資金等多方麵問題,生態修複工作進展緩慢,兩(liang) 岸老百姓為(wei) 此常生‘悶氣’。”
“跨界河道管護難,看似問題在水麵,實際根子在岸上,考驗著管理者的思想認識、思路方法。”市河長製辦公室依據有關(guan) 法律法規,製定出台聯合河長製工作實施意見,要求各地按照“責任同擔、方案同商、規則同守、行動同步、資源同享”原則,常態化開展聯合會(hui) 商、聯合巡查、聯合治理、信息共享。
在市河長製工作辦公室協調下,高郵與(yu) 寶應主動摒棄“單打獨鬥”方式,以子嬰河管護為(wei) 起點,搭建跨界治水“朋友圈”,實現聯防聯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走市場化路子,解決(jue) 河道管護難題
跨界河道之所以易發生推諉扯皮、責任不清、治理落實難等問題,關(guan) 鍵在於(yu) 由誰來擔責,錢從(cong) 哪出。
2022年7月,高郵市水務部門自覺挑起主體(ti) 責任“擔子”,製定子嬰河市場化管護競標方案,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河道管護第三方單位,簽訂包含若幹細則的管護合同,隨後督促中標單位對子嬰河17.5公裏全段進行了一次全麵攻堅清理,還河道水麵全新麵貌。
11日中午時分,路上人少車稀,農(nong) 家飯菜飄香。承擔子嬰河管護保潔任務的揚州金三奇勞務公司項目經理翟進坤還在沿岸線巡查,他告訴記者,“公司把子嬰河17.5公裏分成了三個(ge) 工段,18名保潔人員定崗定責、分時段進行保潔管護。”
子嬰河管護效果好不好,不僅(jin) 要隨時接受高郵和寶應兩(liang) 地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市河長製辦公室還委托揚州勘測設計院專(zhuan) 業(ye) 團隊隨機抽檢、無人機不定時巡檢。
“管護不到位,錢都拿不到。”翟進坤說。
按照市河長製辦公室指定的“子嬰河管護方案”,子嬰河的管護經費按屬地劃界分攤。市級按照河道管護考核補助部分,其餘(yu) 由寶應、高郵按照河道長度比例分攤,付給第三方管護單位。
“要把錢花在刀刃上。”黃長權信心滿滿地說,兩(liang) 地聯動輪值輪管,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方式走市場化路子,能有效解決(jue) 河道管護問題,促進水生態環境穩定向好。
確立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形成治理“大合唱”
不隻是一條子嬰河。記者采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聲音:治水不能單靠一個(ge) 區域和一個(ge) 部門“單打獨鬥”,尤其是麵對跨界河道,涉及的相關(guan) 區域和部門若能納入“一盤棋”內(nei) ,治水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隻要是對生態環境保護有益的方式方法,都值得嚐試。我市積極探索推進跨界河道治理,至目前已有39條縣級、92條鄉(xiang) 級跨界河道打破行政約束,推動建立銜接順暢、責任明確的河湖治理聯防聯控機製,市河長辦也在資金、人力、規劃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和引導跨界河道屬地實現聯防聯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讓每一條河道都能成為(wei) 兩(liang) 岸百姓的致富河、幸福河。
揚州跨界河道多,其中不少跨省跨市縣河道水岸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先從(cong) 市域內(nei) 探索跨界河道從(cong) “分段治”走向“全域治”,這對跨界河道屬地進一步築牢生態基底、推動綠色發展大有裨益。
采訪中,市河長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麵深化河湖長製的“症結”並不在於(yu) 製度本身,其深層難點在於(yu) 如何讓河湖管理由大開大合的建設思維轉向精細高效的長效管護模式,讓水環境綜合治理跳出水利部門單打獨鬥的小圈子,轉向各地區各部門協同發力的新局麵,以此深刻體(ti) 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跨界治水應從(cong) 頂層設計上確立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即上下遊、左右岸約定好水質排放、生態管護標準。達標,下遊給上遊經濟補償(chang) ;未達標,上遊給下遊經濟補償(chang) 。”市河長辦負責人表示,揚州是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探索推動跨界江河湖聯防聯控,變“獨奏”為(wei) “交響”,讓“高顏值”轉化為(wei) “高價(jia) 值”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揚州將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跨界河道深層次共治的合作機製,為(wei) 全省跨界河道治理“大合唱”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周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