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個以產業劃分的跨領域免罰清單落地
本報訊(記者 曹政)前不久,某電商平台收到了北京經開區綜合執法局開出的《不予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對平台上一款商品水效標識未標注免予處罰。沒想到,一次免罰竟換來平台上超過百萬(wan) 件的商品主動排查、及時改正。
這源於(yu) 今年6月經開區發布的平台經濟領域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作為(wei) 全市首個(ge) 以產(chan) 業(ye) 特點來劃分的跨領域免罰清單,清單整合市場監管等11個(ge) 市級部門涉及平台經濟共62項職權事項。對於(yu) 這些事項,執法部門可視情況對企業(ye) 不予處罰。
為(wei) 什麽(me) 不予處罰?“平台經濟是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需要相對寬鬆的執法環境。平台上很多商家規模很小,不能因為(wei) 一次輕微違法行為(wei) 就被‘一棒子打死’!”北京經開區綜合執法局執法三隊隊長閆大偉(wei) 解釋,這體(ti) 現了《行政處罰法》處罰與(yu) 教育相結合原則——違法行為(wei) 輕微並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並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
經開區聚集著一批平台經濟企業(ye) ,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多,對政策監管創新需求度也高。麵對新生事物,過於(yu) 機械的執法方式可能會(hui) 挫敗企業(ye) 的創新熱情;更應在守住底線和紅線的基礎上,以包容審慎的執法創新,讓企業(ye) 有空間、有膽量去探索。
清單出爐前,執法部門先到平台經濟企業(ye) 研究清楚產(chan) 業(ye) 特點,再進行政策適配,從(cong) 以往以行政職能為(wei) 出發點研究執法事項變為(wei) 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wei) 出發點研究執法事項。
如何把罰與(yu) 不罰的分界線劃清楚,考驗著執法部門的智慧。“隻要是符合清單內(nei) 免罰事項的輕微違法行為(wei) ,我們(men) 均在企業(ye) 積極整改、主動消除影響等條件的基礎上免於(yu) 行政處罰。”閆大偉(wei) 說,執法部門將點擊量、交易量等指標作為(wei) 輕微、未造成危害後果的具體(ti) 量化指標,把執法過程標準化和規範化。
清單上專(zhuan) 門細化了“違法行為(wei) 輕微”“及時改正”“沒有主觀過錯”“首次違法”等情形的適用規則及認定標準,嚴(yan) 格規範裁量權行使程序。企業(ye) 看到清單也能了解底線和紅線在哪裏。
免罰也並非一免了之。執法部門將收集到的違法行為(wei) 和案例歸類整理,再經技術檢索,最後統一改正。清單執行4個(ge) 月來,經開區共發放不予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63份,涉及平台和相關(guan) 企業(ye) 47家,免罰金額約413萬(wan) 元。
“包容審慎執法是有尺度的柔性執法,不是搞‘法外施恩’,而是該懲戒的懲戒、該力挺的力挺。”閆大偉(wei)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