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與現代相融間“重塑”雲岡
廢棄水泥管道建造的蝸牛公寓、煤場遺存菜窖改造的休閑會(hui) 所、淹菜缸和水甕搭建起的寶塔、廢舊混凝土棄塊拚接成的景觀牆……雲(yun) 岡(gang) 石窟大景區內(nei) 的一處新景觀——東(dong) 山菩提藝術區,給遊客帶來了新體(ti) 驗。
“真的不敢想象,這些精美奇特的藝術景觀都是用各種廢棄物改造而成的。它的美、它的秀、它的奇,感染著我、吸引著我,這裏簡直就是‘藝術狂想’。”來自北京建築學院建築師、畫家張波感歎萬(wan) 千。
早在2008年至2010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對雲(yun) 岡(gang) 石窟景區進行了為(wei) 期三年的綜合治理,拆了一鎮六村,景區麵積擴大近十倍,環境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雲(yun) 岡(gang) 大景區的東(dong) 山,曾經是一個(ge) 荒廢的村莊和垃圾堆放點,經過治理後形成一片600畝(mu) 的空曠地。
新擴建後的大景區裏裝什麽(me) ?如何在景區建設和文化景觀營造中,把曆史見證與(yu) 城市文明發展記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焯和他的團隊苦苦思索著……
查閱大量資料,翻看相關(guan) 書(shu) 籍,與(yu) 藝術家、曆史學家以及建築學家們(men) 一起研究商討方案……“連接曆史和未來的隻有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他們(men) 找到了答案。
曾作為(wei) 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市,工業(ye) 產(chan) 業(ye) 淘汰下來的廢舊設備、城市建設替換下來的廢舊設施、群眾(zhong) 生活丟(diu) 棄下來的廢舊物品,這些成了雲(yun) 岡(gang) 人眼裏的“寶貝”。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men) 看到,大量的廢舊物品不僅(jin) 對當地環境造成汙染,又耗占土地,更為(wei) 重要的是子孫後代再也看不到這些見證曆史與(yu) 發展的遺存。
“世界上沒有廢料,隻要使用得當,都可變廢為(wei) 寶”。張焯想到,把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運往雲(yun) 岡(gang) 石窟裝飾景區,在東(dong) 山上開創全新的公共環境藝術創作模式。
從(cong) 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如華表、碾盤、上馬石,以及從(cong) 城建和企業(ye) 中收集來的舊水泥管、煤礦挖掘機……一件件機械設備、城市雕刻、道路設施、生活用品,曾經為(wei) 城市騰飛插上翅膀。張焯和團隊逐一梳理,讓這些仍然保留著質感堅實和藝術之美的廢舊物品煥發新的生命。
上千噸廢舊材料,建成10萬(wan) 平方米道路和水渠、8公裏文化景觀牆、7座環保型廁所、12個(ge) 電瓶車站、14個(ge) 園林小廣場、18座亭榭、60多條景區小道、5個(ge) 石屑子停車場……在雲(yun) 岡(gang) 景區,小到一個(ge) 凳子,大到一片塔林,張焯一共“廢物利用”了5萬(wan) 立方米,為(wei) 國家節省資金2億(yi) 多元,張焯也因此被人稱為(wei) “大同第一破爛王”。
經過整理修葺,一件件廢舊材料成為(wei) 雲(yun) 岡(gang) 大景區改造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致和藝術呈現。利用碾盤、碌碡、碑頭等舊石刻和礦山廢機具打造景觀藝術作品數百件;將廢棄的鍋爐房,創新改造為(wei) 雲(yun) 岡(gang) 圖書(shu) 館並麵向社會(hui) 開放;用廢棄水泥塊和各種舊磚塊、舊石雕,修建了頗具歐式風格的雲(yun) 岡(gang) 文保大樓圍牆。
一座座創新性十足的建築極大豐(feng) 富了雲(yun) 岡(gang) 文化內(nei) 涵,開創了全國首家世界遺產(chan) 地利用固體(ti) 廢物營造景區景觀的新路,對大同市乃至全國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深刻的教育和借鑒意義(yi) 。
雲(yun) 岡(gang) 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研究好、保護好和建設好雲(yun) 岡(gang) 石窟,不僅(jin) 具有中國意義(yi) ,而且具有世界意義(yi) 。
2021年2月19日,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從(cong) 名稱上少了“石窟”二字卻放大了“雲(yun) 岡(gang) ”的內(nei) 涵。如今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已不僅(jin) 僅(jin) 是石窟,不僅(jin) 僅(jin) 是北魏王朝雕刻的數萬(wan) 餘(yu) 尊佛像。
在傳(chuan) 承與(yu) 保護雲(yun) 岡(gang) 文物、挖掘與(yu) 弘揚其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與(yu) 完善雲(yun) 岡(gang) 大景區的過程中,雲(yun) 岡(gang) 石窟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但又在不斷創新。
借助數字化保護應用等新技術,一批雲(yun) 岡(gang) 石窟文物得以修複和展陳,不斷喚醒石頭裏存在的生命,讓石窟藝術變得可移動、可複製、更親(qin) 近,探索出了一條數字化研究、保護、開發利用之路。
在張焯看來,雲(yun) 岡(gang) 石窟是一個(ge) 固定的地理位置,而“大雲(yun) 岡(gang) ”是個(ge) 大概念,要以雲(yun) 岡(gang) 石窟這個(ge) 知名旅遊品牌為(wei) 中心帶動一片景區的發展。雲(yun) 岡(gang) 大景區必須是發展的,必須是麵向未來、奇思妙想的創新之地。
目前,“大雲(yun) 岡(gang) ”將納入的35處文化遺跡中的一部分直接歸入雲(yun) 岡(gang) 石窟景區,比如魯班窯石窟、觀音堂等,距離雲(yun) 岡(gang) 石窟近,藝術形式相似,景點曆史跨度從(cong) 春秋時期到民國時期。將另外一部分遺跡歸入自建景區,完善景區間交通、住宿、飲食、文創等基礎設施,打造高質量的“大雲(yun) 岡(gang) ”景區。
“必須站在引領世界文化的高度,對現有景區進行全麵擴容升級。”正如大同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建設“大雲(yun) 岡(gang) ”景區的基礎上,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開拓整條古道,打通朔州右玉、內(nei) 蒙古和林格爾到呼和浩特一線旅遊景區。讓這些曾經屬於(yu) 北方邊塞文化區的城市,聯合發力,建設成為(wei) 中國北方特色邊塞文化長廊。(馬靜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