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旅遊滿意在山西 見聞·訪談·體驗】“非遺文創化 山西頂呱呱”

發布時間:2023-11-02 15:06:00來源: 山西日報

  沉浸式戲曲演出、非遺大師絕活展示、燈光夜市、文玩地攤……尤其在周末,省城萬(wan) 柏林區小井峪文化產(chan) 業(ye) 園內(nei) 熱鬧非凡。作為(wei) 第六屆山西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分會(hui) 場,文玩、非遺文創、奇石、書(shu) 攤、根藝、古錢幣、工藝品、書(shu) 畫、民俗、演藝、特色小吃等同時開展,絕活絕技高潮迭起,晉韻晉味撲麵而來。

  “這幾天,來館內(nei) 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們(men) 在這裏可以欣賞到各類非遺原創和文創產(chan) 品,了解到山西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體(ti) 驗到傳(chuan) 統技藝的精妙。”10月22日,位於(yu) 文化產(chan) 業(ye) 園的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創館早早開門迎客,山西工美產(chan) 業(ye) 聯盟活動負責人胡曉宇嗓子沙啞,他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忙歸忙,累歸累,看到遊客對非遺文化的喜愛,聽到遊客發出的由衷讚歎,就會(hui) 不自覺地精神起來。

  來自深圳的遊客趙尚文是地質係統退休幹部,酷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尤其喜歡非遺文化和文創產(chan) 品。一大早,他就來到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創館。他說:“我就是衝(chong) 著山西的非遺文化來的,今天真是大開眼界。這些選材精良、製作精美、技藝精湛的非遺產(chan) 品著實令人喜愛,山西之旅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山西文化的魅力。非遺文創化,山西頂呱呱。”

  時間尚早,人還不多,趙尚文給記者當起了解說員。“你看這漆器多漂亮,顏色豐(feng) 富,光可鑒人;那邊是百工百業(ye) 手工作坊展示,看過之後就會(hui) 詳細了解非遺產(chan) 品的精湛技藝與(yu) 製作流程。這裏還有晉酒、晉藥、晉醋、晉藝、晉風、晉韻、晉味、晉茶八大‘晉字’品牌和山西推光漆器產(chan) 業(ye) 、玻璃陶瓷產(chan) 業(ye) 、金屬工藝產(chan) 業(ye) 、珠寶首飾產(chan) 業(ye) 、晉作家具產(chan) 業(ye) 、織造服飾產(chan) 業(ye) 、紙藝包裝產(chan) 業(ye) 、文房四寶產(chan) 業(ye) 、民間工藝產(chan) 業(ye) 、雕塑產(chan) 業(ye) 等山西十大特色產(chan) 業(ye) 的講解和展示。”

  走過主題區域,看過百工百業(ye) 手工作坊,領略過特色產(chan) 業(ye) 風采後,趙尚文意猶未盡地對胡曉宇說:“今後有新的非遺文創化產(chan) 品,麻煩給我拍張照片來。”

  山西曆史文化內(nei) 容豐(feng) 富,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眾(zhong) 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被完整地保留、傳(chuan) 承下來,至今依舊在山西人的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

  省文旅廳原巡視員、第七屆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李榮鋼向記者介紹:“我們(men) 已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宣傳(chuan) 推廣並重並舉(ju) 的新時代,到了非遺傳(chuan) 統工藝的文化價(jia) 值和科技經濟價(jia) 值互促共興(xing) 的新時代。用什麽(me) 方式和途徑惠及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最大限度地體(ti) 現出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使命和責任。”

  如今,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創館在線上和線下集展、演、銷、產(chan) 、學、研功能於(yu) 一身,業(ye) 已形成山西規模最大、品類最全、規格最高的山西省工美行業(ye) 產(chan) 品集聚的省級展銷平台。館內(nei) 集中展示了山西工藝美術企業(ye) 、工藝美術大師以及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原創作品和文創產(chan) 品。同時,還同各市合作,把分布在各市縣的專(zhuan) 業(ye) 展館按標準化、專(zhuan) 業(ye) 化進行改造升級,形成了輻射聯動連鎖展示展演展銷的聯合體(ti) ,成為(wei) 當地文化旅遊的新地標、新IP、新景觀。

  10時許,趙尚文拎著幾個(ge) 手提袋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從(cong) 非遺文創館走了出來,“今天我買(mai) 了好多非遺產(chan) 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平遙推光漆器。這是一件天然大漆的首飾盒,用料考究、製作精美。”

  整整一上午,進出非遺文創館的遊客川流不息,正如趙尚文所說,人們(men) 來這兒(er) 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段旅程,而是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次零距離接觸,平時不為(wei) 人知、甚至是難以想象的非遺技藝,在這裏變得觸手可及。(記者範瑉菲)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