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久輝:甘當新時代的“牛倌”
20多年前,大學畢業(ye) 的崔久輝躊躇滿誌,一心要把所知所學應用到實踐之中,為(wei) 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事業(ye) 作出一番大的貢獻。
可現實卻給這個(ge) 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澆了一盆冷水。踏入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謝爾塔拉農(nong) 牧場有限公司牛棚中的那一刻,他甚至有些懵——象牙塔和現實的差距著實有些大。牛棚裏幾百頭牛呼出的熱氣瞬間讓戴著眼鏡的他眼前模糊一片;牛尿味衝(chong) 進鼻腔,嗆得有些反胃;稍不留神,還會(hui) 踩上一坨黏膩膩的牛糞……
這環境也忒差了吧!難道我要在這裏待一輩子?一個(ge) 人看出了崔久輝的疑慮,拍拍他的肩膀說:“別看這些牛的生活環境還不盡如人意,卻是大名鼎鼎的三河牛啊。希望你這大學生能讓它們(men) 作出更大的貢獻。”說這話的人叫郝武漢,是謝爾塔拉農(nong) 牧場公司迄今為(wei) 止唯一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的職工。
“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這個(ge) 行業(ye) ,就要腳踏實地幹出一番事業(ye) 。”自此,崔久輝一頭紮進了牛棚,專(zhuan) 心致誌地和牛打起了交道。
三河牛看著好養(yang) ,但要養(yang) 好著實不易。吃什麽(me) 長肉,喂什麽(me) 出奶,牛糞幹或稀是哪裏出現了問題,配種在什麽(me) 時候最合適……每一項指標都需要潛心研究,來不得半點疏忽。20多年過去了,崔久輝由初出茅廬的“菜鳥”成了三河牛養(yang) 殖的專(zhuan) 家,多次參與(yu) 國家級、自治區級課題,發表專(zhuan) 業(ye) 論文25篇。
在崔久輝看來,三河牛研究已有68年曆史,共培育了8個(ge) 家係,但走向規模化、規範化是在黨(dang) 的十八大之後。
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集團對崔久輝這樣的專(zhuan) 家型人才高度重視,特批準成立了“崔久輝創新工作室”。這個(ge) 團隊有11人,都是農(nong) 牧場公司的三河牛育種擴繁的技術骨幹。他們(men) 把三河牛產(chan) 業(ye) 發展、品種培育作為(wei) 工作室發展的主基調,以三河牛種質創新工作為(wei) 抓手,著力推進三河牛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
“崔久輝創新工作室”編寫(xie) 出《三河牛規模化養(yang) 殖技術集成》,詳細分解規模化養(yang) 殖三河牛的各個(ge) 關(guan) 鍵節點,將牧場各部門、各生產(chan) 環節關(guan) 鍵點統一規範管理,生產(chan) 人員隻需要按規程執行即可;在基礎設施投入方麵,升級了現有凍精生產(chan) 實驗設備,強化凍精製作技術,確保種源質量;在核心群三河牛質量提升方麵,應用胚胎移植技術,生產(chan) 、移植三河牛胚胎300枚,加快優(you) 良群體(ti) 擴繁進程,提高繁殖效率;重點部署種公牛站、核心育種場育種數據收集工作,對曆年來種公牛係譜檔案按照三河牛8大家係歸檔。
“崔久輝創新工作室”首創了呼倫(lun) 貝爾高寒地區犢牛島應用技術,有效解決(jue) 了封閉采暖圈舍通風不暢而造成的氨氣濃度高、濕度大等相關(guan) 問題,降低了發病率,提高了犢牛成活率。同時,升級了現有凍精生產(chan) 實驗設備,強化凍精製作技術,提高三河牛凍精活力,平均凍精活力達到40%以上。
如今,呼倫(lun) 貝爾地區三河牛存欄10萬(wan) 頭,基礎母牛存欄6萬(wan) 頭;三河牛核心群泌乳牛平均單產(chan) 達7噸;18月齡閹牛育肥後屠宰率達到55%,淨肉率46%,育肥期日增重1.35千克以上……2022年,謝爾塔拉農(nong) 牧場公司被認定為(wei) 首批“科創中國”三河牛創新基地,“崔久輝創新工作室”躋身全國農(nong) 林水利氣象係統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建設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給內(nei) 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既是火炬,照亮前路,也是鞭策,鼓勵我們(men) 奮勇前行。”現在的崔久輝是謝爾塔拉農(nong) 牧場公司的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但他不太願意別人用職務來稱呼自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我願意在總書(shu) 記的指引下,當好新時代的‘牛倌’。”(記者 李玉琢 海拉爾區融媒體(ti) 中心記者 徐俊峰 王鵬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