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
近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內(nei) 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4位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分享紮根一線矢誌創新的奮鬥故事、共話科學家精神,並就有關(guan) 問題回答媒體(ti) 記者提問。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從(cong) 事基礎科研工作就意味著要坐得住冷板凳。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精神,是指引我們(men) 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內(nei) 蒙古醫科大學教授肖瑞長期紮根一線潛心科研、悉心育人,不僅(jin) 為(wei) 提升內(nei) 蒙古遺傳(chuan) 性疾病等疑難雜症的診斷水平貢獻積極力量,還通過各類科普和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為(wei) 基層廣大群眾(zhong) 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ang) 。
“骨科大夫不是簡單的‘匠人’,脊柱外科技術要求高、風險大,一個(ge) 既懂得科學研究又能開展手術的醫生才是合格的。”內(nei) 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邢文華解決(jue) 了多項脊柱外科領域的技術難題,並將數字化技術應用於(yu) 脊柱外科疾病術前規劃的基礎研究和臨(lin) 床應用中,提高了診療效果,為(wei) 健康內(nei) 蒙古建設添薪加柴。
“從(cong) 廣東(dong) 到新疆再到內(nei) 蒙古,哪裏需要,我就去哪裏。我和團隊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傾(qing) 注到工作中,傾(qing) 注到高質量建設內(nei) 蒙古鈾礦大基地、打造中國‘新鈾都’的光榮事業(ye) 上。”中核內(nei) 蒙古礦業(ye) 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傳(chuan) 飛18年紮根鈾礦山生產(chan) 一線,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鈾礦采冶事業(ye) 。他和團隊聚焦內(nei) 蒙古在砂岩型鈾資源開采過程中存在的諸多難題,潛心技術攻關(guan) ,取得了多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
“農(nong) 業(ye) 領域科學研究的價(jia) 值,既體(ti) 現在對知識、真理的追求,寫(xie) 好創新論文,也要讓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進人民群眾(zhong) 福祉。”自治區農(nong) 牧業(ye) 科學院研究員於(yu) 海峰從(cong) 向日葵資源創新和遺傳(chuan) 育種的學科帶頭人成長為(wei) 國家特色油料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副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把科研成果有效應用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提升了向日葵的市場競爭(zheng) 力。
據悉,為(wei) 進一步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ge) 麵向”,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科協、科技廳、國防科工辦在全區範圍內(nei) 組織開展了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選活動,最終20位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上榜。他們(men) 來自內(nei) 蒙古理、工、農(nong) 、醫等各學科各領域,是紮根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在科學研究、技術攻關(guan) 、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為(wei) 助力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力量。(記者 白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