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揚州大學土壤修複公益團隊:改良土壤 平衡養分

發布時間:2023-11-20 10:5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揚州大學土壤修複公益團隊——改良土壤 平衡養(yang) 分(點讚新時代)

  這段日子,江蘇省揚州市沙頭鎮人民灘村的種植戶趙成億(yi) 正忙著清理葡萄園,為(wei) 整枝修剪與(yu) 施用基肥做準備。

  “今年種植的6棚陽光玫瑰,不到一個(ge) 月就賣完了。收成這麽(me) 好,多虧(kui) 了揚州大學的‘土壤醫生’。”2020年底,趙成億(yi) 租了別人種了五六年的大棚開始種葡萄,辦法試了不少,但一直不掛果。正當趙成億(yi) 一籌莫展之際,鎮上通知請了揚州大學土壤修複的專(zhuan) 家錢曉晴來做講座。

  2018年,揚州大學成立公益團隊,致力於(yu) 農(nong) 田土壤修複。每年,他們(men) 都會(hui) 不定期聯合農(nong) 業(ye) 主管部門或行業(ye) 協會(hui) ,下鄉(xiang) 幫助中小農(nong) 戶免費解決(jue) 大棚土壤修複、測土配方與(yu) 精準施肥等問題。團隊成員主要是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環境專(zhuan) 業(ye) 的在讀研究生,身為(wei) 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的錢曉晴是指導老師之一。

  “大家一般認為(wei) ,按照標準每年足量施肥,作物就會(hui) 長得旺,這在大棚種植前三年問題不大。但三年一過,因為(wei) 大棚缺少雨水淋洗,肥料等隨蒸發水移到土壤表層,日漸在表層積累,大家會(hui) 誤以為(wei) 土地缺肥並加大施肥量,結果就會(hui) 陷入‘越施肥越不長,越不長越施肥’的怪圈。”講座上,錢曉晴一邊講解,一邊向農(nong) 戶展示案例。趙成億(yi) 聽著茅塞頓開:“這不跟我家的情況一樣?”

  “推測是土壤的問題,一會(hui) 兒(er) 請我們(men) 的‘土壤醫生’過去看看。”在答疑環節,聽了趙成億(yi) 的情況,錢曉晴說。

  當天,一位“土壤醫生”來到趙成億(yi) 家的葡萄園,在不同的點位取土、裝袋,之後帶回實驗室化驗。

  一周後,趙成億(yi) 接到錢曉晴的電話,檢測結果出來了,土壤鹽分含量明顯超標,還缺乏微量元素硼。錢曉晴解釋,這是土壤營養(yang) 過剩的表現,可以通過修複讓土壤的養(yang) 分恢複平衡。

  “明天我去你地裏看一下,順便給你帶點兒(er) 肥,你可以先拿一畝(mu) 地試試。”第二天,錢曉晴帶著幾名學生來到趙成億(yi) 家,並帶來了一些菌劑和一包自製的秸稈肥料,手把手教他如何使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結果讓趙成億(yi) 喜出望外:“試驗田裏沒那麽(me) 多綠藻了,也鬆軟多了,葡萄樹長出了健康的根係。”團隊師生進一步指導他,可以買(mai) 黃豆加工下腳料自己配肥料,並教給他製作方法,用於(yu) 修複其他地塊。

  “不僅(jin) 要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問題,還得想辦法幫他們(men) 花小錢辦大事。”為(wei) 了解決(jue) 農(nong) 民試用肥料的問題,錢曉晴帶著同學們(men) 用爛樹葉、秸稈堆肥。有願意試用的,就免費送一包,要是用得好,就把堆肥方法告訴對方。

  5年來,公益團隊的足跡已遍布10多個(ge) 省份,累計指導修複農(nong) 田2萬(wan) 餘(yu) 畝(mu)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