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雄小學生 同上一堂課
原標題:京雄小學生 同上一堂課
京雄小學生 同上一堂課
——雄安史家胡同小學“雙師課堂”現場探訪
“各位北京史家和雄安史家的同學們(men) ,今天我們(men) 用一種特殊的形式,隔空連線上一節‘雙師課’,講一講神話故事《精衛填海》……”
11月6日14時40分,雄安史家胡同小學錄播教室裏,四年級語文老師張亞(ya) 芳攜手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李洋老師,開啟了她的首場“雙師課堂”。
環顧教室,大屏幕、收音器、麥克風、攝像頭……各式各樣的多媒體(ti) 設備將這間教室變得很“智慧”:京雄兩(liang) 地的師生可以隔著屏幕對話,同步開課、實時互動。
教室前方的黑板前,一塊大大的顯示屏被分為(wei) 好幾個(ge) 場景:教學板書(shu)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師生以及雄安史家胡同小學的師生。細心觀察你會(hui) 發現,兩(liang) 地的學生課桌都是一模一樣。
整堂課被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段落,分別由張亞(ya) 芳、李洋來主講。其間,屏幕兩(liang) 端的同學們(men) 都可以舉(ju) 手回答問題,還相互點評、相互啟發。
“精衛從(cong) 遙遠的西山上,銜著小小的石頭和木頭,一路飛往東(dong) 海,它可能會(hui) 遇到怎樣的困難?先請雄安的小朋友們(men) 來講講。”“我覺得它會(hui) 遇到狂風和海浪……”
“北京的同學們(men) ,對於(yu) 雄安的同學講的故事,你們(men) 有什麽(me) 建議?”“我覺得他講得非常流利,我想給他提個(ge) 建議:精衛長什麽(me) 樣子再講清楚一些……”
“雖然生活在兩(liang) 座城市,但通過這樣的方式極大拉近了距離。”張亞(ya) 芳說,這堂課她準備了好多天。其間,她和北京的李洋老師在線上進行了6次教研,精心設計課堂上的每一個(ge) 環節。
“我很珍惜來雄安工作的機會(hui) ,在這裏平台更大,學到的東(dong) 西更多。”張亞(ya) 芳告訴記者,她原來就職於(yu) 保定市蠡縣第二實驗小學,擁有20年語文教學經驗,曾被評為(wei) 保定市小學語文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保定市名師等。
雖然自身是一位從(cong) 業(ye) 多年的優(you) 秀教師,張亞(ya) 芳還是對北京史家胡同小學成熟的教研體(ti) 係嘖嘖稱讚:“小學語文的教學,北京的老師是按照單元整體(ti) 設計、整體(ti) 把握,使學生學習(xi) 目標更加明確。‘雙師課堂’的開展大大帶動了京雄兩(liang) 地教師的深度教研,讓我們(men) 在實踐中拓寬教學視野,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
據悉,北京史家胡同小學派出“3+1”團隊(1名執行校長、2名校長助理常駐,1名副校長每月定時到新區)進駐雄安,並為(wei) 雄安校區的每一位教師配備了指導教師,實施一對一專(zhuan) 業(ye) 導師培養(yang) 模式。
張亞(ya) 芳在北京的指導教師叫趙蘋,對她的指導非常細致。“趙老師設計了試卷分析表格,專(zhuan) 門統計學生每道題得失分情況,我直接把表格‘移植’過來使用,對學生有了更全麵的了解。”張亞(ya) 芳說。
“我們(men) 在教材、教研活動中,最大程度保持與(yu) 北京的一致性,組織開展雙向教研活動,幫助雄安校區的年輕教師快速成長。”來自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雄安史家胡同小學校長助理化國輝介紹,本學期他們(men) 計劃為(wei) 3至5年級的學生開設18節“雙師課堂”,采用現代信息化手段讓雄安與(yu) 北京兩(liang) 地的孩子們(men) “同上一堂課”,互促交流、共同進步。(記者解麗(li) 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