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聚焦山東:來了一位“業務院長”,盤活一家鄉鎮衛生院

發布時間:2023-12-07 15:1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山東(dong) 從(cong) 上級醫院選拔“業(ye) 務院長”,到鄉(xiang) 鎮衛生院開展幫扶

  把優(you) 質醫療服務送到基層

  本報記者 李 蕊

  核心閱讀

  建設特色專(zhuan) 科,提升技術水平;引進急需人才,促進學科發展;完善轉診流程,暢通轉診渠道……為(wei)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山東(dong) 省啟動“業(ye) 務院長”試點,從(cong) 二級及以上醫院選派業(ye) 務骨幹到鄉(xiang) 鎮衛生院擔任“業(ye) 務院長”,開展全麵幫扶,惠及廣大群眾(zhong) 。

  隔三差五的眩暈,十幾年的老毛病,不打針不吃藥,去鎮衛生院做了幾次治療,竟慢慢康複了。這令山東(dong) 省廣饒縣大碼頭鎮東(dong) 雷埠村村民劉健美感到不可思議:“多虧(kui) 縣裏來的專(zhuan) 家!”

  劉健美口中的專(zhuan) 家,正是廣饒縣選派到鎮衛生院的“業(ye) 務院長”杜子強。

  為(wei)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2018年,山東(dong) 省啟動“業(ye) 務院長”試點,從(cong) 二級及以上醫院選拔業(ye) 務骨幹到鄉(xiang) 鎮衛生院擔任“業(ye) 務院長”,開展兩(liang) 年“造血式”幫扶。2019年,這一工作在全省推開,截至目前,已累計選派6批1900餘(yu) 名“業(ye) 務院長”,惠及群眾(zhong) 62.8萬(wan) 餘(yu) 人次。

  迎來這批專(zhuan) 家後的小鎮衛生院有了哪些改變?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強化技術幫扶

  建立特色專(zhuan) 科

  不久前,劉健美的老毛病又犯了,感覺惡心想吐。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鎮衛生院來了一位專(zhuan) 家,她便慕名而去。

  大碼頭鎮是廣饒縣最偏遠的鄉(xiang) 鎮,去往縣城就診不便。從(cong) 前,每次眩暈,劉健美都以為(wei) 是頸椎病惹的禍,便去村衛生室輸液,卻遲遲不見好。今年6月,廣饒縣人民醫院神經內(nei) 科醫生杜子強作為(wei) “業(ye) 務院長”,被派到大碼頭中心衛生院開展幫扶。

  在家人的攙扶下,劉健美踉踉蹌蹌地來到鎮衛生院,做過各項檢查後,發現一切指標正常。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經杜子強一番診斷,“謎底”終於(yu) 揭開了——原來,劉健美患的是耳石症。

  杜子強迅速對其進行手法複位,根據耳石脫落的方位,扶著她的頭,連續做了幾個(ge) 動作:起來、躺下、頭部扭轉……半小時後,“迷路”的耳石顆粒回到了前庭裏,劉健美的眩暈症狀基本消失。

  按照山東(dong) 省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醫院特色專(zhuan) 科建設要求,各“業(ye) 務院長”根據自己及派出單位的特長,積極開展創建工作。杜子強立足自身優(you) 勢,發揮傳(chuan) 幫帶作用,在鎮衛生院內(nei) 科中成立眩暈組,重點傳(chuan) 授耳石症診斷和治療方法,並在醫院“國醫堂”門診中開設了有助於(yu) 耳石症恢複的前庭康複訓練。

  “手法複位,醫生對方向、躺姿都要有精確的把握。”杜子強邊治療,邊教學。目前,鎮衛生院眩暈組成員已掌握部分耳石症的診斷和複位手法,周邊鎮街50餘(yu) 名耳石症患者在這裏得到治療。

  “在廣饒縣,跟杜子強一樣的‘業(ye) 務院長’共有8名,他們(men) 在基層衛生院建立疼痛、肛腸等18個(ge) 特色專(zhuan) 科,帶動醫療業(ye) 務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廣饒縣全民健康保障中心主任呂揚說。

  目前,通過“業(ye) 務院長”下沉基層,山東(dong) 省已建成特色專(zhuan) 科近1800個(ge) ,培養(yang) 內(nei) 、外、婦、兒(er) 、中醫等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6500餘(yu) 名。

  推動規範管理

  提升服務能力

  盡管做了心理準備,趙以剛還是“吃了一驚”:“本想到基層‘大顯身手’,可真來了,才體(ti) 會(hui) 到現實的不易。”

  為(wei) 啥這麽(me) 說?原來,趙以剛是臨(lin) 沂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2019年,被選派到河東(dong) 區八湖鎮衛生院任“業(ye) 務院長”。“鎮衛生院說有‘大型設備’,結果一瞧,是一台用了5年的X線拍片機、一台用了10年的彩超機,拍出的片子分辨率低,隻能看到模糊的人影,全院連一台心電監護儀(yi) 都沒有。”趙以剛說。

  不久後,趙以剛接了第一場手術,可僅(jin) 有一台額燈、一台瓦燈,手術很難開展。“沒辦法,我們(men) 隻能開上小車,到周邊醫院去借。”趙以剛說。但“借”並非長久之計。趙以剛冷靜下來,決(jue) 定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解決(jue) 資金問題。“鎮衛生院多以全科業(ye) 務為(wei) 主,像耳鼻喉這種則屬於(yu) 比較精細的專(zhuan) 科了,由於(yu) 過去缺少此領域的人才,也就不會(hui) 購買(mai) 相應的設備;依托‘業(ye) 務院長’人才資源下沉,鎮衛生院有了治療能力,當前首先是要解決(jue) 醫療設備問題。”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八湖鎮衛生院引進了一套先進的耳鼻喉治療設備。

  兩(liang) 年來,八湖鎮衛生院通過這種方式,先後引進高清腹腔鏡、耳鼻喉綜合治療台、鼻內(nei) 窺鏡係統等診療設備,診斷能力顯著提高。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任重道遠,幫扶結束後,如何確保成效可持續?山東(dong) 推動從(cong) 單純技術幫扶向技術、培訓、管理等全麵幫扶轉變,通過“業(ye) 務院長”建起“管長遠、利長久”機製,鄉(xiang) 鎮衛生院走上規範化管理軌道。“既要優(you) 化管理機製,建立健全科室規章製度、完善各種醫療文書(shu) ,保證醫療工作規範化、標準化,也要創新實施人事管理製度改革,實施全員競爭(zheng) 上崗,激發內(nei) 部活力。”趙以剛說,“此外,還要破解人才掣肘,引進急需人才,促進學科發展。”

  2019年以前,八湖鎮衛生院學科單一、人才匱乏。趙以剛通過申請政府事業(ye) 編招聘、編外招聘、急缺人才自主招聘等人才引進方式,先後引進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學科帶頭人,衛生院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發揮紐帶作用

  暢通轉診通道

  “快!快!有大夫嗎?”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中心衛生院的走廊裏,突然傳(chuan) 來急促的呼救聲。

  一位患者的臉正漲得通紅,氣喘籲籲,咳嗽不止。薛城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nei) 科主治醫師、陶莊鎮中心衛生院“業(ye) 務院長”宋偉(wei) 初步診斷後,發現患者情況危急,迅速開啟遠程醫療會(hui) 診。

  陶莊鎮地處薛城北部,患者到縣城距離遠、就醫難。2022年7月,宋偉(wei) 擔任陶莊鎮中心衛生院“業(ye) 務院長”後,充分發揮紐帶作用,積極與(yu) 派出單位溝通協調,與(yu) 薛城區人民醫院建立起醫共體(ti) ,暢通了雙向轉診渠道。

  “抗感染、減輕平喘的藥物都用了,還是咳嗽,有什麽(me) 指導意見嗎?”屏幕前,宋偉(wei) 著急詢問道。

  “患者年齡大、基礎病多,如果飲食條件再跟不上,不排除會(hui) 進一步加重導致重症肺炎的可能,建議抓緊轉移到這邊。”研判後,薛城區人民醫院專(zhuan) 家答複。不一會(hui) 兒(er) ,由宋偉(wei) 協調建立的薛城區人民醫院駐陶莊鎮中心衛生院千山120站點的救護車趕來。

  截至目前,薛城區累計轉診患者428人次。“在省裏統一部署下,‘業(ye) 務院長’們(men) 立足工作實際,積極推進縣域醫共體(ti) 組建工作。碰到疑難雜症、急難問題,可遠程與(yu) 縣級醫院專(zhuan) 家醫生溝通探討,打破了空間、科室壁壘。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men) 進一步暢通醫共體(ti) 內(nei) 部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完善急救轉診流程,縮短了就醫時間,保障了生命安全。”薛城區衛健局副局長張凱說。

  “業(ye) 務院長”下基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率逐步提高。“周邊村有一名骨科患者,原本在縣城住院,離家遠、花費多,家人每天兩(liang) 頭跑;聽說專(zhuan) 家來鎮上坐診,便轉回老家,就近做康複,既看得好病,又節省開支,家人也不用來回折騰了。”宋偉(wei) 說,“醫共體(ti) 好比‘大手’牽‘小手’,我們(men) 的職責,就是讓這兩(liang) 隻手緊緊握在一起,讓基層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you) 質、連續的醫療服務。”

  “未來,我們(men) 將進一步完善選派製度,結合‘業(ye) 務院長’專(zhuan) 業(ye) 所長,對派出單位、‘業(ye) 務院長’和被幫扶衛生院實現精準匹配,建立長效工作機製,造福一方百姓。”山東(dong) 省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馬立新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7日 第 13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