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新事)

發布時間:2023-12-15 15:2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層次豐(feng) 富的木雕,精致華麗(li) 的竹編燈飾,簡約精美的藍印花布……浙江省東(dong) 陽市匯聚了272名非遺傳(chuan) 承人、150個(ge) 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為(wei) 了保護傳(chuan) 承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東(dong) 陽市推出“傳(chuan) 承人守護村莊行動”。藍印花布東(dong) 陽市級傳(chuan) 承人、三單鄉(xiang) 林棲投資打造了大型文旅項目林棲三十六院,“既能回報家鄉(xiang) ,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家門口增收,又能讓更多人感受非遺魅力,一舉(ju) 多得。”

  項目帶動村民鼓腰包。三單鄉(xiang) 三單村村民單誌強算起收入賬,“今年土地流轉、房屋租金收入16萬(wan) 多元,妻子參與(yu) 項目管理能掙7萬(wan) 元,兒(er) 子在項目基地幹財務,能收入6萬(wan) 元。”

  一間間非遺手工作坊,集聚起藍染、藍印花布、銀器、木藝等多類非遺項目。昔日老房屋化身非遺博物館、非遺主題民宿等。三單鄉(xiang) 鄉(xiang) 長朱駿義(yi) 介紹,截至目前,林棲三十六院一期項目帶動就業(ye) 500多人,年人均增收2萬(wan) 元,吸引遊客超10萬(wan) 人次。

  遊客進村,山貨出鄉(xiang) 。林棲三十六院項目通過“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等模式,創立了“雙喜”藍印花布等非遺產(chan) 品品牌和“五穀豐(feng) 登”農(nong) 特產(chan) 品品牌,通過電商拓寬銷售渠道。“項目去年帶動村集體(ti) 收入超過100萬(wan) 元,帶動全村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200多萬(wan) 元,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越幹越有信心。”三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單立良說。

  非遺之光照亮東(dong) 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目前全市共打造非遺工坊18家,月均產(chan) 值超8000萬(wan) 元,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3000餘(yu) 人,非遺文旅項目去年接待遊客超280萬(wan) 人次,僅(jin) 門票收入就達1.4億(yi) 元。

  扶持政策握指成拳,精準發力。作為(wei) 省級傳(chuan) 統民居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保護區和“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東(dong) 陽市紮實推進非遺工坊集聚區建設,通過拓展“非遺+產(chan) 業(ye) ”路徑,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市裏從(cong) 資金、培訓、場地等方麵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hui) 參與(yu) ’的非遺工坊,加快推進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東(dong) 陽市財政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趙鋒介紹。

  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東(dong) 陽搭建政校企合作橋梁,構建創新型協同育人模式。企業(ye) 出資800餘(yu) 萬(wan) 元,財政獎補100萬(wan) 元,建設中央美術學院駐東(dong) 陽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在市域院校開設工藝美術專(zhuan) 業(ye) ,招收學生近400人。橫店影視基地與(yu) 木雕、古宅等非遺研學基地抱團發展。“通過融合創新,非遺得以保護傳(chuan) 承、發揚光大。”東(dong) 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吳海剛說。

  “積極推動非遺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持續增強鄉(xiang) 村發展活力。”東(dong) 陽市委書(shu) 記樓琅堅說,下一步將持續完善鄉(xiang) 土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非遺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鼓勵傳(chuan) 承人參與(yu) 院校學習(xi) 和企業(ye) 生產(chan) ,提升他們(men) 的創新創造活力和傳(chuan) 承發展能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