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起來 精神“富”起來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
從(cong)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足石刻到“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從(cong) 風光旖旎的南濱路到滿目蒼翠的枇杷山,從(cong) 飛簷翹角的古老會(hui) 館到精彩紛呈的文博展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當代,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曆久彌新,為(wei) 我們(men) 的生活賦能添彩。
連日來,記者走訪調研發現,重慶越來越多的文物通過融入生活、回歸社會(hui) 、服務人民而“活”起來。
凝聚各方力量
為(wei) 文物保護“把脈問診”
文物不僅(jin) 是曆史絕唱,也是時代回響。如何更好地保護、傳(chuan) 承文物?今年,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文物專(zhuan) 家匯聚重慶,分享了不少“金點子”。
8月19日,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大足區開幕,來自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爾、挪威、英國等國的石窟寺領域專(zhuan) 家學者匯聚一堂,共話石刻保護之路。
大足石刻,這顆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如何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不少專(zhuan) 家分享了真知灼見。
“石窟寺保護需要一大批跨行業(ye) 、跨領域、跨學科的高水平專(zhuan) 家參與(yu)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說。
歲月無情,數字化技術卻能讓文物容顏“永駐”。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在人們(men) 對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需求越來越旺盛的背景下,數字化資源變得越來越重要,“數字化技術可助力石窟寺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閉幕一個(ge) 多月後,重慶又迎來一場文物領域盛會(hui) 。9月27日,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文物保護技術裝備研討會(hui) 在重慶舉(ju) 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等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高新技術裝備持續賦能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與(yu) 路徑。
正所謂“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重慶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方麵也注重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申報合力。
今年,四川省文物局、重慶市文物局將包括武勝城遺址在內(nei) 的川渝20座山城遺址納入川渝宋元山城體(ti) 係,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此外,白鶴梁題刻與(yu) 埃及尼羅河水尺也啟動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
正如市文化旅遊委黨(dang) 委委員、副主任幸軍(jun) 所說:“在白鶴梁申遺對比研究的過程中,我們(men) 曾把尼羅尺作為(wei) 對比對象。而現在,我們(men) 變成了一起努力的夥(huo) 伴。”
喚醒文物建築
打造高品質文化空間
保護文物並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要合理利用,給人民群眾(zhong) 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yang) 。
11月30日,蒙蒙細雨中,位於(yu) 南岸區南濱路的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卜內(nei) 門洋行舊址向公眾(zhong) 開放。同日,由長江重慶航道局主辦的“川流——川江航道百年絞灘文化展”在此開展。
卜內(nei) 門洋行建於(yu) 1915年,整體(ti) 建築為(wei) 青磚牆體(ti) ,小青瓦屋麵,圓弧形石砌拱門,看起來莊重雅致。步入其中,川江人民戰灘鬥水、搏風擊浪的奮鬥史以新穎的展陳形式呈現在公眾(zhong) 麵前,讓人印象頗深。觀展之餘(yu) ,還可透過拱門,眺望長江和渝中半島美景,感受重慶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城市風貌。不遠的將來,這裏有望引進咖啡等業(ye) 態,讓公眾(zhong) 在江風中品味歲月醇香。
從(cong) 卜內(nei) 門洋行舊址步行約15分鍾,即可到達今年國慶節前夕正式亮相的重慶開埠遺址公園。
重慶開埠遺址公園堅持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並重,保護性修繕立德樂(le) 洋行舊址群等8處文物保護建築、2處優(you) 秀曆史建築,複建老舊建築7棟。精心打造重慶首個(ge) 開埠曆史陳列館,廣泛征集開埠時期文獻、照片、老物件等,充分利用數字化、科技化手段,講述重慶城市百年嬗變。
來過重慶開埠遺址公園的市民能夠明顯感受到,這裏既有傳(chuan) 統韻味,又有潮流風尚。非遺小吃、特色中餐、輕餐酒吧、成渝文創、Livehouse等綜合業(ye) 態,為(wei) 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娛樂(le) 休閑和飲食等服務。
讓我們(men) 把目光轉移到重慶西北部的潼南,也能看到市民對高品質文化空間的追捧。
今年國慶節前夕,潼南區博物館正式開館運行。該館由原大佛糧倉(cang) 改建而成,毗鄰潼南大佛寺國家AAAA級景區,是一座小而精、小而美的綜合性博物館。據統計,中秋國慶假期,該館日均接待觀眾(zhong) 近6000人次。
“博物館開館後,老百姓多了遊玩的地方,還可以全方位了解家鄉(xiang) 的曆史文化。”帶著女兒(er) 參觀潼南區博物館後,市民陳春容收獲滿滿。
豐(feng) 富文化生活
滋養(yang) 市民精神世界
如何讓曆史文化沁人心脾,讓市民更親(qin) 近文物?重慶作出不少探索。
首先,舉(ju) 辦講座。如今,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枇杷山書(shu) 院、湖廣會(hui) 館渝州書(shu) 院等地定期舉(ju) 辦講座,邀請文物專(zhuan) 家、曆史學者等和市民麵對麵交流,幫助市民讀懂“何以重慶”。焦青雲(yun) 是甘肅人,已在渝工作4年。她在枇杷山書(shu) 院聆聽“發現重慶”曆史文化大講堂講座後說:“了解巴渝文化,讓我對這片土地更有感情。”
其次,開展研學。“課本裏的曆史有些冷冰冰的,通過動手體(ti) 驗和實地參觀,讓我感受到曆史其實是有溫度的。”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體(ti) 驗“重慶文物考古探索之旅”後,學生曠清徽說。除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多家博物館也在研學上下功夫。8月18日下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係列精品課程《巴蜀漢代生活》、銅梁區博物館“沿涪江而上”研學活動收官,青少年在豐(feng) 富活動中深度感受博物館魅力;當晚,重慶自然博物館“神獸(shou) 奇妙夜”活動拉開帷幕,夜間探秘博物館實乃妙趣橫生。幾天後,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開州博物館等也推出研學活動,受到市民追捧。
再次,不斷破圈。博物館不僅(jin) 給公眾(zhong) 帶來視覺享受,還能帶來聽覺、味覺體(ti) 驗。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不妨來一杯175M博物館咖啡,感受關(guan) 於(yu) 三峽的奇妙味覺體(ti) 驗。走進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聽一場“漫雲(yun) 之城——博物館鋼琴音樂(le) 會(hui) ”,博物館與(yu) 音樂(le) 的完美結合,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視聽體(ti) 驗。
放眼巴渝大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通過持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滋養(yang) 著巴渝兒(er) 女的精神世界。這樣的轉化和發展,還在源源不斷發生,讓我們(men) 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報記者 趙迎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