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美
原標題:這一年,我們(men) 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美
2023年,我國用法治力量守護黃河安瀾,完善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製度,讓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全麵實施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重啟CCER市場,鋪開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新畫卷;投運亞(ya) 洲最大煤電CCUS項目,正式施行《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2023年版)》,用科技創新支撐綠色低碳發展,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年來,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li) 中國建設交出滿意答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
《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shu) 發布
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shu) 。白皮書(shu) 顯示,我國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11年至2020年,我國環境技術發明專(zhuan) 利申請總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環境技術創新最積極的國家。
10年來,我國通過財政、稅收、價(jia) 格等政策措施,支持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數據顯示,我國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1000多億(yi) 元支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央層麵年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近2000億(yi) 元。我國實施50餘(yu) 項稅費優(you) 惠政策,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jia) 格機製,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技術產(chan) 業(ye) 化,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製造體(ti) 係,新能源、汙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ge) 領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白皮書(shu) 指出,我國廣泛推行綠色生產(chan) 方式。截至2021年底,通過全麵推進數字化改造和提升服務業(ye) 綠色化水平,我國累計建成綠色工廠2783家、綠色工業(ye) 園區22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296家。我國共創建綠色商場592家,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到80.5%,全國快遞包裝瘦身膠帶、循環中轉袋使用基本實現全覆蓋。
綠色生活方式在我國逐漸成為(wei) 時尚。截至目前,全國近百所高校實現了水電能耗智能監管,109個(ge) 城市高質量參與(yu) 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我國在地級以上城市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居民主動分類的習(xi) 慣逐步形成,垃圾分類效果初步顯現。
目前,我國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調整優(you) 化、綠色發展體(ti) 製機製逐步完善。覆蓋各重點區域、各類資源、各環境要素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ti) 係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一係列監管製度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等責任體(ti) 係得到完善。碳排放權交易製度、綠色稅收體(ti) 係等機製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生態環境經濟政策體(ti) 係不斷完善,對市場的引導性、激勵性、調節性作用持續增強,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強化新汙染物治理
14種新汙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
我國是化學物質生產(chan) 和使用的大國。加強新汙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環境汙染防治、保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必然要求。3月1日起,《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2023年版)》(以下簡稱《清單》)正式施行。《清單》明確14種重點管控新汙染物及其禁止、限製、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這對防範環境與(yu) 健康風險意義(yi) 重大。
新汙染物是指排放到環境中,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人體(ti) 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清單》的實施,明確了新汙染物“治什麽(me) ”和“怎麽(me) 治”。
《清單》中明確的14種新汙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環境內(nei) 分泌幹擾物壬基酚和抗生素類物質等。
生態環境部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劉國正說,與(yu) 常規汙染物防治不同,新汙染物治理的複雜性在於(yu) 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種類繁多、來源廣泛、環境風險隱蔽。在確定每種新汙染物治理措施時,需緊密結合其環境風險的特異性,找到有針對性的環境管理對策。
近年來,我國已在有毒有害新汙染物監測分析、風險評估、排放源溯源、汙染物有效去除技術研發與(yu) 評價(jia) 等方麵開展大量工作,建立了“篩—評—控”逐級識別與(yu) 分類管理的新汙染物治理體(ti) 係,形成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方法框架性指南(試行)》等一係列標準、技術規範,有效地支撐了新汙染物治理工作。
新汙染物治理不僅(jin) 是我國現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而且成為(wei) 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發布新汙染物治理工作方案,著手推進相關(guan) 工作。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隨著新汙染物治理成為(wei)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nei) 容,生態環境部將加強科技支撐,抓好新汙染物治理的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
守護黃河安瀾
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大計。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以下簡稱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黃河保護法是繼長江保護法後我國第二部流域法律。它共有11章122條,包括總則、規劃與(yu) 管控、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與(yu) 防洪安全、汙染防治、促進高質量發展、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保障與(yu) 監督、法律責任和附則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製工作委員會(hui) 副主任許安標指出,生態環境脆弱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洪水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威脅,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短板。黃河流域以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黃河保護法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全方位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的“四水四定”原則,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明確要求優(you) 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與(yu) 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黃河保護法將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放在第一位。一方麵,對黃河流域實行自然恢複為(wei) 主、自然恢複與(yu) 人工修複相結合的係統治理。另一方麵,在黃河流域開展有毒有害化學物質調查監測、環境風險評估與(yu) 管控,加強對新汙染物的管控和治理。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yu) 標準司司長趙柯表示,黃河保護法抓住了黃河流域的主要矛盾,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形成了有效保護黃河的法律製度體(ti) 係。
密織野生動物保護網
新野生動物保護法再劃紅線
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cong)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加到1864隻,朱鹮野外種群從(cong) 1981年的7隻增加到6000餘(yu) 隻,藏羚羊野外種群從(cong) 7萬(wan) 隻增加到約30萬(wan) 隻,在野外一度消失的野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種群……多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碩果累累。
為(wei) 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新野生動物保護法)自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加強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是新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嶽仲明介紹,新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地進行嚴(yan) 格管理,並將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hui) 價(jia) 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納入應急救助範圍,加強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能力建設,建立收容救護場所。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野生動物損害人身財產(chan) 安全等問題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新野生動物保護法積極回應這些社會(hui) 熱點問題,增加了“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hui) 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加強對放生野生動物活動的規範、引導”等內(nei) 容。新野生動物保護法還對野生動物種群調控措施予以細化,提出針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的物種,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
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需要社會(hui) 各方的共同努力。新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了公益訴訟條款,這有助於(yu) 檢察機關(guan) 與(yu) 林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環境等部門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形成合力,也有利於(yu) 提高相關(guan) 社會(hui) 組織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的積極性。
捕集利用二氧化碳
亞(ya) 洲最大煤電CCUS項目江蘇投運
6月2日,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50萬(wan) 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項目正式投產(chan) 。這是亞(ya) 洲最大的煤電CCUS項目,其成功投運標誌著我國大規模煤電CCUS技術日趨成熟,為(wei) 我國後續開展更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CCUS是實現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一項兜底技術,即把生產(chan) 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再投入新的生產(chan) 過程進行再利用和封存。
我國《“十四五”現代能源體(ti) 係規劃》明確提出,瞄準新型電力係統、安全高效儲(chu) 能、氫能、新一代核能體(ti) 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天然氣水合物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示範項目。
“捕碳”是為(wei) 了降低碳排放。自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節能降碳已成為(wei) 社會(hui) 各行業(ye) 共識。對於(yu) 碳排放量較大的火電行業(ye) 而言,既要保證煤電在能源供應中的兜底作用,又要盡可能降低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影響。CCUS被視作保證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關(guan) 鍵技術手段之一。
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碳資源開發專(zhuan) 項辦主任龔海艇介紹,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項目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安裝,是目前亞(ya) 洲火電行業(ye) 技術含量最高的CCUS項目,二氧化碳捕集率大於(yu) 90%,產(chan) 出幹基二氧化碳純度大於(yu) 99%,各項指標均處於(yu) 行業(ye) 領先水平。
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褚景春表示, 這一項目曆經3年的集中攻關(guan) ,在基礎理論、關(guan) 鍵技術、核心裝備、係統集成和示範應用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項目首次揭示了大型碳捕集係統與(yu) 電廠熱力係統的耦合規律,攻克了多項碳捕集工程技術難題及瓶頸,形成完整的大規模碳捕集科技研發和工藝包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顯著的社會(hui) 效益,可為(wei) 國家CCUS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重要技術保障和決(jue) 策支撐。
汽車排放標準升級
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全麵實施
汽車排放標準升級是汽車“清潔化”“綠色化”與(yu) 源頭減排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移動源汙染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月1日起,我國全麵實施國六排放標準6b階段(以下簡稱國六b),禁止生產(chan) 、進口、銷售不符合國六b的汽車。國六b排放標準提升包括輕型汽車和重型柴油車。
根據國六b要求,車輛每行駛一公裏排放的一氧化碳不得超過500毫克、非甲烷烴不得超過35毫克、氮氧化物不得超過35毫克、細顆粒物不得超過3毫克。這些要求對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減少霧霾天氣、保護公眾(zhong) 健康具有重要意義(yi) 。
國六b在測試內(nei) 容和要求方麵發生變化。按照實際行駛排放測試和車載排放測試的要求,車輛不僅(jin) 要在實驗室測試環節達到排放標準,在實際道路上也要達到排放標準。這就要求車企加快技術升級,達到新排放標準的要求,提升我國汽車企業(ye) 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能力。
我國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14年位列世界第一,汽車保有量達到3.02億(yi) 輛。汽車產(chan) 業(ye) 升級和排放標準更加嚴(yan) 格是大勢所趨。國六b排放標準的全麵實施,對促進燃油車市場迭代升級以及推動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提高全社會(hui) 生態文明意識
我國迎來首個(ge) 全國生態日
8月15日是我國首個(ge) 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兩(liang) 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舉(ju) 辦,主題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在湖州市安吉縣餘(yu) 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現場,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完成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成果正式發布。調查評估顯示,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ti) 穩中向好。生態係統格局整體(ti) 穩定,生態係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修複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逐步提高。全國生態係統格局更加穩定。全國自然生態係統質量持續改善,2015—2020年生態係統質量等級提升的區域麵積占比為(wei) 11.67%,全國優(you) 良自然生態係統麵積占比超過43%。自然生態係統質量優(you) 和良等級麵積占比高於(yu) 低和差等級麵積占比。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組織編撰的《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shu) (2023年)》在主場活動中首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藍皮書(shu) 顯示,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合計約319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我國全部35個(ge) 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係統類型。
國家林草局在主場活動中亮出我國生態保護的優(you) 秀成績單。數據顯示,2012—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過去10年,我國為(wei) 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綠化麵積,居世界首位。不僅(jin) 如此,我國防沙治沙也走在世界前列。通過深入實施“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我國完成防沙治沙3.05億(yi) 畝(mu) ,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重點區域實現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完善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製度
CCER市場正式重啟
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正式公布《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為(wei) 全國CCER市場重啟提供了製度和法律保障,也意味著暫停了6年多的CCER市場正式迎來重啟時刻。
CCER,即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是指對我國境內(nei) 可再生能源、林業(ye) 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ti) 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並在國家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注冊(ce) 登記係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ti) 減排量,也是全國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簡稱CCER交易市場)的交易產(chan) 品。CCER交易市場與(yu)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wei) 補充,共同組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ti) 係,有利於(yu) 激勵更廣泛的行業(ye) 、企業(ye) 參與(yu) 溫室氣體(ti) 減排行動。
《辦法》突出“自願”屬性,強化項目業(ye) 主和第三方審定與(yu) 核查機構主體(ti) 責任,按照“能公開、盡公開”的原則,要求各市場參與(yu) 主體(ti) 及時、準確披露項目和減排量信息,全麵接受社會(hui) 監督。
10月24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造林碳匯、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營造四類CCER項目方法學,明確了碳匯開發項目的適用條件、項目邊界、計入期和減排量核算方法等內(nei) 容。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說,該方法學是自願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首批方法學選擇了造林碳匯等社會(hui) 期待高、技術爭(zheng) 議小、數據質量有保障、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兼具的4個(ge) 領域。下一步將分批擇優(you) 發布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逐步擴大市場支持範圍。
近年來,社會(hui) 各界對全國CCER市場重啟的呼聲高漲,期待滿滿。CCER交易市場重啟將進一步激發我國碳市場活力,推動減碳技術進步,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