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培養前瞻性人才 江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發布時間:2023-12-25 14:56:00來源: 新華日報

  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需要發掘顛覆性技術、培養(yang) 前瞻性人才。省科技廳通過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zhuan) 題、省產(chan) 業(ye) 前瞻與(yu) 關(guan) 鍵技術研發項目、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等,為(wei) 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為(wei) 科技領軍(jun) 人才提供“練兵場”。江蘇高校也正在積極培養(yang) 、儲(chu) 備未來科技人才,使之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生成的活躍因子。

  新設“攀登”專(zhuan) 項,

  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隊伍

  勇於(yu) 探索新領域、敢於(yu) 開辟新賽道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

  85後海歸、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yu) 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譚海仁,今年迎來科研“大豐(feng) 收”:第7次打破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紀錄,相關(guan) 成果入選科技部“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創辦的“仁爍光能”建立了全球首條大麵積全鈣鈦礦疊層電池研發線和中試量產(chan) 線……

  “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兼具高效率、低成本等優(you) 點,是下一代光伏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譚海仁說,瞄準這一方向,他2018年從(cong) 加拿大回國入職南京大學,組建團隊開展相關(guan)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回國五年,碩果累累,背後是國家和省各類研究計劃的持續支持。

  “回國不久後,我便獲得江蘇省青年基金的資助,這對我的科研事業(ye) 起步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雪中送炭’。”譚海仁說。之後,團隊又陸續獲得江蘇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部省聯合資助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這些資助支撐著我們(men) 心無旁騖潛心研究世界前沿課題,連續攻克了全鈣鈦礦疊層電池核心關(guan) 鍵技術。基於(yu) 前期基礎研究成果,我們(men) 實現10餘(yu) 項專(zhuan) 利技術成果的轉化,並創建‘仁爍光能’,加速了我國新型鈣鈦礦光伏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進程。”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chan) 力躍遷的源頭活水,青年科技人才又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ti) 。”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說,在求“新”提“質”的過程中,省科技廳將繼續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為(wei) 他們(men) “搭台架梯”,推動他們(men) 在創造力的黃金期早出成果,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近日印發的《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將“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隊伍”“持續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zhuan) 題”列入18項主要任務。省科技廳新設“攀登”專(zhuan) 項,重點支持35歲以下、具有發展潛質的優(you) 秀青年科學家,給予5至8年長周期支持;同時,每年資助1000名以上優(you) 秀青年承擔省傑出青年基金、優(you) 秀青年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潛心開展科學研究。

  抓好“新”起點,

  儲(chu) 備未來科技人才

  新質生產(chan) 力,起點是“新”,關(guan) 鍵在“質”,落腳於(yu) “生產(chan) 力”。而“新”的內(nei) 涵處於(yu) 不斷衍變過程中,這需要我們(men) 持續儲(chu) 備“新”的科技人才。

  今年9月,東(dong) 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迎來首屆50名本科新生,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全部都是“未來機器人”。這50名學生是通過雙向選擇、從(cong) 近千名學生中遴選出來的,被寄予厚望。

  東(dong) 南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魏海坤告訴記者,東(dong) 大是全國首個(ge) 開設“未來機器人”交叉學科類本科專(zhuan) 業(ye) 的高校,將麵向國家戰略要求,聚焦機器人未來發展方向,培養(yang) 在該領域能夠探索前沿未知、從(cong) 事技術創新的領軍(jun) 人才。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是一個(ge) 動態過程,比如說,我國的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會(hui) 經曆一個(ge) 較長過程,這一過程將廣泛應用到各種類型的先進機器人,我們(men) 是在為(wei) 未來10年、20年培養(yang) 人才、攻克技術。”魏海坤進一步解釋道,目前較為(wei) 前沿的“未來機器人”研究,是極端環境和複雜場景下的各類機器人,比如深海機器人、“登月”“探火”無人車、醫用微納機器人等,“未來,也許可以用微納機器人進入人體(ti) 清理血栓,打通堵塞的血管。”

  蘇州大學未來校區“未來科創中心”基礎教學實驗室裏,2022級機器人工程專(zhuan) 業(ye) 的李傑同學正在調試“多自由度靈活手”項目模型。“這個(ge) 項目是我和導師、前輩一同完成的,主要研究柔性電子皮膚,將其貼在機械手上就可以完成靈活的交互。機械手通過掌心的攝像頭可以模仿人手的動作。”說話間,李傑讓機械手比畫了一個(ge) “勝利”手勢。

  作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以“未來”命名的大學校區,蘇州大學未來校區的入駐學院也充滿“未來感”。“校區有未來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還有蘇州大學與(yu) 愛爾蘭(lan) 皇家外科醫學院聯合創辦的國際創新藥學院,共有1000名左右本科生。”校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劉超介紹,未來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已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yu) 大數據技術、集成電路與(yu) 集成係統、機器人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統計學等6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學院絕大部分教師是新引進的享有學術盛譽的戰略科學家和極具潛力的青年才俊。我們(men) 希望通過交叉融合創新的拔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麵向未來的卓越創新人才。”

  改革人才培養(yang) 模式,

  向新質生產(chan) 力發力

  針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江蘇高校正在探索和改革未來科技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為(wei) 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為(wei) 全國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之一,東(dong) 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正在嚐試打造“人才培養(yang) 改革示範區”。“未來機器人專(zhuan) 業(ye) 不僅(jin) 是為(wei) 東(dong) 南大學,也是為(wei) 全國高校的交叉學科專(zhuan) 業(ye) 探路。”魏海坤說,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普通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中,首次在工學門類下增設交叉工程專(zhuan) 業(ye) 類,東(dong) 大未來機器人專(zhuan) 業(ye) 是該門類下的首個(ge) 且是目前唯一的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典型的交叉學科專(zhuan) 業(ye) ,未來機器人涉及自動化、機械、信息、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材料等多個(ge) 領域,這意味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ei) ,既要打好專(zhuan) 業(ye) 基礎,還要掌握多門學科知識,對我們(men) 的教學是非常大的挑戰。”

  魏海坤說,未來機器人專(zhuan) 業(ye) 打破以前的課程體(ti) 係和教學模式,從(cong) 學校各個(ge) 相關(guan) 學院遴選出優(you) 質師資隊伍形成課程組,為(wei) 該專(zhuan) 業(ye) 學生“量身定製”培養(yang) 方案,梳理每一門學科所涉及到的關(guan) 鍵知識點,重新整理出適合未來機器人專(zhuan) 業(ye) 的教材、講義(yi) 、實驗等,相當於(yu) 重塑了整個(ge) 課程體(ti) 係。同時,向全球招聘機器人頂尖人才充實師資力量,推行導師製,深入開展基於(yu) 大工程、大項目、複雜問題的研究型學習(xi) 方式,為(wei) 學生未來探索前沿研究打下基礎。

  在蘇州大學未來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進看來,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環節是科技創新,這就需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包括高校的科教資源,培養(yang) 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開展‘新工科’交叉融合創新項目,去年發布了86個(ge) 科研項目,吸引239名學生參加,今年新增98個(ge) 項目,參與(yu) 學生也新增267名。”王進認為(wei) ,開展人才培養(yang) 模式和體(ti) 製機製改革,將為(wei) 交叉、融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yang) 提供好的模式和條件。(蔡姝雯 張宣 楊易臻 張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