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京不斷完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共享智慧“幸福圈”

發布時間:2024-01-08 14:35:00來源: 南京晨報

  1月5日,在鼓樓區挹江門街道回龍橋社區的老街巷裏,橙黃色的異形流線型外立麵惹人注目,鏤空的“Mini Plaza”(迷你廣場)標誌下,孩子們(men) 在地麵上的黑白數字格間跳躍玩耍,老人們(men) 在一旁的休閑座椅上看書(shu) 讀報,原先的閑置空地經過改造煥新,升級為(wei) 一站式便民小廣場,成為(wei) 附近居民休閑娛樂(le) 的好去處。這是南京首個(ge)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社區規劃師試點社區項目,也是鼓樓區首個(ge) 社區成長計劃落地項目,已於(yu) 近日正式啟用。

  作為(wei) 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之一,南京一直不斷完善該“生活圈”,通過擴大供給、居民共商、智慧賦能等手段,提高“生活圈”的智慧化與(yu) 品質化水平,讓市民在近距離內(nei) 享受煙火氣,體(ti) 驗周到貼心的服務,共享智慧“幸福圈”。

  15分鍾 “圈”出家門口美好生活

  所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指的是居民從(cong) 家出發,步行15分鍾內(nei) ,休閑、購物、養(yang) 老、運動等需求均可得到滿足。

  記者走訪發現,這樣的美好生活場景正在南京多地成為(wei) 現實。居民王芸住在建鄴區雙閘街道新亭社區,她告訴記者,小區居民一有空閑時間就愛往社區服務中心跑。“那邊玩的花樣多。不僅(jin) 有鋼琴室、健身房、乒乓球場,還有可供老年人喝茶聊天的公共空間,孩子們(men) 也可以在專(zhuan) 門的兒(er) 童活動場地遊玩。”王芸說,從(cong) 社區服務中心出來,步行幾分鍾便可到達周邊學校、惠民菜市場、生鮮超市、早餐店等,“都不用出社區!基本上所有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非常便利。”

  1月3日,棲霞區堯化街道堯新社區百姓健身房正式對外開放。該社區通過盤活閑置場地、引進第三方社會(hui) 力量,打造了這個(ge) 麵積約460平方米的百姓健身房,涵蓋了體(ti) 育健身、健康服務、文化休閑、兒(er) 童遊憩等功能,為(wei) 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個(ge) 全新的公共體(ti) 育社交平台。當天,健身房一經開放,便吸引不少居民前往。

  作為(wei) 棲霞區唯一入選國家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的社區,近年來,堯新社區以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為(wei) 契機,發力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通過共享、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補齊社區短板,為(wei) 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比如養(yang) 老、托育、健身、停車、充電、買(mai) 菜、購物等,均可在步行15分鍾的距離內(nei) 體(ti) 驗到貼心服務。截至目前,該社區已建成堯月鐵路客廳、口袋公園、河道綠地、生態停車場、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點等各項全新基礎設施。今年5月前,社區中心位置還將新建一個(ge) “睦鄰裏”社區服務中心和一個(ge) “嗨時光”商業(ye) 綜合體(ti) ,讓老百姓家門口的便利服務體(ti) 係再次升級。

  居民共商 讓“生活圈”更具特色

  如何讓“生活圈”更具特色,是各地基層麵臨(lin) 的嶄新課題。不少區域認為(wei) ,打造好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要因地製宜,結合區域特色與(yu) 優(you) 勢,讓居民參與(yu) 進來,圍繞居民切實需求打造特色“生活圈”。

  以近日正式啟用的回龍橋Mini Plaza(迷你廣場)為(wei) 例,其位置緊鄰回龍橋和小區,來往人群密集,煙火氣十足。雖然場地麵積僅(jin) 100多平方米,但其利用有限的空間,集合了休閑生活、娛樂(le) 社交、便民市集三種模式,承載小修小補、休閑座椅、兒(er) 童遊戲場、露天影院、社區景牆、對弈桌、景觀樹池、社區吧台等八大功能,建成了修鞋鋪、裁縫鋪、理發鋪等。

  作為(wei) 南京首個(ge)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社區規劃師簽約試點項目,回龍橋Mini Plaza由南京市城市規劃編製研究中心擔任“社區規劃師”,鄰裏柿團隊作為(wei) “社區營造師”,並海選“民間設計師”,采取“開門問策”模式集思廣益,讓設計實現“從(cong) 社區中來,到社區中去”。

  參加過多場居民意見征集會(hui) 的校門口1號小區居民田燕告訴記者,她一直想在家附近找個(ge) 穩定且靠譜的裁縫鋪子,以便縫補衣物。同樣住在該小區的駱小琴則表示,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多戶外開放式休閑娛樂(le) 空間,更利於(yu) 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就我們(men) 老年人而言,能增加一些棋牌桌、休閑座椅就不錯,還能方便和鄰裏街坊嘮嘮家常。”她說。

  最終,在實地考察回龍橋片區環境和走訪詢問居民需求之後,廣場植入了公共標識導視係統,並加入老百姓提出的一些便民服務設施,實現了老舊小區“螺螄殼裏做道場”。

  鼓樓區商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一圈一特”正成為(wei) 鼓樓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鮮明特質,該區將以回龍橋Mini Plaza為(wei) 樣本,在全區推廣更多便民一刻鍾創新項目,充分利用低效載體(ti) 資源,打造更多便民設施,在保障社區民生福祉、提升居民歸屬感的同時,推動共建共享共治,打造居民心中的“幸福生活圈”。

  科技賦能 “生活圈”更智慧便捷

  去年11月底,雨花台區賽虹橋街道賽虹橋社區通過南京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創建驗收,並獲評價(jia) “優(you) 秀”等次。該社區負責人說:“社區有5571戶、1.5萬(wan) 居民,我們(men) 的長處是在‘一刻鍾便民圈’中加入‘智慧元素’。”

  在吉慶裏菜場,賽虹橋社區聯合市場管理方、“餓了麽(me) ”平台,合作引進江蘇首家“陽光菜場”項目,將傳(chuan) 統菜場與(yu) 線上點單進行有機融合,為(wei) 居民提供便捷、智慧化服務。居民王少珍年逾六旬,因最近腿腳扭傷(shang) ,約有10多天沒出過門。但這並不影響她買(mai) 菜做飯,在她手機裏的“陽光菜場”小程序中,吉慶裏菜場的任何一款蔬菜和肉禽蛋,均可選購,線上點單後,“餓了麽(me) ”外賣員就會(hui) 把菜送上門。

  像這樣的智慧場景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賽虹橋社區目前在管小區總計12個(ge) ,由6家物業(ye) 公司接管,社區不僅(jin) 聯合各家物業(ye) 在小區內(nei) 打造服務微驛站“四微四站”——在吉慶裏、鳳凰和美、長虹新寓、德盈國際廣場針對每個(ge) 小區居民特點設立了4個(ge) 服務“微驛站”,並同步在數字化服務上開啟了“嚐鮮”。

  目前,社區打造的“物社聯動”數字化係統正在應天花園小區試點。該係統將物業(ye) 數字係統與(yu) 社區數字化係統融合,把數字服務細化到小區每個(ge) 單元、每戶家庭,並開通線上實時互動,小區樓棟長、誌願者以及能人則以積分激勵參與(yu) 。記者在智慧後台係統中看到,大屏幕上可實時捕捉社區任何一個(ge) 角落的俯瞰視角情況,居民的訴求和建議也能在後台實時展現,並得到及時處理解決(jue) 。截至目前,4個(ge) “微驛站”已進行鄰裏服務、青少年教育、就業(ye) 服務、業(ye) 委會(hui) 賦能等各項活動800餘(yu) 次,服務居民萬(wan) 餘(yu) 人。

  諸如此類,越來越多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插上了數字化“翅膀”,變得既煙火蒸騰又智慧便捷,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留在南京。“生活在這裏,讓我感受到了便捷與(yu) 幸福。當初吸引我來的是古城底蘊,如今留住我的是宜居魅力。”今年新搬來南京的郭翰博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