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武漢:營造以人為本的公共文體空間

發布時間:2024-01-09 10:59:00來源: 人民網-湖北頻道

 

  “還城以綠,打造光穀新的城市客廳”。2024年元旦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武漢光穀文化中心剛封頂的建築上,熠熠生輝。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成為(wei) 多元化文化活動的新平台、高質量文化服務的新引擎。

  讓公共文體(ti) 空間有溫度,讓人在城市綠色棲居,讓大城拔節生長……這是武漢高質量打造公共文體(ti) 空間的縮影,讓更多武漢市民在家門口享受“詩和遠方”。

  “四葉草”構造全齡友好的文化建築群

  塑造文體(ti) 空間,最終落腳點歸根結底是“人”。在一個(ge) 個(ge) 公共文體(ti) 空間中,處處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這就是設計的魅力和目的。

  2023年12月28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光穀文化中心首棟建築——青少年活動中心主體(ti) 結構全麵封頂。

  “不同於(yu) 以前單體(ti) 類的文化建築,這個(ge) 項目我們(men) 構造了一個(ge) 文化建築群,將兒(er) 童、青年、老年等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各種文化設施集中在一起,實現全齡友好、開放共享。”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設計)作為(wei) 項目總承包單位,該院黨(dang) 委委員、總建築師高安亭介紹。

  青少年活動中心是該建築集群中的“一片葉子”,整個(ge) 項目設計概念源於(yu) “四葉草”,四個(ge) 葉片分別是圖書(shu) 館和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和文化館、國際交流中心,打造“多館合一”的開放式文化街區。

  高安亭介紹,四個(ge) 葉片中的場館強調集約歸並、泛化重組,強化功能的滲透與(yu) 連接,立體(ti) 分層的功能組合實現複合高效利用,避免重複建設,整合建築群落,打造“低區大聚落、高區小組團”,創造高效集約、分合有序、有機複合的文化綜合體(ti) ,通過建築與(yu) 景觀一體(ti) 化打造、山體(ti) 修複和生態複綠,整體(ti) 塑造“多元、高效、智慧、綠色”的“文化藝術主題公園”。

  “設計還植入TOD理念,實現城市多向連接,建築地下室部分直接與(yu) 軌道交通11號線接駁,串聯地下各場館的使用功能,無縫接駁架空平台,使人們(men) 能更加便捷地到達各場館。”高安亭表示,建築地下空間與(yu) 城市道路的銜接通過東(dong) 側(ce) 內(nei) 部道路的立體(ti) 分層實現,這樣的立體(ti) 分流和複合化處理,大大提高交通組織效率,減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目前,該項目正在全力推進上部主體(ti) 結構施工,圖書(shu) 館和美術館、老年大學和文化館正在開展屋麵結構層施工,國際交流中心正在推進四層鋼結構安裝。建設方表示,將加快推進,確保項目如期完工,將光穀文化中心打造成武漢城市名片。

  市場主體(ti) 建設大型文體(ti) 空間最高可獎勵500萬(wan) 元,舉(ju) 辦在國內(nei) 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體(ti) 活動,最高可獎勵500萬(wan) 元……2024年1月1日起,武漢市東(dong) 湖高新區出台的《關(guan) 於(yu) 推進文化體(ti) 育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正式實施,以吸引社會(hui) 多方力量多方參與(yu) ,推動公共文化體(ti) 育服務高質量發展。

  編織運動空間的更多“打開方式”

  健身去哪兒(er) ?每個(ge) 人都希望能在離家最近的地方“動起來”,體(ti) 育設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保障。大量體(ti) 育場館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成為(wei) 城市地標性建築。

  “運動場館要後期運營得好,離不開在設計之初考慮好賽後利用的問題。”中信設計首席總建築師陸曉明介紹,以光穀國際網球中心為(wei) 例,它是武漢國際網球公開賽賽事中心場館,曾舉(ju) 辦第七屆世界軍(jun) 人運動會(hui) 網球比賽。

  “場館建設之初,地形上有高差,我們(men) 沒有整體(ti) 推平,而是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順應自然而建設,既節約了造價(jia) ,又讓場館環境跟公園一樣。”陸曉明介紹,網球館有“旋風球場”之名,觀眾(zhong) 環廳采用索網穿孔鋁板裝飾體(ti) 係,營造從(cong) 室外到觀眾(zhong) 環廳,再到比賽大廳由鬧到靜的空間層次;建築造型、結構體(ti) 係、幕牆係統、泛光照明、遮陽係統五位一體(ti) ,為(wei) 觀眾(zhong) 環廳提供了無柱的空間體(ti) 驗,建築也更顯得晶瑩剔透;開合屋蓋賦予建築更多的功能內(nei) 涵,滿足體(ti) 育建築多元化及複合功能的實現。

  每逢周末,家住東(dong) 西湖吳家山街的楊爽就會(hui) 前往武漢五環體(ti) 育中心遊泳館遊泳,孩子則在旁邊的籃球館練籃球。

  2019年,作為(wei) 第七屆世界軍(jun) 人運動會(hui) 主賽場的武漢五環體(ti) 育中心拔地而起,解決(jue) 了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一直沒有大型體(ti) 育場館的尷尬。中信設計總工程師李治介紹,體(ti) 育場非對稱蓬蓋采用“非對稱大跨度索承空間結構”,在國際、國內(nei) 均屬首次,實現了建築造型輕盈美觀的效果,結構便於(yu) 工業(ye) 化製造裝配,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體(ti) 育場內(nei) 空間開闊,視野無遮擋,觀賽效果佳。

  “除對市民免費開放全民健身活動外,武漢五環體(ti) 育中心還通過舉(ju) 辦中甲等大型比賽、演唱會(hui) 等,滿足市民在家門口欣賞高水平賽事和演出的需求。”東(dong) 西湖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場館周邊還配有兒(er) 童娛樂(le) 設施、休憩驛站等,滿足全齡段鍛煉休閑需求。

  2023年以來,湖北省出台相關(guan) 文件,將“十四五”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由2.6平方米提升至3.0平方米。這些建成的體(ti) 育公園、健身場館等惠民工程,極大地提升了廣大群眾(zhong) 運動健身的體(ti) 驗感和幸福感。同時高質量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特色化體(ti) 育活動,點燃了群眾(zhong) 健身熱情,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

  從(cong) 湖北省博物館新館、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區、湖北省圖書(shu) 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武漢美術館(琴台館),再到武漢客廳、武漢體(ti) 育中心……一個(ge) 個(ge) 文體(ti) 空間拔節生長,每個(ge) 項目無一不是體(ti) 現著武漢在文體(ti) 空間建設中踐行以人為(wei) 本,“讓人們(men) 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