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展現青春活力(青春派)
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深入挖掘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資源,打造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品牌,弘揚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幾名保護和傳(chuan) 承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青年人,了解他們(men) 紮根一線、奮力拚搏的動人故事。
——編 者
保護:讓古老梯田煥發勃勃生機
冬日,太行山的陣陣寒氣擋不住生產(chan) 的火熱。走進位於(yu) 河北邯鄲涉縣王金莊村的小米加工廠,轟鳴的小型碾米機吞進土黃色的穀子,吐出金黃色的小米。分裝、封口、裝盒……村民王虎林和5名工人忙得熱火朝天。
200平方米的廠房內(nei) ,一邊是機器,一邊是快遞發貨倉(cang) 。“得把這些預售訂單給客戶趕緊兌(dui) 現了,然後還得啟動‘梯田春耕計劃’嘞!”王虎林說。
涉縣境內(nei) 重巒疊嶂、溝壑交織。數百年來,當地百姓鑿石壘堰、覆土造田,創造了獨特的山地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係統。2022年,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被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生於(yu) 1986年的王虎林,從(cong) 2015年起就在家鄉(xiang) 嚐試做電商,同時向外推介家鄉(xiang) 的梯田。然而近幾年,他發現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一部分梯田存在棄耕的情況。
“我們(men) 村祖祖輩輩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產(chan) 的糧食長大,看著有梯田棄耕,很心疼。”王虎林說。2021年,他成立了涉縣胖驢兒(er) 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在2023年正式發起了“梯田春耕計劃”,聯合村民力量,共同推動梯田的保護利用。
對於(yu) 王虎林而言,要讓已經棄耕的梯田“複活”並不容易。“這前後要做大量的工作。先得除掉荒草,然後犁地,有的梯田的石塊需要重新壘砌,上山下地的道路需要清理,都需要勞動力。”王虎林說。
2023年,合作社新耕種梯田200多畝(mu) 。為(wei) 了耕種好梯田,王虎林絞盡腦汁搞創新。他以預售小米的方式,籌集開荒的資金,又通過直播等方式,提升梯田的美譽度,推動梯田的可持續保護利用。“接下來計劃再多種300畝(mu) 。”王虎林信心滿滿地說。
在王金莊村的小南溝,1987年出生的劉玉榮正在勞作。劉玉榮是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yu) 利用協會(hui) 的成員。數百年來,涉縣梯田孕育了豐(feng) 富的農(nong) 作物品種。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老品種卻麵臨(lin) “斷種”的危機。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傳(chuan) 統品種的保存和繁育對保護梯田係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yi) 。
保護梯田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劉玉榮踏遍了王金莊村的坡坡堖堖,對各種作物的名稱、特性、發展曆程、加工過程等進行調研,並詳細記錄,又深入1000多個(ge) 農(nong) 戶家中,收集種子;連續3年跟蹤記錄試驗田作物,從(cong) 播種、出苗到孕穗、抽穗,從(cong) 開花、結果到成熟、收獲都詳細記錄、拍照,用勤奮增進對種子的認識。
走進位於(yu) 王金莊村的“農(nong) 民種子銀行”,從(cong) 試驗田收來的作物種子擺滿一地,劉玉榮正蹲著選種。憨厚樸實的劉玉榮笑嗬嗬地向記者做科普:種子怎麽(me) 挑?玉米要選穗大、穗位較低、顆粒飽滿、顏色明亮的做種子,這樣作物才會(hui) 高產(chan) ,不容易倒伏;穀子要選顆粒飽滿、穗長、株高中等的穀穗留種。種子怎麽(me) 存?先將選好的種子放在樓頂上晾幹,存入幹燥房裏,再進行顆粒挑選,選顏色正、完整的種子保存下來。
盡管工作繁瑣,但劉玉榮充滿自豪:“如今我們(men) 已保存下171個(ge) 農(nong) 作物老品種,涵蓋26科57屬77種。可喜的是,去年試驗田豆子獲得豐(feng) 收,近兩(liang) 年收集到的小白豆、白眉豆角兩(liang) 個(ge) 少見的老品種已成功繁育,有望與(yu) 其他品種一樣,實現活態保護和利用。”
在當地年輕人的攜手努力之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係統這處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正煥發勃勃生機。
傳(chuan) 承:唱響烏(wu) 蘇裏江“新船歌”
剪刀在魚皮上遊走,雙手輕盈靈動,須臾間,曹雯樂(le) 便完成了一張魚皮水波紋的製作。“魚皮製衣要經過選料、剝皮、晾曬、鞣製等多重步驟,我們(men) 現在製作的水波紋圖案,是典型的赫哲族樣式,經過雕鏤、拚貼,最後縫製在魚皮服飾上麵。”在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烏(wu) 蘇鎮魚皮工作室,曹雯樂(le) 一邊親(qin) 手示範,一邊對身邊學習(xi) 製作工藝的同學們(men) 說。
撫遠市烏(wu) 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緊鄰烏(wu) 蘇裏江。赫哲族人逐水而居,將這裏取名為(wei) “抓吉”,意為(wei) “金色的漁灘”。2015年,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係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單。
95後曹雯樂(le) 出生在江水邊,是土生土長的抓吉人。大學畢業(ye) 後,她曾在南方工作一段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曹雯樂(le) 聽家人說起撫遠市人才引進政策。“政策包括人才薪酬待遇、生產(chan) 生活、成長發展等方麵,要不要回來看看?”母親(qin) 潘秀紅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全魚宴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一直希望她回來建設家鄉(xiang) 。
耳濡目染下,曹雯樂(le) 從(cong) 小就對赫哲族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上初中起,她就開始接觸魚皮製作技藝。想到既能傳(chuan) 承民族文化,又能陪在家人身邊,曹雯樂(le) 動了心。2022年7月,她通過撫遠市人才引進政策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撫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
在非遺保護中心,曹雯樂(le) 的主要工作是與(yu) 傳(chuan) 承人進行項目溝通。在梳理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不少年長的傳(chuan) 承人,並在非遺保護中心的傳(chuan) 習(xi) 班對魚皮製作技藝進行了係統學習(xi) 。“魚皮製作技藝是赫哲族漁獵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它見證了赫哲族的悠久曆史,展現了赫哲人世代相傳(chuan) 的生活絕技。對於(yu) 這些知識,我過去隻是一知半解,現在和傳(chuan) 承人學到了許多,更加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曹雯樂(le) 說。
從(cong) 挖掘、踏查,到搜集、整理,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十分繁瑣,曹雯樂(le) 卻感到非常充實。2023年,曹雯樂(le) 參與(yu) 申報的非遺項目就有10餘(yu) 項,涉及魚皮製作、捕撈習(xi) 俗、傳(chuan) 統漁具製作技藝等方麵內(nei) 容。
到了旅遊旺季,曹雯樂(le) 會(hui) 在當地赫哲族民俗展示館開展文化宣講,為(wei) 遊客講述赫哲族的故事:“幾百年來,當地人民積澱了豐(feng) 富多彩的鱘鰉魚文化,使其成為(wei) 撫遠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場宣講下來,參觀者對於(yu) 赫哲族魚文化有了大致了解。“有的人會(hui) 驚歎於(yu) 赫哲族人民的智慧,有的人會(hui) 對這個(ge) 民族充滿興(xing) 趣。參觀者的反饋,給了我滿滿的成就感。”曹雯樂(le) 說,“赫哲族曆史源遠流長,要保護好魚資源,傳(chuan) 承好魚文化,青年人義(yi) 不容辭。我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希望能夠將本民族文化傳(chuan) 播出去。”
最近,曹雯樂(le) 在研究如何用魚皮製作出新潮的頭飾,探索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魚皮製作工藝。“一件魚皮服飾需要數月才能製成,精致又昂貴,但是對於(yu) 這些‘老物件’,年輕人有時提不起興(xing) 趣。我希望在保留原有文化基礎上有見解、有創新。如何找到吸引同齡人的傳(chuan) 播點,讓更多人去了解、接受赫哲文化,是我們(men) 青年應該發揮的作用。”曹雯樂(le) 說。
堅守:重回景邁山,紮根古茶林
兜兜轉轉,雲(yun) 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村的00後仙金回到了景邁山,她說:“外麵很精彩,但景邁山讓我更有歸屬感。”
這幾年,仙金發現,曾經看上去略顯傳(chuan) 統的種茶采茶,成了越來越多景邁山年輕人的職業(ye) 選擇。自雲(yun) 南普洱古茶園與(yu) 茶文化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列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試點後,景邁山一直在變化。山裏道路越修越好,民宿越開越多。走在路上,經常能看到許多陌生麵孔。“在家不一定比外麵差。”家人的鼓勵讓仙金決(jue) 定投身茶園建設。
然而,茶葉知識儲(chu) 備的不足很快給仙金潑了一盆涼水。“你們(men) 這茶葉好在哪?”麵對客戶的提問,在茶山長大的仙金卻答不上來。談到和其他地方相比的優(you) 勢,仙金更是一臉茫然。
為(wei) 了解更多茶葉知識,仙金走出景邁山,前往昆明的茶館上班。平時一有跑茶山的機會(hui) ,她就主動報名,白天看茶樹、學種植,晚上就和茶農(nong) 閑聊,了解采茶製茶方式。那段時間,仙金幾乎跑遍了雲(yun) 南的大小茶山。回到景邁山,仙金更加熟悉茶山和茶葉。
一大早,仙金就起床登上了觀景台,俯瞰雲(yun) 霧穿梭於(yu) 山寨、茶林。指著山腳下的生態茶林,仙金說:“再過幾十年,那裏也能像古茶林一樣高!”
過去,為(wei) 了提高產(chan) 量,不少人陸續砍掉古樹,種成了一棵挨著一棵的台地茶。產(chan) 量雖然上去了,茶農(nong) 的腰包卻沒鼓起來。為(wei) 了提高茶葉品質,當地政府提出“模擬古茶樹生長環境,搞生態稀疏留養(yang) ”,將台地茶改造成生態茶林。
“樹這麽(me) 多都不賺錢,樹少了那還了得?”起初,不少茶農(nong) 心存疑慮。仙金家率先改造了茶林:茶樹一行5棵變3棵,茶樹營養(yang) 更充沛;茶樹上方新增果樹等作為(wei) 覆陰樹,茶樹不再被太陽暴曬,品質也隨之提升。到了收茶季,外地茶商進山,先去生態茶林高價(jia) 收茶。幾年之後,景邁山周邊的台地茶幾乎都成了生態茶林。
為(wei) 了提高茶葉價(jia) 值,仙金家聯合幾家農(nong) 戶,成立了當地第一個(ge) 茶葉合作社,收購茶農(nong) 鮮葉,二次加工售賣。如今,仙金也參與(yu) 到合作社的日常運營中。每逢春秋采茶季,28戶茶農(nong) 的鮮葉都會(hui) 匯集到合作社。“如今一戶賣鮮葉一年能賺超過9萬(wan) 元。”仙金高興(xing) 地說。
景邁山上雲(yun) 霧繚繞,仙金正如往常一樣,穿著傣族服裝直播:“看我們(men) 的雲(yun) ,看我們(men) 的樹,看我們(men) 的古茶林。”仙金聲情並茂地介紹景邁山的茶和文化,吸引了許多網友進入直播間。
2020年,仙金去外省參加茶葉展,當介紹自家茶葉來自景邁山時,好幾個(ge) 茶商問她:“景邁山在哪?”自那以後,仙金就加大了對家鄉(xiang) 的宣傳(chuan) 力度。“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景邁山。”仙金說。
2022年9月,仙金直播時正趕上秋茶季,她和搭檔穿梭在茶林裏,一天來回好幾趟。漸漸有了固定受眾(zhong) 後,仙金才開始正式賣茶,第一場賣了6000元錢,仙金高興(xing) 得一宿沒睡著覺。但之後越賣越少,第六場隻賣出去100多元的茶,晚上還收到了58元的退貨申請。看著早早準備的包裝紙箱,仙金泄了氣。搭檔的鼓勵讓仙金堅持了下來:“咱們(men) 慢慢積累用戶和口碑,早晚能把銷量穩定下來!”
如今,仙金的直播間日營業(ye) 額穩定在5000元左右,好的時候有上百人同時觀看。“單靠線上直播,就能賣掉家裏四成以上的茶!”仙金說。
茶葉走出了大山,山外的人也來到了景邁。仙金會(hui) 用茶葉炒臘肉、茶葉炒雞蛋、罐烤奶茶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眼瞅著來的客人越來越多,開辦民宿也提上了仙金家的日程。
去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仙金的勁頭更足了。站在竹樓望茶山,仙金說:“我要紮根在這裏,看著山下的生態茶林茁壯成長。”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7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