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娃三大建築裏感受巨變
昨天,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迎來了一批特別的觀眾(zhong) ——前身為(wei) 發電廠小學的運河附小的師生、原小聖廟村等本地村落的村民家庭。他們(men) 重返故地,參觀遊覽,在高品質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副中心巨變。
下午1點剛過,運河附小的教師、學生家長就帶著孩子們(men) 到了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走進館內(nei) ,兩(liang) 座赤色書(shu) 山高大綿延,蔚為(wei) 壯觀,營造了“臨(lin) 山間 於(yu) 樹下 勤閱覽”的優(you) 美意境。運河附小美術老師陳思佳說,“搬遷以前,發電廠小學就在如今圖書(shu) 館的位置,今天回到這裏,感覺像是回家一樣。”
對於(yu) 曾經的發電廠小學,老教師們(men) 感情都很深。陳思佳回憶說,學校一進門是一片竹林,穿過竹林走進操場,高大的梧桐樹下,留下的是孩子們(men) 奔跑嬉戲的身影。再向前走過4層樓高的教學樓,背後還有一條銀杏大道,秋天總是呈現出童話般的金色世界。如今,這片銀杏“長高了”“長大了”,成了支撐起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森林傘(san) 蓋”的144棵“銀杏樹”,也成了老校、新館的情感鏈接。
為(wei) 了留住這份記憶,運河附小教師特意帶著學生們(men) 繪製了一本名為(wei) 《遇見》的畫冊(ce) 。一年級2班的牛子涵畫的是北京藝術中心的“帷幕”造型,待到後來真正進入其間,她感到,“如同走進了畫中。”教師趙瑋則創作了一幅《發電廠小學》,把過去校園的美景留存下來。當天,師生們(men) 特意把《遇見》畫冊(ce) 送給了三大文化建築的工作人員以及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並向他們(men) 致以新年的問候,孩子們(men) 收獲了滿滿的幸福和自豪。
移步大運河博物館,“運河之舟”將流淌千年的運河故事娓娓道來。“博物館所在的位置就是騰退之前的上碼頭村,以前我們(men) 家就在不遠處的玉帶橋附近,爺爺在我13歲那年種下的楊樹,現在還在茁壯成長。”高二那年騰退、大三時上樓住進朗芳園新居的鍾雯,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到運河附小擔任教師,繼續為(wei) 家鄉(xiang) 做貢獻。
博物館1層展廳內(nei)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影像展”正在舉(ju) 辦,見到一幅拍攝於(yu) 2017年的小聖廟村照片,讓作為(wei) 學生家長的老村民陳立感慨萬(wan) 千。“我平時喜歡聽古琴音樂(le) ,過去常跑到中山公園音樂(le) 廳,聽完回家經常11點多了。現在北京藝術中心就開在了家門口,我們(men) 通州也有高品質劇院了。”陳立感慨道。
“三大文化建築不僅(jin) 是副中心乃至全市市民的文化高地,也是我們(men) 運河附小師生的情感寄托。今天的活動邀請他們(men) 重回故地舊址,回憶過去、展望未來。”運河附小副校長李術偉(wei) 介紹,接下來,學校將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大建築的教育資源,研發“綠心·館院”課程,讓區域資源成為(wei) 學校教育的“活教材”,以高品質文化浸潤學校師生。(本報記者 孫雲(yun) 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