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學術隨筆)
當前,世界各國在求和平、謀發展的過程中麵臨(lin) 共同挑戰,團結、協作、對話的呼聲空前高漲,但猜疑、分裂、對抗的痼疾仍然阻礙著國際合作的步伐,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qin) 至關(guan) 重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是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是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還是讓傲慢和偏見成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站在人類文明何去何從(cong) 的十字路口,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中國方案照亮人類文明發展的前行道路。
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底色。從(cong) 茹毛飲血到田園農(nong) 耕,從(cong) 工業(ye) 革命到信息社會(hui) ,人類曆史長河中從(cong) 未出現單一文明、單一製度時刻,文明多元並存是人類社會(hui) 的自然圖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在人類生存的各個(ge) 地區塑造著不同文明形態,多姿多彩的文明交相輝映、相互吸引。隨著國家、民族和宗教的出現,文明發展的麵貌更為(wei) 豐(feng) 富。放眼當今世界,不同國家經濟結構多種多樣,政治製度各具特色,社會(hui) 生活千姿百態,文化藝術五彩繽紛。人類文明會(hui) 繼續沿著多條路徑演進,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的曆史趨勢。“文明衝(chong) 突論”“文明優(you) 越論”是對人類文明曆史的誤讀。文明多姿多彩、發展道路多元多樣,這是世界應有的樣子。
相互尊重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前提。文明沒有高低之分、尊卑之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文明,各種文明都在人類文明百花園中享有平等地位,理應獲得尊重。傲慢和偏見、歧視和詆毀隻會(hui) 人為(wei) 製造文明之間的緊張關(guan) 係,隻看到本國文明的優(you) 點而無視他國文明的長處,否定貶低其他文明的價(jia) 值,都將把文明間關(guan) 係引向歧途。文明的發展進步需要海納百川、親(qin) 善友好的姿態。相互尊重意味著相互理解、認同和欣賞,承認其他文明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包容其他文明的獨特性,以寬廣的視野看待不同文明發展的曆史背景和環境條件,以平和的心態接納不同文明獨特的成果和特色,以博大的胸懷理解不同文明的道路選擇,以學習(xi) 的姿態汲取不同文明的精華和養(yang) 分。
和衷共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路徑。人類文明史是一部不斷克服災難、危機和挑戰,探尋人類生存和發展之路的曆史。和衷共濟是人類共同應對挑戰、跨越逆境、取得突破和進步的出路。當前,人類麵對著複雜交織的傳(chuan) 統安全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問題,各類問題呈現出聯動性、跨國性等特征。同處一個(ge) 地球村,沒有一個(ge) 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ge) 國家可以從(cong) 別國動蕩中收獲穩定。勠力同心、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方能形成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應對挑戰和解決(jue) 問題的恢弘偉(wei) 力。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類的未來需要各國共同守護。唯有著眼於(yu) 人類文明的整體(ti) 前途,摒棄狹隘的本國優(you) 先和以自我為(wei) 中心的觀念,推動各種文明攜起手來,共同肩負應該肩負起的責任和義(yi) 務,方能排除萬(wan) 難、共克時艱。
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願景。在信息化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種文明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guan) 係,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割裂和斬斷與(yu) 其他文明的關(guan) 係,獨自實現文明的存續和發展。人類文明的光明前景應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和諧共存。而要走向這一光明前景,必然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拉緊不同文明間溝通的紐帶,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回首過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往既有順境,亦有逆流。文明大交流階段往往也是多種文明走向繁榮、社會(hui) 迅猛發展的時期,反之則是文明凋敝衰落、社會(hui) 退步的時期。封閉隔絕則文明衰敗,恃強淩弱則文明凋零,交流互鑒方能滋養(yang) 絢麗(li) 多彩的文明之花。要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營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圍,探索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推動形成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格局,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wei) 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匯聚共同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的文明之力。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5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